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代表作。

内容简介

在《人性论》中,作者试图通过关于“人的经验科学”的研究,在精神科学领域建立一个具有全新基础的、完整的体系。

全书分为三卷:“论知性”,阐述了他的怀疑论和经验主义认识论;第二卷“论情感”,提出情感而非理性是善和美的基础;第三卷“论道德”,论述了快乐论、功利论的伦理学理论以及人性论、约定论的政治学理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一、二卷的公告
  • 导论
  • 第一卷 论知性
  • 第一章 论观念,它们的起源、组合、联系、抽象等
  • 第一节 论我们观念的起源
  • 第二节 题目的划分
  • 第三节 论记忆观念和想象观念
  • 第四节 论观念的联系或联结
  • 第五节 论关系
  • 第六节 论样态和实体
  • 第七节 论抽象观念
  • 第二章 论空间和时间观念
  • 第一节 论空间和时间观念的无限可分性
  • 第二节 论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可分性
  • 第三节 论空间和时间观念的其他性质
  • 第四节 对反驳的答复
  • 第五节 对反驳的答复(续)
  • 第六节 论存在的观念和外在存在的观念
  • 第三章 论知识和或然性
  • 第一节 论知识
  • 第二节 论或然性和因果观念
  • 第三节 为什么一个原因总是必然的
  • 第四节 论因果推理的组成部分
  • 第五节 论感官印象和记忆印象
  • 第六节 论从印象到观念的推论
  • 第七节 论观念和信念的本质
  • 第八节 论信念的原因
  • 第九节 论其他关系和习惯的作用
  • 第十节 论信念的影响
  • 第十一节 论偶然性的或然性
  • 第十二节 论原因的或然性
  • 第十三节 论非哲学的或然性
  • 第十四节 论必然联系的观念
  • 第十五节 判断原因和结果所依据的通则
  • 第十六节 论动物的理性
  • 第四章 论怀疑论的哲学体系和其他的哲学体系
  • 第一节 论关于理性的怀疑主义
  • 第二节 论感官方面的怀疑论
  • 第三节 论古代哲学
  • 第四节 论近代哲学
  • 第五节 论灵魂的非物质性
  • 第六节 论人格的同一性
  • 第七节 本卷的结论
  • 第二卷 论情感
  • 第一章 论骄傲与谦卑
  • 第一节 题目的划分
  • 第二节 论骄傲和谦卑;它们的对象和原因
  • 第三节 这些对象和原因来自于何处
  • 第四节 论印象和观念的关系
  • 第五节 论这些关系对骄傲和谦卑的影响
  • 第六节 这个体系的限制
  • 第七节 论恶行和德行
  • 第八节 论美和丑
  • 第九节 论外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 第十节 论财产权和财产
  • 第十一节 论对名声的爱好
  • 第十二节 论动物的骄傲和谦卑
  • 第二章 论爱和恨
  • 第一节 论爱和恨的对象及原因
  • 第二节 证实这个体系的几种实验
  • 第三节 疑难的解决
  • 第四节 论对亲友的爱
  • 第五节 论我们对富人与权贵的尊重
  • 第六节 论仁慈和愤怒
  • 第七节 论怜悯
  • 第八节 论恶意和嫉妒
  • 第九节 论仁慈和愤怒与怜悯和恶意的混合
  • 第十节 论尊重和鄙视
  • 第十一节 论有关爱情的情感或两性之间的爱
  • 第十二节 论动物的爱和恨
  • 第三章 论意志和直接情感
  • 第一节 论自由和必然
  • 第二节 论自由和必然(续)
  • 第三节 论影响意志的各种动机
  • 第四节 论猛烈情感的原因
  • 第五节 论习惯的各种作用
  • 第六节 论想象对情感的影响
  • 第七节 论空间和时间的接近和距离
  • 第八节 论空间和时间的接近和距离(续)
  • 第九节 论直接的情感
  • 第十节 论好奇心或对真理的爱
  • 第三卷 道德学
  • 第一章 德与恶概论
  • 第一节 道德上的差别并非得自于理性
  • 第二节 道德上的差别得自于道德感
  • 第二章 论正义与非正义
  • 第一节 正义是自然的德行,还是人为的德?
  • 第二节 论正义和财产权的起源
  • 第三节 论确定财产权的规则
  • 第四节 论根据同意而进行的财产转让
  • 第五节 论承诺的义务
  • 第六节 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进一步思考
  • 第七节 论政府的起源
  • 第八节 论效忠的起源
  • 第九节 论效忠的限度
  • 第十节 论效忠的对象
  • 第十一节 论国际法
  • 第十二节 论贞节与淑德
  • 第三章 论其他德行与恶行
  • 第一节 论自然的德行与恶行的起源
  • 第二节 论心灵的伟大
  • 第三节 论善良与仁慈
  • 第四节 论自然的才能
  • 第五节 对自然才能的一些进一步思考
  • 第六节 本卷的结论
  • 附录
  • 西方学术经典译丛(全新译本)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印象观念

