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有清一代,文人编撰历史剧蔚然成风,其中关于明史的古典戏曲现存170种左右。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朝关于明史的古典戏曲为研究范围,旨在探析、呈现清代戏曲如何展演明代历史事件和人物,涉及美学、表演、记忆、社会变迁和政治等方面。全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为专题论文,收录作者近年发表之相关论文六篇,下编为涉及明代历史事件人物之今存清代戏曲剧目提要。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引言
  • 上編 專題論文
  • 誰是主角?誰在觀看?
  • 一、前言
  • 二、“鐵冠圖”與《煤山》
  • 三、曹寅《虎口餘生》與孔尚任《桃花扇》
  • 四、遺民外史《虎口餘生》、唐英《傭中人》與董榕《芝龕記》
  • 五、黄燮清《帝女花》
  • 六、結語
  • 新發現的《鐵冠圖·白氏盡節》
  • 一、前言:《别母·亂箭》
  • 二、《白氏盡節》
  • 三、《鐵冠圖全傳》中的周遇吉與妻白氏
  • 四、結語:有關《崑弋雅調》
  • 清代民間舞臺上的“正德微行”:意義及歷史
  • 一、前言
  • 二、真情與憂患意識:李漁《玉搔頭》
  • 三、君威與君恩的強調:唐英《梅龍鎮》對梆子腔《戲鳳》的改寫
  • 四、承應燈戲與正德形象的二重性:無名氏《遊龍傳(燈戲腳本)》
  • 五、文人燈戲與女性關懷:黄治《玉簪記》
  • 六、結語
  • 女性、歷史與戲曲
  • 一、引言
  • 二、情、自喻與民族記憶:王鑨的《秋虎丘》
  • 三、由民族國家向城市生活的傾斜:“蘇州派”葉稚斐的《琥珀匙》
  • 四、小説《金雲翹傳》的戲劇呈現及其教化意義:夏秉衡的《雙翠圓》
  • 五、結語
  • 演史與詠史中的自我
  • 一、引言
  • 二、當下的歷史感悟:詠史之劇《一片石》
  • 三、追悼彭家屏與《第二碑》的續作
  • 四、傳演本事的《採樵圖》與王陽明
  • 五、結語
  • 《臨川夢》、湯顯祖與《牡丹亭》
  • 一、前言:《臨川夢》研究的不足
  • 二、《牡丹亭》對《臨川夢》結構、人物與主題的意義
  • 三、俞二姑的角色:湯顯祖知音與重寫《牡丹亭》
  • 四、覺華宫自在天王的角色意義:《説夢》
  • 五、結語:略論文人傳記劇的評價問題
  • 下編 劇目提要
  • 凡例
  • 一、群雄定鼎
  • 朱素臣(明末清初人)
  • 嵇永仁(1637—1676)
  • 楊潮觀(1719—1788)
  • 劉可培(1745—1812)
  • 佚名
  • 二、永樂靖難
  • 李玉(約1591—1671後)
  • 來集之(1604—1682)
  • 朱佐朝(?—約1690)
  • 夏綸(1680—1753後)
  • 佚名
  • 三、武宗荒政
  • 李漁(1611—1680)
  • 朱素臣(生平見“群雄定鼎”之《萬年觴》前)
  • 盛際時(順治時人)
  • 陳子玉(明末清初人)
  • 周稚廉(1657—1692)
  • 唐英(1682—1756)
  • 黄圖珌(1699—1765後)
  • 蔣士銓(1725—1785)
  • 江義田(乾隆至道光時人)
  • 西泠詞客(或爲乾隆嘉慶時人)
  • 黄治(1789?—1847?)
  • 陳烺(1822—1903)
  • 佚名
  • 四、嘉靖倭患
  • 王鑨(1607—1671)
  • 朱佐朝(生平見“永樂靖難”之《血影石》前)
  • 葉稚斐(約1612—約1695)
  • 吴龐(順治康熙時人)
  • 夏綸(生平見“永樂靖難”之《無瑕璧》前)
  • 張堅(1681—1763)
  • 周壎(1715—1784)
  • 夏秉衡(1726—1784後?)
  • 彭體元(1767?—1840?)
