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刘道玉校长为我们敲警钟、开药方,提醒我们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教育究竟该去往何方。

内容简介

关于教育,我们想要问的太多: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什么是中国教育的病根?怎样以实验来推动教育改革?怎样才能破解“钱学森之问”?这一系列困惑我们的问号,最敢说真话的“武大蔡元培”刘道玉校长将在本书中为我们一一解答。

本书探讨了关于教育的36个问题,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回答“是什么”,下篇则着重回答“怎么办”。耄耋之年的刘道玉先生,“教育改革”是其一生的关键词,际遇、权力甚至岁月都无法从他身上夺走对教育改革的执着。

本书是他穷尽毕生心力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实践的总结,其中渗透着他对教育的具有个人标识性的看法和态度,对教育改革的系统思考和探索,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抨击和建言。对于教育界和广大受教育者,这本书更像是一记警钟和一剂良方,提醒大家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教育究竟该去往何方。通过本书,“永远的校长”将继续引领我们,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渡口。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上篇
  • 一、什么是教育
  • (一)教育的起源
  • (二)怎样正确地解读教育
  • (三)人是教育永恒的中心
  • (四)教育是心智的启蒙
  • 二、什么是学习
  • (一)学习是什么
  • (二)学习的本质
  • (三)学习的目的和境界
  • 三、什么是大学的真谛
  • (一)大学的真谛之我见
  • (二)“乔布斯之问”的困惑
  • (三)大学需要颠覆性的改革
  • 四、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 (一)中国特有的两个教育术语
  •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
  •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 五、什么是精英教育
  • (一)精英理论
  • (二)古今精英教育的概况
  • (三)精英教育的模式
  • 六、什么是理想大学
  • (一)理想大学是多种多样的
  • (二)理想大学的基石
  • (三)我心中的理想大学
  • 七、什么是教育家
  • (一)教育家不需要政府批准
  • (二)中国绝对不止两个半教育家
  • (三)中国没有世界著名的教育家
  • (四)集权体制破坏了教育家生长的沃土
  • (五)名师不是教育家
  • (六)教育是一块伟大的实验场地
  • (七)必须取消中学文理分班教学
  • (八)教育家需要有博爱的情怀
  • (九)教育家既要有见又要有行
  • 八、什么是学术
  • (一)学与术之别
  • (二)无条件地追求真理
  • (三)独立自由的治学精神
  • (四)当代学术研究潜在的危机
  • 九、什么是正确的知识观
  • (一)知识构成的要素
  • (二)知识的本质
  • (三)正确的知识观
  • 十、什么是启蒙
  • (一)论启蒙的全面性
  • (二)启蒙是未完成时
  • (三)启蒙的主要途径
  • 十一、什么是天才
  • (一)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 (二)天才大多是痛苦的
  • (三)要珍惜稀有的天才资源
  • 十二、什么人可以称为大师
  • (一)这些人能称为大师吗
  • (二)大师应该怎样界定
  • (三)大师要具备四个条件
  • 十三、什么是学派
  • (一)学派是古老的学术现象
  • (二)天才凝聚的精英群体
  • (三)学术争鸣促进学派的发展
  • 十四、什么是幼儿智力的萌动期
  • 十五、什么是爱的本质
  • 十六、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 十七、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 十八、什么是中国教育的病根
  • (一)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路径
  • (二)一个实用主义的口号
  • (三)功利性是中国教育的圭臬
  • 下篇
  • 一、怎样看待大学生的成才
  • 二、怎样看待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 (一)恢复全国统一高考的历史功绩
  • (二)对我国近年高考改革的冷思考
  • (三)大学招生要重录而不重考
  • 三、怎样创新中国教育价值观
  • 四、怎样走出选择专业的误区与烦恼
  • 五、怎样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志趣
  • (一)有理想才有志趣
  • (二)好奇心是志趣之源
  • (三)寻觅志趣的途径
  • 六、怎样读懂“我”字
  • 七、怎样进行有效的自学
  • (一)人类自学的历史
  • (二)自学是成才的必由之路
  • (三)自学的有效方法
  • 八、怎样创造性地学习
  • (一)制定正确的学习策略
  • (二)选择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 (三)争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 九、怎样做一名开明的教师
  • (一)教师既是先生又是学生
  • (二)必须改革“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 (三)要正确地对待分数
  • 十、怎样觅得创新创业的灵感
  • 十一、我们需要怎样的校园文化
  • (一)自由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 (二)大学要成为创新的发动机
  • (三)让校园成为智慧园
  • 十二、我们需要怎样的学风
  • (一)求实的学术态度
  • (二)求真的学术精神
  • (三)求静的学术环境
  • 十三、中国现当代为何没有经典名著
  • 十四、怎样做一个会读书的人
  • 十五、怎样做好自己清醒的梦
  • 十六、怎样办好“少年班”
  • (一)“少年班”是改革的产物
  • (二)“少年班”的成绩有目共睹
  • (三)“少年班”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 十七、怎样才能破解“钱学森之问”
  • (一)什么是“钱学森之问”
  • (二)“钱学森之问”的困惑
  • (三)完整版的破解之道
  • 十八、怎样以实验来推动教育改革
  • (一)教育也需要实验
  • (二)成功的教育实验家
  • (三)中国教育实验的先驱者
  • 跋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育的目的是启发智慧,好书

