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横跨四个领域,为影视、戏剧、小说的对白编写,甚至日常生活的对话解读,搭建出新的理论高度。

内容简介

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继《故事》之后,时隔二十年再一次深度创作。横跨四个领域,为影视、戏剧、小说的对白编写甚至日常生活的对话解读搭建出新的理论高度。

在这本书里,对白的完整定义扩展至“对别人说”、“对自己说”、“对读者和观众说”三个维度,其戏剧性和叙事性的两种类型也在不同故事媒介的分析中得到了清晰的特质呈现。通过揭露“对白是带着特定目的的言语行动”,麦基进一步指出常见的对白谬误,并以详细的案例示范出精心设计的对白如何构建人物、引爆冲突、推动场景和实现故事设计。

就像一幅藏宝地图,《对白》将带领你在影视、戏剧、文学的领域进行深度探索,仿佛戴上一副3D的透视眼镜,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立体的思维方式和故事架构能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礼赞对白
  • 引言
  • PART ONE 对白的艺术
  • CHAPTER 01 对白的完全定义
  • CHAPTER 02 对白的三个功能
  • CHAPTER 03 表达I:内容
  • CHAPTER 04 表达Ⅱ:形式
  • CHAPTER 05 表达 Ⅲ:技巧
  • PART TWO 瑕疵与修改
  • 引言:六项对白任务
  • CHAPTER 06 可信性瑕疵
  • CHAPTER 07 语言瑕疵
  • CHAPTER 08 内容瑕疵
  • CHAPTER 09 设计瑕疵
  • PART THREE 创造对白
  • CHAPTER 10 角色专属对白
  • CHAPTER 11 四个案例
  • PART FOUR 对白设计
  • CHAPTER 12 故事/场景/对白
  • CHAPTER 13 均衡冲突
  • CHAPTER 14 喜剧冲突
  • CHAPTER 15 不对称冲突
  • CHAPTER 16 非直接冲突
  • CHAPTER 17 自反性冲突
  • CHAPTER 18 微限冲突
  • CHAPTER 19 掌握技术
  • APPENDIX 附录:注释及作品列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白力》不要写,最好!

    写再多没有引起共鸣是最可怜的,要记得故事要去打动观众,如果只是停在主角表面,写出来的情感识别只是千篇一律的老套。对白呢?自己仔细回想一下感动人心的作品。例如沈从文,用的话就不多。但是在写的过程引导我进入当下情境。好像主角跑出来跟我说话了⋯虽然话不多,但是直指人心呢。对白就是行动,不只是光说话。一开口讲话就决定有没有能量了⋯自己这辈子应该都没办法把写故事的技能练起来。但是从学习的过程中,我能够提升去理解他人为何少话的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因为读不顺简体版,找来繁体版,这个版本也有许多问题,但是两相对照着读,终于能读进去,觉得很有收获。契诃夫说,所有关于人性的之事,我都是从自己身上学到的。好的对白来自于我演出了这个角色,本来生活中的我们就是在表演各种角色,这一点无关乎真诚与否,而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能做到的最大限度的真诚,就是时刻意识到讲出来的台词的背后还有潜台词,透过不停地自我反思不断接近想要成为的自己。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温让你念念不忘的经典台词和对话

