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研究三国时期军事地理的一部奇书。

内容简介

历史上三国时期战乱频仍,但因历史线索错综复杂、史料记载匮乏、考古发现有限,所以目前对三国兵争要地、攻守战略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书作者对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军事重镇、军事方略进行细致考索和论述,对三国时期战争的路线、关防、部署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是一部有特色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研究专著。书中绘制了52幅战争地理图,具有较强的学术参考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上册)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插图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三国鼎立的地理形势
  • 一、曹魏之“中国”
  • 二、孙吴之“江东”与“南荆”
  • 三、蜀汉之“益州”
  • 第二章 三国战争的地理枢纽——“兵家必争之地”
  • 第三章 对三国兵争要地形成原因的分析
  • 一、几大经济区域的并存局面
  • 二、利于防守的地形、水文条件
  • 三、水陆干道之冲要
  • 四、武器装备与作战技术的制约
  • 第四章 三国边防要镇的历史演变
  • 一、合肥与襄阳战略地位的沉浮
  • 二、汉中“听敌入平”与蜀国边防的崩溃
  • 三、孙吴沿江要戍的瓦解
  • 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下册)
  • 曹魏篇
  • 第一章 曹操陈留起兵史迹考辨
  • 一、曹操起兵陈留之前是否曾归乡里
  • 二、曹操返乡筹备起兵之史迹剖析
  • 三、曹操起兵之际尚未企图割据河南
  • 四、曹操起兵时未获袁绍的实际援助
  • 五、曹操投靠张邈原因之再探
  • 六、曹操离开陈留转投袁绍之缘故
  • 第二章 曹操中原逐鹿期间兵力部署与作战方向的演变
  • 一、曹操投靠袁绍后的驻军情况与发展构想
  • 二、曹操初领东郡的军事部署
  • 三、曹操统治兖州期间的军政部署与用兵方向
  • 四、曹操南征豫州原因剖析
  • 五、颍川新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 六、以许都附近为军事重心区域对外征伐
  • 七、曹军主力北驻官渡迎接决战
  • 第三章 从邺城到许、洛——曹魏军事重心区域的转移
  • 一、曹操在邺城与冀州的军政建设
  • 二、曹操经营邺城与冀州之原因综述
  • 三、先北后南——曹操平定冀州前后的战略决定
  • 四、官渡战后曹操对江东孙氏态度的转变及南征计划
  • 五、曹魏王朝建立后军政重心的南移
  • 六、对曹魏军政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
  • 七、曹魏中叶至晋初兵力部署的演变与影响
  • 第四章 曹魏西晋征吴路线的演变
  • 一、曹操南征荆州、赤壁的用兵路线
  • 二、曹操“四越巢湖”的用兵路线
  • 三、魏文帝的分兵征吴与广陵之役
  • 四、明帝初期征吴路线的若干变化
  • 五、曹魏后期的对吴战略与进攻路线
  • 六、西晋平吴之役进攻路线的变化
  • 七、王濬舟师顺江东下对后代统一战争方略的启迪
  • 第五章 合肥与曹魏的御吴战争
  • 一、合肥在军事上备受重视的原因
  • 二、合肥防务的草创
  • 三、合肥防务的强化
  • 四、两淮增兵,合肥防务渐弱
  • 第六章 曹魏晋初的襄阳与荆州战局
  • 一、襄阳的地理形势与军事价值
  • 二、魏蜀荆州作战期间的襄阳
  • 三、文帝初期的襄阳与荆州战局
  • 四、江陵之役后的军事格局与荆襄地区战争特点
  • 五、曹魏襄阳郡境的南扩
  • 六、王昶镇荆州时的部署变动
  • 七、魏末晋初荆州、江北都督的分置与移镇襄阳
  • 八、西晋灭吴战争中的襄阳
  • 第七章 曹魏的祁山与陇右战局之演变
  • 一、“祁山”名义综考
  • 二、蜀汉对祁山的历次用兵
  • 三、蜀汉北伐战略中祁山地位的演变
  • 四、曹魏初年雍凉地区的防御部署
  • 五、诸葛亮北伐期间曹魏对雍凉部署的调整
  • 六、姜维北伐期间曹魏陇右防务的强化
  • 第八章 曹魏的淮南重镇寿春
  • 一、三国寿春之战略地位析论
  • 二、汉末战乱与曹操初据扬州时期的寿春
  • 三、赤壁之役后的扬州战局与寿春军政地位之提升
  • 四、曹魏寿春的城池建构
  • 五、曹魏中原至寿春主要航道的转移与修治
  • 六、曹魏后期的寿春与扬州战局