  • 湖上逸人(道光以前人)
  • 宣鼎(1835—1880)
  • 洪炳文(1849—1918)
  • 佚名
  • 五、流寇移國
  • 朱葵心(明末清初人)
  • 李玉(生平見“永樂靖難”之《千忠録》前)
  • 丁耀亢(1599—1669)
  • 劉鍵邦(明末清初人)
  • 王鑨(生平見“嘉靖倭患”之《秋虎丘》前)
  • 李漁(生平見“武宗荒政”之《玉搔頭》前)
  • 朱英(明末清初人)
  • 孔尚任(1648—1718)
  • 吕履恒(1650—1719)
  • 周稚廉(生平見“武宗荒政”之《元寶媒》前)
  • 馬羲瑞(順治康熙時人)
  • 胡寯年(1742—1805)
  • 黄之雋(1668—1748)
  • 思齊主人(明末清初人)
  • 昭亭有情癡(明末清初人)
  • 遺民外史(乾隆時人)
  • 唐英(生平見“武宗荒政”之《梅龍鎮》前)
  • 董榕(1711—1760)
  • 郭宗林(康熙至乾隆時人)
  • 周書(康熙至乾隆時人)
  • 周大榜(1720—1787)
  • 和邦額(1736—1801前)
  • 瞿頡(1743—1817後)
  • 許鴻磐(1757—1837)
  • 褚龍祥(嘉慶至咸豐時人)
  • 李文瀚(1805—1856)
  • 黄燮清(1806—1864)
  • 陳烺(生平見“武宗荒政”之《回流記》前)
  • 楊恩壽(1835—1891)
  • 洪炳文(生平見“嘉靖倭患”之《水巖宫》前)
  • 丁傳靖(1870—1930)
  • 章鴻賓(1879—1918)
  • 吴梅(1884—1939)
  • 王藴章(1885—1942)
  • 浴日生(光緒時人)
  • 楊子元(1871—1919)
  • 蔡寄鷗(1890—1961)
  • 張玉笙(晚清民國時人)
  • 佚名
  • 六、宦官權奸
  • 李玉(生平見“永樂靖難”之《千忠録》前)
  • 丁耀亢(生平見“流寇移國”之《西湖扇》前)
  • 朱素臣(生平見“群雄定鼎”之《萬年觴》前)
  • 朱佐朝(生平見永樂靖難之《血影石》前)
  • 陳二白(1622—1690後)
  • 周杲(明末清初人)
  • 張瀾(康熙時人)
  • 周稚廉(生平見“武宗荒政”之《元寶媒》前)
  • 胡雲壑(康熙雍正時人)
  • 唐英(生平見“武宗荒政”之《梅龍鎮》前)
  • 孔廣林(1746—1814)
  • 傅玉書(1746—1800?)
  • 謝堃(1784—1844)
  • 佚名
  • 七、文人名士
  • 李漁(生平見“武宗荒政”之《玉搔頭》前)
  • 黄周星(1611—1680)
  • 朱素臣(生平見“群雄定鼎”之《萬年觴》前)
  • 葉奕苞(1629—1686)
  • 曹寅(1658—1712)
  • 王續古(清初人)
  • 夏綸(生平見“永樂靖難”之《無瑕璧》前)
  • 蔣士銓(生平見“武宗荒政”之《一片石》前)
  • 劉翬(乾隆時人)
  • 錢維喬(1739—1806)
  • 汾上誰庵(乾隆時人)
  • 沈起鳳(1741—1802)
  • 董達章(1753—1813)
  • 石韞玉(1756—1837)
  • 彭劍南(1785?—1850)
  • 陳烺(生平見“武宗荒政”之《回流記》前)
  • 鄭獻甫(1801—1872)
  • 劉清韻(1842—1915)
  • 冒廣生(1873—1959)
  • 洪炳文(生平見“嘉靖倭患”之《水巖宫》前)
  • 吴梅(生平見“流寇移國”之《風洞山》前)
  • 王藴章(生平見“流寇移國”之《碧血花》前)
  • 夏仁虎(1874—1963)
  • 佚名
  • 八、其他
  • 朱素臣(生平見“群雄定鼎”之《萬年觴》前)
  • 夏綸(生平見“永樂靖難”之《無瑕璧》前)
  • 吴震生(1695—1769)
  • 蔣士銓(生平見“武宗荒政”之《一片石》前)
  • 佚名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