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洪宪帝制外交》主要研究取向是将洪宪外交回归到历史学术研究。

内容简介

《洪宪帝制外交》主要研究取向是将洪宪外交回归到历史学术研究。迄今国人对此案的理解,受到革命史观及民族主义影响甚深,百年之后应可平心静气,超越过去政治宣传及意识形态之束缚,重新探索与理解帝制外交相关的诸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英国购买中国军火交涉
  • 第一节 欧战爆发后的东亚局势
  • 第二节 巴克斯军火案
  • 第三节 巴克斯案的后续发展
  • 第四节 梁士诒军火案
  • 第二章 帝制推动时期的外交 (1915年7月~10月中旬)
  • 第一节 顾维钧出使与帝制外交
  • 第二节 日本对帝制的态度
  • 第三节 英国对帝制的态度
  • 第四节 帝制正式推动与各国反应
  • 第三章 列强第一次劝告[1] (1915年10月14日~11月11日)
  • 第一节 东京决定干涉
  • 第二节 三国劝告
  • 第三节 北京的答复
  • 第四节 中日延缓帝制交涉
  • 第四章 1915年11月中国参战交涉
  • 第一节 中国参战问题
  • 第二节 英国与法、俄、日政府的咨商
  • 第三节 日本反击
  • 第四节 英日妥协
  • 第五章 列强第二次劝告到云南起事 (1915年11月18日~12月24日)
  • 第一节 再提劝告之交涉
  • 第二节 接受推戴与对日妥协
  • 第三节 列强第二次劝告
  • 第四节 中日较劲与云南起事
  • 第六章 护国军起事到延缓登基 (1915年12月25日~1916年1月21日)
  • 第一节 护国军对帝制外交之谴责
  • 第二节 登基与承认交涉
  • 第三节 周自齐特使赴日交涉
  • 第四节 日本反袁与暂缓登基
  • 第七章 暂缓登基到袁世凯去世 (1916年1月21日~6月6日)
  • 第一节 缓正大位与日本实力干涉
  • 第二节 撤销帝制
  • 第三节 对内收拾与对日妥协
  • 第四节 日本扼杀袁世凯
  • 结论
  • 征引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袁世凯有感

    本书主要是从外交的角度分析了袁世凯复辟事件的始末,翻看后却有些新认识。一直以为袁世凯为实现称帝,不惜签订丧权辱国的 “二十一条”、跪舔讨好日本;而本书描述了袁世凯极度反感日本威压、进行多轮交锋,最终签订了国民较能接受的条款。在博弈过程中,还得罪了日本,后来袁世凯称帝后迅速倒台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日本极力反对,大力扶持反袁力量。一直以为袁世凯复辟的主要阻力在国内,没想到真正的顾忌在国际力量。袁世凯谋划称帝的工作中心就放在了争取英美日为代表的的列强支持上,他们点头或默许了,袁世凯才放心登上帝位。当真是,弱国没有主权啊,独立自主何其艰难。一直以为外交靠的、拼的就是实力,看完本书描述袁世凯与英美日诸国之间的外交手腕后,才更能体会到外交是实力的博弈,更是利益的交换。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洪宪帝制外交        1915 年 12 月 12 日,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复辟帝制,国号 “洪宪”,至 1916 年 3 月 22 日被迫取消,共计存在 102 天。        本书大量采用中、英、日等国外交档案文献,还原了袁世凯称帝前后,与列强的外交情况。虽然历史资料相对短缺,但也展现了被历史湮没的袁世凯的另一面。一、袁世凯称帝动机        逼迫宣统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镇压二次革命,成为终身大总统。使得袁世凯内心开始膨胀。加上身边人的鼓吹,希望袁大总统再进一步。另外对于国内民情的错误认识,以为民众欢迎皇帝回来。二、列强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        其时一战正在进入持久战,同盟、协约两大集团都希望拉拢新势力加入自己阵营。为此,德国同意支持袁称帝;英也同意袁称帝,但时机不合适,希望等一战结束;时任日本首相大隈重信也表示默许,但日本内部鹰牌对袁称帝强烈反对。三、袁世凯是怎么失败的        日本政坛鹰牌在政治博弈中占了上风,对袁称帝表示反对。(其原因在于他们对袁的不信任,因为袁一直与日本为敌,根据作者调取的中、日、英、美档案发现,在 “二十一条” 谈判中,有大量证据表明,袁用尽手腕把对中国的伤害降到最低,包括通过各种渠道将谈判细节透露给国内和欧美,换取舆论对日本的谴责,并引爆了国内民众的反日浪潮。所谓袁以接受 “二十一条” 为筹码换取日本支持称帝一说,应系后人对袁的诬陷。)        袁答应参战以换取英方支持,而日方坚决反对中方参加一战,并威胁与英方翻脸,英在中日两国中自然是选择了日本。四、谁是袁世凯倒台的幕后推手        推翻袁世凯的是 1915 年 12 月开始的护国战争,据英国档案显示:12 月 24 日,英收到情报日本正支持华南一个反袁活动。次日,云南宣布独立,反对袁世凯称帝。显见,护国军的背后是日本人的支持。        1916 年 2 月,北洋军南下收复多处战略要地,蔡锷领导的护国军无还手之力。关键时候,日本再次出手,3 月 7 日公开宣布,袁是中日亲善的障碍,梁启超等人也在日本帮助下秘密潜回广西,策划广西独立。        受到重重打击的袁世凯在 3 月 22 日宣布取消帝制。并于三个月后在绝望中死去。        袁世凯称帝无疑是开了历史的倒车,但真正对袁的失败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日本在背后所作所为。袁倒台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战火四起,民不聊生,使中国错过了一段和平发展的时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洪宪帝制外交》

