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是一部徐徐展开的凉山人文地理笔记,也是一部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凉山人文史和精神史。

内容简介

身为凉山人的作者多年间不断深入彝族聚居区,用图像与文字记录了凉山的季候、山河、植被、风俗,从西昌到金沙江,从毕摩文化到彝人之歌,作者通过刻画个体来放大历史的细节,用极具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们还原和呈现了全国彝族聚居区的完整风貌,弥补了公众对凉山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认知的空白,更让我们透过这偏远的地域和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加深对广袤中国大地的了解。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唯身与心均至处方为人迹
  • 前言 凉山,我的精神高地
  • 凉山·古道
  • 在登相营
  • 走清溪道
  • 歇海棠镇
  • 出会理城
  • 进建昌城
  • 美姑·牛牛坝
  • 横断山中大凉山
  • 记忆牛牛坝
  • 彝族的主要支系
  • 消失的村寨
  • 山上的依洛拉达
  • 板诺洛村的模样
  • 西昌·邛海
  • “天府之国”的“袖珍天府”
  • 山河造就的“温室”
  • 马可·波罗眼中的大汗建都
  • “藏彝走廊”上往来的民族
  • 邛海国际湿地的惊艳
  • “嫦娥”奔月,西昌搭天梯
  • 会东·老君滩
  • 比流淌的血液还早的河流
  • 说多了就是传奇
  • 像江中一直被冲刷的石头
  • 冕宁·锦屏
  • 早春一月
  • 消失的金矿县
  • 大河湾
  • 茶马古道
  • 盐源·泸沽湖
  • 湖光山色的诱惑
  • 被误读的走婚
  • 遥远漫长的迁徙
  • 爱情的含蓄表白
  • 王妃岛已无王妃
  • 达巴诵经声中的信仰
  • 普格·螺髻山
  • “螺髻山开,峨眉山闭”
  • 冰川屐痕处处
  • 山中有温泉
  • 火把节发祥地
  • 乡镇上的集市
  • 甘洛·德布洛莫
  • “鬼山”在甘洛
  • 到拉莫乡挖曲村
  • 两个毕摩同行
  • “鬼门关”
  • 漫长的修炼
  • 背影
  • 未来的旅游
  • 凉山·高山
  • 金色的龙头山
  • 攀登俄尔则俄
  • 朝圣夏诺多吉
  • 彝人之歌
  • 唱着歌谣走出大山
  • 在异乡歌唱故乡
  • “不要怕”作为自信的个性
  • 只有山歌敬亲人
  • 民歌手的抒情诗
  • 跋一 一个人的凉山
  • 光闪烁在你的枝头
  • 跋二 世间所有的相遇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五星好评,极力推荐!

    本来只想了解一下彝族的历史,只找到了这本凉山纪,对作者和作者的朋友圈一无所知,没想到却发现了宝藏!历史、文学、人类学、社会学无所不包,甚至还有科学,第四季冰期、李四光都介绍的有模有样!关于凉山的一切,都能在这里了解清楚,美姑、甘洛、盐源、会泽这些地名反复出现,背后人的故事更惹人深思,用诗话的文字描述魔幻的风景,让人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有美的享受。每一部分都独立成篇,单拿出来也是好的纪实文学,让人感慨的末代王妃,金沙江畔的彝族家庭,走出大山的彝族歌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进大凉山

      最近两年因工作之故多次到访凉山,但除却西昌和安宁河谷的几个县城,还未真正涉足凉山真正的山与水,更不用说深居山里的人。最近一次的到访虽然向南到金沙江畔,向东翻过螺髻山,仅此而已。依然错过了精华的泸沽湖、神秘的木里王国、彝族腹地东五县、震撼人心的地球边缘龙头山,以及北部小相岭东坡的南丝古道和古镇。不过这个遗憾在何万敏先生的书中得以慰藉,也让我深深的埋下了再深入凉山的冲动。在这片神奇的大山深处,有着无数迷人的风景和故事,越无知,越向往……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63(总612)

        在书中,作者糅合了人文地理随笔和地方史志两种写作方法,介绍凉山的风物人情、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对凉山的人文多作描述。这些描述带有深厚的个人体验与感性色彩,又不失理性分析,对一些外界感觉神秘甚至误解的风俗加以厘清,以正本清源。该书以地理作为时空坐标,以具体的人和事来勾画世居族群的历史面貌,以横断山脉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造就的文化作为历史线索统摄全书,由此形成了本书的各个章节。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新民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后,于2012年底开始打造的另一全新文化品牌。“新民说”的理念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它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它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更寻求“建设性”之道。更进一步,在这里,我们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引进公共讨论的规范和要求,为建构理性的公民社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