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8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的共同经历和具体经验;30年里知识分子对文化自觉、政治自觉的追求。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张旭东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有关文化理论和文化批评的论述,是作者多年来理论工作、批评实践的集成。

全书在西方文化理论评介、当代中国文化意识史的梳理和阐发、文化政治和政治哲学的理论蕴含和现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等维度展开分析。

评介了包括康德、韦伯、尼采、卢卡奇、本雅明、萨义德、施米特、拉康、海德格尔、杰姆逊等在内的西方理论家,对后现代理论和民族主义理论等重新解读,并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现实与之进行对话,对鲁迅、王安忆、“朦胧诗”等文本进行深入而新颖的诠释。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辑 寓言批评
  • 文化的诗学与诗的文化学
  • 一、体系的瓦解:尼采与逻辑经验主义
  • 二、生存的抗争与海明威模式
  • 三、文化观念的转变与维特根斯坦模式
  • 四、诗的文化学:海德格尔模式
  • 历史与叙事
  • 幻想的秩序
  • 本雅明的意义
  • 寓言批评
  • 现代“文人”
  • 书房与革命
  • 性格与命运
  • 拯救是我个人的展现
  • 第二辑 理论的历史性
  • 重返80年代
  • 辩证法的诗学
  • 东方主义和表征的政治
  • 一 文化全球化和东方主义的残余
  • 二 后殖民主义和民族的真面目:新国际主义话语的两个例子
  • 三 重访东方主义
  • 符号空间与历史
  •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
  • 理论与历史性
  • 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
  • 附录:二十年的忧郁和理想:《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再版感言
  • 第三辑 文学经验
  • 据为己有:解释学的本文—读者理论
  • 从“朦胧诗”到“新小说”
  • 遗忘的谱系
  • 自我意识的童话
  • 上海怀旧
  • 序:停顿中的城市,或现代性与它的梦幻世界
  • 一、混乱的城市:阶级和历史的连续性
  • 二、上海弄堂,或作为自然史的城市
  • 三、城市之心:后革命时代的忧郁
  • 代后记:“重返80年代”的限度及其可能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文章多为自己 “学徒期” 或学术起步阶段所做,跨度从 1985—1989 “文化热” 到博士毕业后在美国大学任教的头几年。内容明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介绍和理解在 80 年代如日中天的 “西方理论”,包括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和文化分析理论;二是对当代中国文学、文化、思想界种种 “新潮” 和 “实验” 的初步认识和阐释。如果有一种 “个性” 或 “时代印记” 贯穿并统摄这两个方面,从而将这些文章同一般常规性论文区别开来,那或许是:在谈论西学时,作者的 “文化意识” 是当代中国的;而在谈论当代中国文学文化现象时,作者的 “方法意识”(姑且这么讲)—— 如对概念框架和分析论述严格性、审美形式自律性乃至行文个人风格的略显狂热、稍稍偏执的追求 —— 却又是 “西方的” 或 “西化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