        这本书告诉我们,袁世凯复辟失败,我们除了要考虑内政的因素,外交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从真实的历史资料来看,当时的袁世凯对稳定国内局势信心十足,他真正担心的是列强的态度。所以,袁世凯派出亲信,积极开展所谓帝制外交,小心试探列强尤其是英、日、美三国对帝制的态度。他是在得到了列强的默许之后才最终下定决心,加快了推进称帝的进程。然而,在日本问题上,袁世凯的判断失误了。他忘了自己曾经多次跟日本对抗,在不久之前的中日 “二十一条” 谈判中,也没让日本占到太多的便宜。像他这样的政治强人统治中国,并不是日本人愿意看到的,所以日本政府内部在一番博弈后,最终决定干涉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想通过参加第一次大战来换取欧洲其他列强的支持,但在日本的反击下也失败了。作者还指出,袁世凯彻底失败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也是来自日本的打击。袁世凯一系列自以为高明的外交,彻底得罪了日本,让日本对他是必欲除之而后快。日本政府在中国援助了大量反对袁世凯的力量,破坏中国的稳定局面,同时在外交层面施加压力,导致原本倾向承认帝制的列强各国态度转为犹疑观望。在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后,日本乘胜追击,最终在政治和肉体上都逼死了袁世凯,大获全胜。据传说,袁世凯在临死前曾给自己留下一副挽联,是这么说的: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自清末以来日本在东亚的头号敌人败亡了,中国却没有能够 “再造共和”,很快坠入了军阀混战的深渊。袁世凯称帝的行为本身当然是历史的倒退,是个人野心和私欲无限膨胀酿成的恶果,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不说,还让中国错过了一段和平发展的机遇期,可谓是祸国害己。听完本书的解读,你或许想问,作者到底是不是想给袁世凯翻案呢?历史人物是复杂的,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脸谱,在这本书里,作者唐教授其实只是通过档案,呈现了历史中真实的事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因为作者知道他只能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样结论才能牢靠、踏实。但受限于历史资料的短缺,作者的视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所以《洪宪帝制外交》这本书呈现给我们的,当然远远不是历史的全貌。至于袁世凯的功过是非,或许还要等未来才能给出更为公允的评断。那么,作者的态度如何呢?唐启华教授在一次访谈中曾经指出:“事实上护国军在国内的反对影响并不是太大,而且非常重要的是,所有国内的反袁势力背后都有日本支持,包括护国军起义、广西的独立、广东的独立等等。从外交上来看,没有日本反袁的话,袁世凯帝制很可能会成功。” 当然,也有不少历史学者并不赞同唐教授的结论,他们认为实证史学有自身的局限,将重大历史进程简单用档案来复盘,如果只是就此得出结论,未免有轻率之嫌。不过,争论推动进步,我们可以期待未来肯定会有更多优秀的研究,从更多的维度去丰富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