    每日一书:《人性论》。这本《人性论》分为三卷,分别讨论理智、情感和道德。休谟认为,建立人性科学的全部材料是在感知中提炼的。感知作为意识内容的东西分为两种,即 “印象” 和 “观念”,它们是两类知觉。一切单纯观念都有一个单纯印象与之相应,这是休谟在哲学中建立的 “第一条原则”。休谟认为,建立人性科学的全部材料是在感知中提炼的。感知作为意识内容的东西分为两种,即 “印象” 和 “观念”,它们是两类知觉。印象是指初次呈现于心灵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具有较多的力量,比较猛烈。观念是指由记忆和想象对以前印象的再现,即对印象的 “模仿和草拟”,是思考和推理中的印象的模糊心像。一切单纯观念都有一个单纯印象与之相应,但复合观念则未必那样,没见过长翅膀的马却可以对它进行想象。这是休谟在哲学中建立的 “第一条原则”。《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关于知识和或然推断的论述》一节。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人为的,不具有确实性。人的因果性观念完全来自感觉经验中对 “相似性” 例证的观察:我们看到两个类似的现象不断地按先后顺序重复出现或 “恒常会合在一起”,便由这一个推到那一个,把一个称为原因,另一个称为结果。这种根据经验而来的推论完全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但休谟并不贬低习惯,他指出:“习惯就是人生的伟大导师。只有这条原则可以使我们的经验有益于我们。” 可以将印象分为两种,一种是感觉印象,另一种是反省印象。首先,第一种是我们未知的原因首先产生在我们心中。而第二种大部分是从我们的观念而来。实体观念不过是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体,而这些简单观念通过想象结合起来,我们给它一个特殊的名称,于是我们就能向自己或其他人提及那个集合体。在哲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公认的原理,即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特殊的;如果假设一个没有准确比例的边和角的三角形的真实存在,那必定是十分荒谬的。因为对于这种假设,如果它在事实上是有谬误的,那么在观念上也一定是荒谬的。除了心灵的知觉、印象和观念外,在我们心中就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了,外界对象之所以为我们所认识在于其本身所引起的那些知觉。爱、恨、触、视、思维等,这一切都只能算作知觉。有七种各不相同的哲学关系:同一、类似、空间与时间关系、相反与因果关系、数或者数量的比例以及任何性质的程度。我们把这些关系归为两类:一类是全部取决于我们所进行相互比较的各个观念,另一类是能够不通过观念的任何变化就有了变化的。在这七种哲学关系之中,只有四种哲学是绝对地取决于观念的,从而可以作为知识与确实性的对象。这四种哲学分别是相反、类似、性质的程度以及数或数量的比例。有的哲学家将人类理性划分成知识与或然推断两类,并且把知识定义为由于观念之间的对比而引发的那一类证据,于是哲学家们就不得不把我们利用原因与结果所作的所有论证全部列入或然推断的范围。怀疑的理性与独断的理性种类相同,即使两者的作用与趋向是不同的。所以,当独断理性力量强大时,就会有作为与之势均力敌的敌人而出现的怀疑的理性;最初两者具有相等的力量,所以只要它们有一方存在,就还会依然如此。教导我的一个原则是经验通过对象的过去各种结合来完成的;另一个原则是习惯决定我预测将来会有相同现象发生;这两个原则结合在一起作用于想象,并让某些观念较其他不存在这种优势的观念、以一种较强烈、较生动的方式所被我形成。反省印象能够分为平静的和猛烈的两种。对于行为、著作与外界对象的美和丑全部的感觉,属第一种。爱与恨,喜悦与悲伤,谦卑与骄傲等情感属于第二种。一个人无法在同一时间内既骄傲又谦卑;当他有产生这些情感各个不同的理由时(这是经常发生的),那么这些情感或者是交替发生,或者是在相遇时、一方竭尽全力去消灭对方,结果是处于优势的那一方的剩余力量还不断影响着心灵。爱与恨的原因必定和一个人或者有思想的存在者有联系,才可以产生这些情感,不仅是极可能的,而且是极其明显、不可争辩的。倘若将德与恶抽象地加以考虑;倘若美与丑赖以存在于无生物;倘若贫与富是属于第三人:于是,对于与它们毫无关系的人来说,就不能产生任何程度的爱或者恨,尊重或者蔑视。倘若一个人向窗外观望,发现我在街上漫步,在我之外又有一所壮丽的宫殿,但与我没有任何关系;我相信,没有人会胡乱说,这个人会对我示以尊敬,正如我是那座壮丽宫殿的所有主一样。显而易见,在其最自然的状况下,三种不同的印象或者情感的结合产生了这种感情,这三种情感就是:1. 因美貌而产生的快乐感觉;2. 生理上的生殖欲望;3. 强烈的善意或好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性的善良和仁慈,可以克服现实的琐碎

