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的成名作。

内容简介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重要小说之一,令福克纳一举成名,小说由五十九节内心独白构成,多视角讲述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被誉为“20世纪美国长篇小说最出色的开篇”。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主要人物表
  • “谁”弥留之际
  • 1.达尔
  • 2.科拉
  • 3.达尔
  • 4.珠尔
  • 5.达尔
  • 6.科拉
  • 7.杜薇·德尔
  • 8.塔尔
  • 9.安斯
  • 10.达尔
  • 11.皮博迪
  • 12.达尔
  • 13.瓦德曼
  • 14.杜薇·德尔
  • 15.瓦德曼
  • 16.塔尔
  • 17.达尔
  • 18.卡什
  • 19.瓦德曼
  • 20.塔尔
  • 21.达尔
  • 22.卡什
  • 23.达尔
  • 24.瓦德曼
  • 25.达尔
  • 26.安斯
  • 27.达尔
  • 28.安斯
  • 29.萨姆森
  • 30.杜薇·德尔
  • 31.塔尔
  • 32.达尔
  • 33.塔尔
  • 34.达尔
  • 35.瓦德曼
  • 36.塔尔
  • 37.达尔
  • 38.卡什
  • 39.科拉
  • 40.艾迪
  • 41.维特菲尔德
  • 42.达尔
  • 43.阿姆斯迪德
  • 44.瓦德曼
  • 45.莫斯利
  • 46.达尔
  • 47.瓦德曼
  • 48.达尔
  • 49.瓦德曼
  • 50.达尔
  • 51.瓦德曼
  • 52.达尔
  • 53.卡什
  • 54.皮博迪
  • 55.麦高恩
  • 56.瓦德曼
  • 57.达尔
  • 58.杜薇·德尔
  • 59.卡什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揭示深刻人性的寓言故事

    他以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描写深重的苦难与丑恶,但始终不忘唤醒和激发人的善,正直和力量,不忘让我们明白,人是不可摧毁的,所有的受难,都终将成人生旅途。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写的不是个体命运和时代的关系,而是深入挖掘生命本身的意义。从我弥留之际的人物身上,我们窥见的却是自己的生存处境。阅读时不能用现实主义的方式,把人物看作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的人来理解。主要故事情节是什么安斯和艾迪一家有 5 个孩子,卡什、达尔、朱厄尔、杜威。德尔、瓦达曼艾迪死前就要求一家人把她尸体送回艾弗森老家埋葬艾迪去世当晚,大雨推迟了二儿子达尔和三儿子朱厄尔的归期达尔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可他又无力改变自身的处境,不得不跟现实妥协。他明明知道父亲坚持把母亲送回娘家落葬,真正的动机是装假牙,他却只能跟着照办。这趟旅程,安斯此行收获满满。不仅装了假牙,还找了个新老婆。他把新太太引荐给孩子们,一家人就此打道回府,而小说也至此画上了句号。这部小说的寓意是什么借助这则现代寓言,试图向读者传递的关于人类历史、关于工业文明、关于人性的终极启示。揭示自古以来人性中的阴暗面,质疑理性与计算泛滥对人性造成的伤害,强调情感与心灵的内在联系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对人性的看法并不乐观,认为人生在世必然要承受人性自身弱点造成的磨难,但也并不绝望,相信艺术与文学能给人以启示。感言作为读者,本书或可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如何度过这绝无仅有的生命,是用一生时间去死,还是在死之前,更好地活着

      4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弥留之际》

      我们在阅读《我弥留之际》时,可以拓开阅读视野,不拘泥于一般的、较为熟知的层面,随着各自的兴趣爱好或不同的主题关注,去寻找多样的主题含蕴,或从创作的艺术层面,去领略精湛的艺术技巧。福克纳的小说是经得住这样多层次、多视角的阅读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弥留之际》

        《我弥留之际》讲的是约克纳帕塔法这个地方一户姓本德仑的家庭的故事,主要情节非常简单:本德仑家的女主人艾迪去世了。她的遗愿是希望死后能和娘家人葬在一起。为了实现她的遗愿,本德仑一家展开了一段充满磨难的送葬之旅。小说大部分的篇幅就是描写他们旅途中发生的故事。福克纳在这段故事里写尽了阴暗的现实、丑陋的人性、绝望的命运。本书核心内容:1.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2.《我弥留之际》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什么?3. 这部小说的寓意是什么?福克纳要写的不是个体命运和时代的关系,而是深入挖掘生命本身的意义。在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身上,我们一眼望去就看到了俄国的历史兴衰,然而在《我弥留之际》的人物身上,我们窥见的却是自己的生存处境。福克纳借助《我弥留之际》这则现代寓言,试图向读者传递的关于人类历史、关于工业文明、关于人性的终极启示。和传统小说相比,福克纳更注重挖掘人物的心理深度,刻画他们的生存状态的刻画,而不是描写时代风气、历史思潮、道德规范。《我弥留之际》不是一部控诉社会现状,表现美国南方穷苦白人命运的现实主义作品,福克纳通过戏仿史诗的结构,把小说中的故事变成了一则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寓言。他揭示了自古以来人性中的阴暗面,质疑了理性与计算泛滥对人性造成的伤害,强调了情感与心灵的内在联系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尽管他对人性的看法并不乐观,认为人生在世必然要承受人性自身弱点造成的磨难,但也并不绝望,相信艺术与文学能给人以启示。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