  • 第九章 汉末三国战争中的广陵与中渎水道
  • 一、广陵城、县与广陵郡、国
  • 二、邗沟、中渎水道与广陵地区的军事价值
  • 三、汉末中原混战期间的广陵郡
  • 四、陈登对广陵的经营与两次御吴作战
  • 五、曹操与孙氏重修盟好和广陵形势的变化
  • 六、建安后期淮南战局与孙权进攻徐州计划的兴废
  • 七、魏文帝在广陵地区的用兵
  • 八、曹魏广陵郡治与辖区的变化
  • 九、孙吴进据广陵及经中渎水道北伐
  • 十、魏晋徐、扬二州军队的南征新路——涂水
  • 蜀汉篇
  • 第一章 汉中对蜀魏战争的重要影响
  • 一、汉中郡的地理特点及战略作用
  • 二、蜀国对魏战略与汉中兵力部署之演变
  • 三、汉中对蜀魏两国作战影响之区别
  • 第二章 蜀汉的东陲重镇永安
  • 一、秦汉时期的扞(捍)关、江关
  • 二、刘备取蜀之战前后的鱼复
  • 三、夷陵战后刘备对永安的经营
  • 四、诸葛亮北伐前后永安军事部署的变更
  • 五、诸葛亮逝世后永安防务之演变
  • 六、蜀汉灭亡之际永安孤军的奋战
  • 第三章 蜀汉北伐路线与兵力部署之变更
  • 一、刘备进攻汉中的部署与用兵途径
  • 二、诸葛亮伐魏路线与兵力布署之演变
  • 三、蒋琬、费祎执政期间的对魏战略与用兵部署
  • 四、姜维统军时期的北伐与兵力部署变化
  • 五、关于蜀汉频繁北伐原因的分析
  • 孙吴篇
  • 第一章 孙吴的江防部署与作战方略
  • 一、关于孙吴江防研究之综述
  • 二、孙权“临江塞要”的边防战略
  • 三、沿江要塞的城垒构筑
  • 四、筑堤堰遏水的防守战术
  • 五、孙权对江防作战区域的部署及其演变
  • 六、吴末江防兵力数量之考辨
  • 第二章 孙吴的抗魏重镇——濡须和东关
  • 一、吴国所置濡须督将考述
  • 二、孙吴在濡须驻军的人数
  • 三、濡须守军的兵力部署
  • 四、魏吴在濡须地区的历次攻防作战
  • 五、濡须地区在军事上备受重视的原因
  • 第三章 三国的庐江战局与江北孤镇皖城
  • 一、建安时期皖城的攻守交战
  • 二、孙权建都武昌时期皖城地区的战事
  • 三、孙权迁都建业后的庐江战局
  • 四、庐江战事的沉寂与西晋平吴前夕对皖城的用兵
  • 五、汉末皖城军事价值陡升的原因
  • 六、皖城与庐江地区军事影响的局限性
  • 第四章 孙吴武昌军镇的兴衰
  • 一、武昌之地望溯源
  • 二、汉末江夏战局与鄂县的多次易主
  • 三、孙权迁都武昌前的都城转移
  • 四、孙权迁都武昌原因再探
  • 五、孙权加强武昌防御的措施
  • 六、陆逊镇守期间武昌的“陪都”地位
  • 七、孙权去世前后武昌军政部署的反复变化
  • 八、孙吴后期武昌军镇的衰落
  • 第五章 孙吴武昌又称“东关”考
  • 一、对太和二年孙吴“东关”地理位置的疑问
  • 二、三国有三“东关”,贾逵所向之“东关”乃武昌
  • 三、“东关(武昌)”名称来历的探讨
  • 第六章 汉末三国的夏口与江夏战局
  • 一、黄祖镇守期间的夏口
  • 二、刘琦与刘备统治期间的夏口
  • 三、孙吴所置夏口督将综考
  • 四、孙吴夏口之城防
  • 五、曹丕三道南征后孙吴沔北各地的陷落
  • 六、陆逊出镇武昌期间江夏战局的演变
  • 七、曹魏西晋的筑垒进逼策略与江北都督之复置
  • 八、西晋灭吴之役中攻取夏口、武昌的用兵方略
  • 第七章 蜀吴统治下江陵军事地位之演变
  • 一、三国各方对江陵的攻战
  • 二、江陵的战略地位与重要影响
  • 三、“规定巴蜀,次取襄阳”的后方基地——周瑜、刘备、关羽治下的江陵
  • 四、孙权袭取荆州后的军事部署
  • 五、移民南岸、孤悬江北的前线堡垒——黄初三、四年围城之役后的江陵
  • 六、江陵军事地位发生演变的原因
  • 第八章 三国战争中的夷陵
  • 一、夷陵的地理特点与军事价值
  • 二、曹操建置临江郡之始末
  • 三、刘备集团治下的宜都郡
  • 四、孙吴初据荆州后分宜都置固陵郡始末
  • 五、陆逊南移宜都郡治与夷陵之战的军事部署
  • 六、陆逊与步骘治下的西陵都督辖区
  • 七、步协、步阐驻守西陵时的部署更变
  • 八、孙吴西陵的城防部署
  • 九、西晋平吴之役前后的建平和西陵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三国,一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历史题材大 IP,得到听书也解读过很多本相关的著作,有剖析三国历史人物的,有研究当时政治制度的,还有研究三国传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的。但这一本,却是从一个相对陌生冷僻的角度,就是运用近现代军事地理学中 “枢纽地区” 的概念,来分析三国战争与政治变动中的地理因素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论文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