    康德认为:“人就是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而且,人们可以使教育具有一种合乎人性的形式。”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无时无刻不与人打交道,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属。学生既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也不是教师塑造器的原材料,他们是教育中的主体。显而易见,实 施人本主义教育,这是天经地义的。究竟怎样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呢?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牢固地树立 “以学生为主体” 的思想,大学不仅因大师而大,还因大学生而大。无论大学生或是小学生,他们的人格必须得到尊重,教师用语必须人性化,禁止使用伤害学生心灵的语言。他们的志趣和爱好必须得到保证,他们享有学习、研究、著作署名和发表不同学术见解的权利,包括分数在内的隐私必须得到保护教育的启蒙指什么呢?我认为是心智的启蒙,所谓的心智就是心灵和智慧,这要比空泛的德育和智育更能反映教育的本质。心灵是指内心、思想和精神,真善美都发自于心灵。我国学生知识灌输得太多,而心灵修炼得太少。一个人如果有真善美的心灵,那他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人、诚信的人和乐于奉献的人。智慧是学习的最高目的,它是隐藏在知识后面的,是通过顿悟而获得的。不是知识决定命运,而是智慧决定成功与否,因此启迪智慧就是教育最重要的本质学习的本质就是六个字:感知、复习和记忆。这六个字包括三层意思,它们环环相扣,互为因果关系。学习境界对实现学习目标非常重要,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言:“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整体还是非常好的,对中国的教育现状做了全面的分析,比较侧重大学阶段。部分观点不敢认同,给出的理由也有点励志文章的感觉。能感受到作者对国内现有教育环境的关切和担忧,不过有点过于急迫。单独把中美教育拿出来比较不是很合适。要求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一个水平很不现实,毕竟教育也是要花钱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育,是一个永恒而深远的话题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出版集团是新闻出版总署1999年批准组建的全国首批7家试点出版集团之一,拥有北京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文津出版社、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和《十月》《父母必读》《少年科学画报》《北京卡通》《夜北京》杂志社。集团前身北京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 集团公司作为北京市最大的综合性出版机构,牢牢把握正确的出版方向,为广大读者奉献了大量优秀的精神食粮,在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50余年来共出版各类图书2万余种、15亿多册,出版物获得多项国家级出版大奖和文学大奖。每年出版图书、音像、电子、网络等出版物近3000种,其中新书约1600种,在销品种约8000种。出版物在全国零售市场持续稳居前列。在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中,北京出版社曾两次获得“最受读者喜爱的出版社”。2009年,集团公司获得“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