        说起萦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台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月光宝盒》中的一系列经典语录。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觉得经典,还是因为其中触动心弦的台词。至尊宝:“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 我没有珍惜, 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 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 ‘我爱你。’ 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 我希望是…… 一万年!” 紫霞仙子:“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对白:文字・舞台・银幕的言语行为艺术》的作者罗伯特・麦基说:“时间过去,滔滔不绝的话语折损言语中的深意,因岁月冲刷而稀释的意义,被故事浓缩。” 我们之所以记得那些台词,之所以被这些台词勾起它所描绘的影响记忆,是因为这些话语,反映了我们的心声。我们喜欢说话,喜欢记录惊动自己的那些对白,喜欢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感受角色之间的争吵、低语,以及内心独白。对于有这种爱好的人,有文字创作需求的人,一定要跟着罗伯特・麦基学习《对白》,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角色和自己。他本人就是一个剧作家,所著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被誉为经典。在这之前,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对白的定义和功能。什么是对白 “言辞无论多模糊或多轻飘,没有角色会无缘无故跟别人甚至自己说话。”        ——《对白》罗伯特・麦基对白就是角色之间说的话,有时候角色在跟别人说,有时是对自己说,有时是对读者和观众说。对白是一种行动,通过语言的行动,推动故事节奏的发展。戏剧性对白使角色之间充满了冲突,叙事性对白是角色站在故事之外说话。对白的媒介有剧场、电影、电视和文学,它们在视觉与听觉上的搭配上有所不同。(1)剧场在舞台上,戏剧性的对白大多是由角色说出来的。角色在舞台上走来走去,互相争辩。也有角色的独角戏,他在舞台上自我挣扎,努力想要了解自己或忘记过去,或者自欺欺人嘟囔不已。比较好的独角戏例子,是塞缪尔・贝克特的《克拉普最后的录音带》。舞台上也会有叙事性的对白,以画外音的方式讲出秘密、对某人告白。在《奇想之年》、《今晚马克・吐温》、《我是自己的太太》中,独白构成了全剧。(2)电影、电视电影的影响胜过声音,更多的依赖于视觉表现。电视的视觉与听觉所占的比重差不多。(3)文学文学作品中的对白,经过大脑语言的处理后,通过想象转化成多种感受,比剧场和影视拥有更多的变化,可以从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去演绎。对白的功能无论是什么种类的对白,都离不开三个基本功能:解说、角色塑造、行动。(1)解说作为读者和观众,就像一个偷听的人,而对白正在仔细的为我们进行解说。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就用解说的方式,就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法,牢牢的抓住了我们的好奇心:“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那是信仰的时期,也是破灭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之春,也是绝望之冬。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正走向天堂,我们都正走向另一个方向......” 而拉尔夫・埃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将读者带入故事:“我是个看不见的人。不,我不是埃德加・爱伦・坡笔下那种阴森的人,也不是好莱坞电影里那种可怕的人。我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筋的人 —— 甚至可以说我还有思想。我是个看不见的人,这么说吧,因为人们拒绝看到我。...... 当人们走近我,他们只看到我的周围、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想象虚构 —— 真的,他们看到一切东西,只看不见我。” 在理想条件下,读者和观众应当从听到的话语中,不知不觉地接收到信息,这需要耐心、才华和技巧。(2)角色塑造罗伯特・麦基在《对白》中这样解释性格真相:“性格真相如字面意义,是指角色的深刻心理和道德层面当角色面临生活中被逼到角落,或被迫做选择和采取行动时,其真实面就显现出来。” 角色塑造首先要吸引人,让读者主动去聆听角色说的话,去猜测角色的性格。之后就要让读者相信角色的真实性,并通过一系列的塑造,赋予角色个性。每个角色说话的方式和风格都跟其他人不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专属字库。(3)行为对白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功能,是让角色有动作的可能性,包括心理层面、身体层面和言语层面。而角色话语的动作,代表了角色的本来面目,就如《卡萨布兰卡》中的角色瑞克的对白:“世界上有那么多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酒馆,而她却走进了我这间。” 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语时,可以感受到来自角色的深情和爱情带来的美好感受,这是一个男人在悼念失去的爱。对白传达的内容和技巧对角色的设计,就像设计三个同心球,最外面的球向外传达那些可以说出来的话,中间那层控制着欲说还休的言语,最内层纠结着说不出口的话。那些欲说还休的话语,我们可以从角色的对白中感受出来。在《穿 Prada 的女王》中,当艾米莉说 “我再得个肠胃炎就达到标准体重了” 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内心独白:“这份工作对我很重要,我对它的在乎程度,甚至超过了自己的身体。” 而那些说不出口的话,只有在角色在面临压力和抉择时,才看得出来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对白的创作有许多技巧,如平行设计:“当我走进那个教堂,我就走进了新生命。” 悬疑句:角色 A:记得杰克吗?角色 B:(点头)烟像发怒的一层光围绕着他的头,烟屁股快烧着他的唇,他正在努力换备胎,骂千斤顶,试着要修理一个扁轮胎・・・・・・(有失落感)・・・・・・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他。对白的最高技巧是简约,用最少的字传达最多的意思。在对白的一来一往之间,创作者也会使用到停顿和静默,通过姿势、表情和动作来代替语言。这一点似乎古今中外都通用,在言语之外,有更多的想象与力量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只道天凉好个秋!” 开卷有益,了解了这些有关对白的知识和技巧之后,觉得平日里看过的影视和故事更加有趣了,也多了一些角度去品味那些曾经爱过的台词。而那些台词和对话,给琐碎的生活赋予了乐趣,把琐碎的尘埃炼化成了点点黄金。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