      这本书是一本哲学书籍,大卫休谟从观念的起源开始,到时间和空间的论断,再到怀疑论的哲学思想,做了一个系统性的铺垫。在做论证之前,我们要先审视自己的印象,印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感觉印象,一种是反省印象,两者产生的快慢和深度不同。当我睁开眼睛,环顾四周时,就感知到了很多可见的物体,当我闭上眼睛,思考与这些物体之间的距离时,就获得了广延的观念。第二部分,进入到了美与丑、骄傲与谦卑、喜欢与憎恶等人性的情感分析。美与丑、骄傲与谦卑、喜欢与憎恶,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他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对于哲学家来说,正义是高于利益的。在希腊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西米斯托克斯告诉雅典人,他有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对所有雅典人都是有益的,但是一旦他公布这个计划,几乎没有人会同意这个计划,所以他会对这个计划进行保密。但是西米斯托克斯没有执行的权利,而雅典人又比较信任亚里斯泰克斯,因此,就让西米斯托克斯把这件事情告诉亚里斯泰克斯。说完之后,亚里斯泰克斯回来告诉雅典人,西米斯托克斯的计划是烧掉希腊的所有船只,巩固雅典人的霸权。这个计划对雅典人是有利的,但是是违背正义的。因此,所有雅典人都否决了这个计划。这个故事想说明,在衡量和判断人性的情感时,不能用单纯的利益来考量,还有很多人性中正义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什么能比特别细致的爱和友谊更能打动人。爱与友谊的体现,在现实世界将会遇到很多的琐碎,但就是对这些琐碎的不畏惧,和细心体贴的耐心,才成就了人类最伟大的仁慈和善良。以上就是在看这本书过程中,我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休谟,风流倜傥的 “胖子”,但我暂时真的不想看这本书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留着以后再去理解他的思想,一定要记得结合他的时代,想象他的时代,而不是站在现在的时间去评判,当带着偏见和后见之明去品味任何的东西的时候,这都无益于增加我们思想。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