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3千字
字数
2020-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基于“异在论”立场,对老子思想进行总体把握与具体分析,进而对《道德经》逐章阐释与深入思辨。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异在论”立场,对老子思想进行总体把握与具体分析,进而对《道德经》逐章阐释与深入思辨;同时,从中西比较视域,揭示老子与西方著名哲学家,诸如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相互之间存在的观念差异与价值冲突,认为“求异”比“求同”更重要。
本书着重挖掘老子的价值批判精神,认为“道”是针对世俗价值观进行批判的最高尺度,并落实为“价值颠倒机制”。通常认为“强”“壮”“荣”“敢”是正面价值,但老子反过来证明“弱”“柔”“辱”“不敢”有更高价值。
本书重新阐释老子辩证法。通常讲辩证法局限于对立面关系,比如相互斗争、相互转化等等。但老子更强调超越这一“相对”“相争”的低阶层次,而独标一种“绝对”“无争”的高阶境界,“反者道之动”是强调“返回道的本原”。
本书立足于文本细读,纠正习见的语义误解。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前言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老子总论及其批判
- 一、研究老子哲学应当具有世界哲学视野
- 二、研究老子哲学应该具有时代意识与价值贞定的追求
- 三、讲辩证法须克服相对主义、虚无主义
- 四、论老子的“道”的价值统一性意义
- 五、老子的认识论之利弊
- 六、老子的政治思想
- 七、老子的经济思想
- 八、老子的人生哲学
- 九、结语
- 一章 语言跨不过“道”的阈限
- 二章 “有对”到“无对”的超越
- 三章 “弱志”说:“欲”的消解
- 四章 “道”的否定性
- 五章 “不仁”非贬义
- 六章 女性特征的哲学化
- 七章 “无私”而“成其私”
- 八章 “善”即“利他性”
- 九章 “避免顶点”
- 十章 “德性的洁癖”
- 十一章 “无”:面向他者的敞开域
- 十二章 感官的否定
- 十三章 “宠辱若惊”两不妙
- 十四章 超感官之域
- 十五章 “显微有间”而“归显于密”
- 十六章 “复”的“返本”功夫
- 十七章 坏政权的垮塌
- 十八章 “大道废”的后果
- 十九章 弃绝的立场
- 二十章 “我独异于人”的自我贞认
- 二十一章 总不肯“定”下来
- 二十二章 自我实现的迂回之路
- 二十三章 短暂与永恒
- 二十四章 “自……”的否定
- 二十五章 “域中有四大”
- 二十六章 对立关系中的偏向
- 二十七章 人为性的祛除
- 二十八章 “知”其“两”而“守”其“一”
- 二十九章 “取”与“去”的辩证法
- 三十章 战争的批判
- 三十一章 止杀在于“恬淡”
- 三十二章 “道”与万物的“自性”
- 三十三章 与自己角力
- 三十四章 “分”的必然性
- 三十五章 感性与超感性
- 三十六章 “微明”的辩证法意蕴
- 三十七章 “无名之朴”要“镇”什么
- 三十八章 “非道德论者”
- 三十九章 “颠倒错位”的再颠倒
- 四十章 “反”是价值本原的“返”
- 四十一章 “道”的接受之维
- 四十二章 “损”与“益”的辩证法
- 四十三章 “利他”才能“利己”
- 四十四章 生命价值的“颠倒律”
- 四十五章 把对立面包进来
- 四十六章 战争之罪
- 四十七章 “外”的拒斥
- 四十八章 加法与减法
- 四十九章 圣人与百姓
- 五十章 生死之际
- 五十一章 上下两层的异阶关系
- 五十二章 “母”与“子”的辩证法
- 五十三章 “大道”与“非道”
- 五十四章 “善建者”的进阶
- 五十五章 “赤子”的哲学意味
- 五十六章 “知”与“言”之上
- 五十七章 干预越多越糟糕
- 五十八章 超越“两”之辗转交替
- 五十九章 “啬”的意味
- 六十章 人与鬼
- 六十一章 大小国关系
- 六十二章 对“不善”也要包容
- 六十三章 “难”与“易”的辩证法
- 六十四章 “为之于未有”
- 六十五章 “智”与“愚”的价值翻转
- 六十六章 “上”与“下”的反转
- 六十七章 “不肖”与“三宝”
- 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 六十九章 “无敌”并不好
- 七十章 “不我知”的“牢骚语”
- 七十一章 以“知”为门槛眺望“不知”
- 七十二章 “大威”的颠覆力量
- 七十三章 “大勇者之畏”
- 七十四章 “畏”的缺失
- 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的境界
- 七十六章 “弱者的哲学”
- 七十七章 两极分化的“颠倒机制”
- 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的价值论意蕴
- 七十九章 “怨”难解而“善”难为
- 八十章 老子的“理想国”
- 八十一章 从“颠倒律”到“道德律”
- 附录 “异在论”的语词来历与理论基础
- 一、关于“异在”一词
- 二、异在论的理论来源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