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当代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经典代表作。

内容简介

华氏451度是纸的燃点,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压制思想自由的世界里,这里所有的书都被禁止,消防员的工作不是灭火,而是焚书。故事的主人公已经当了十年的消防队员,但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奇特的女孩,他开始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疑虑。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向这个世界发起挑战。就这样一批“书之人”暗暗聚集,他们都有惊人的记忆力,看完就把书烧掉,然后把内容记在心里。那些书储存在他们平静的眼眸之后,完好无缺地等待着将来某一天,有读者再来翻动……该作品在五十多年前首次出版时曾造成巨大的轰动,被认为是反乌托邦小说的重要代表作。1966年被法国新浪潮著名导演特吕弗改编为电影。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部分 炉灶与火蜥蜴
  • 第二部分 筛子与沙子
  • 第三部分 烈焰炽亮
  • 后记
  • 尾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看似反常理却有时代性的世界,越来越像现代社会。反智的呼声此起彼伏,知识无用论让无数年轻人无心学习只想当网红,让我们再也无法沉下心来积淀而只想挣快钱。读书似乎成了继宗教之后又一项将要被祛魅的东西,人民不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反而认为先贤的思想是愚昧的是具有迷惑性的。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部分就是那些还有信仰的人,每个人记忆一本书的内容,用这种方法来让知识和书本得以继续留存,保留了人类文明的火种,一座灯塔照亮另一座灯塔,一支蜡烛点燃另一只蜡烛。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娱乐致死---60年前的预言

      这本书第一次看应该差不多是 2 年前了,当时可谓是迷恋科幻小说,正值疫情,时间也多。这本书可谓是大名鼎鼎,但是实在是有点读不下去,刚开始没看明白,后来才看出来是焚书,然后感觉压抑和血腥,就再也不想翻了。第二次看是因为电影《书店》,店主向一位视书如命的老绅士推荐了这本书,于是,再次翻开来感觉感觉。可能是心静的关系,第二次看就觉得很震撼。在其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里面的描述感觉作者是打开了身体每一个细胞的感官,去细致的感觉身体与外在事物的互动,去感觉自我的存在。非常喜欢,因为自己也有时候会在拿起杯子时感受那种,杯子举到嘴边,边缘触碰到齿间,微微倾斜,一股细软,清凉的液体经由如小蓄水池一般的下颚,拍打舌头,划入喉管,坠落在心田的凉爽。--- 完全意识到自己活着   这种感觉很特别,虽然有时候并不见得很妙。除了文字对感觉的精准描述让人感觉很好之外。本身这个故事具很强的现实意义。60 年前他描述的可能是一个科幻世界人们的生活状态。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再看这个故事就觉得,他说的就是我们自己,这是一面镜子。对于速度,对于效率,对于快乐的无尽追求充斥着这个世界。而我们本身已经失掉了作为人具有的感受世界,与世界互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墙裂推荐  好书 读原版应该更有意思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你成为知识的容器……

        We live for books. A sweet mission in this world dominated by disorder and decay. 一本来自《玫瑰之名》的书,却让我先打开了《华氏 451》,或者是因为特别的剧透设定,这是一个消防员不用灭火而是焚书的世界,这是一个爱书之人(知识的拥趸们)甘于成为知识的容器的世界,这是一个同时发生着战争,而架空世界的人们活在洗脑娱乐中的世界……“如果他们给了你画好线的纸,不要按着线写。” 开篇第一句话,让我狂欢欣喜,既为字面意思,也为语句背后的引申意。我从来是一个 “想很多” 的人,所以我爱一切让人遐想的深意,而线性的文本,是所有艺术呈现形式中,最容易做到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的。视频有导演的叙事,书籍有作者的叙事,而叙事和叙事之间的张力,不仅构建出万千的世界观,也成为人们精神家园的一隅。这和这本原名叫做《消防员》的小说有什么关系?焚书,不知道作者写书之前是否了解过千年前东方古国的故事,以我对历史的浅薄理解,来自上层精神建设的领导者们,所有的一切都是有自成体系的。消防员蒙塔格 —— 一个活在职业禁忌中的人,有着乏味的生活现实,他有一个几欲自杀未遂的妻子,妻子每天活在巨大电视墙中的 “虚拟家人们” 环绕,妻子无时无刻不戴着那个时空中的随身听 “海贝”。生活没有交谈,甚至没有记忆,只有来自电视墙带来的日常笑声。快乐是如此易得,又如此空洞。易得是因为,在一个战争为背景音的国家,每个社会人竟然都活在快乐中,舔舐着娱乐业给予的不用思考的多巴胺。空洞是因为,消防员的妻子那次安眠药自杀后,两个医务工作者带着一根 “毒蛇” 状的机器,执行着那个时代高频自尽的人每日每夜的洗胃工作,毫无怜悯和同情,只是一个又一个新增的数字。真是个意外的巧合!类似的反讽题材,可以看到众多现实的隐喻,那么自然。而我不知为何看到了一个隐没的英雄之旅,我一直在期待着,在一切事情发生之后,在所谓的 “精神开悟” 之后,我们的主人公到底会做出什么样惊心动魄的选择,怎么改变这个时代?而就像尾声的时刻,“流浪汉” 格兰杰跟蒙塔格说的,“今晚就有几千人在流浪,露宿废弃的铁道旁,外表是流浪汉,内在是图书馆。起初这并不是有计划的。每个人都有一本他想记住的书,他就记住了。而后,在二十年左右的流浪生涯中,我们彼此相遇,才渐渐建立了一个松散的网络,设定了一项计划。我们必须灌输给自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并不重要,千万不能做个腐儒;我们不可以自觉优于世上任何人。我们只不过是蒙尘的书本封套,除此而外没什么了不起。” 这个社会总是赞颂英雄,总是颂扬伟大,可历史并不全是由这些人书写,有很多存在本身,就是历史的叙述者。他们不渴求弘扬于世,他们也不止是一粒微尘。甚至于,你想象的英雄应该有的气概,应该有的充沛,应该有的眼神的光芒,他们可能都没有。“蒙塔格极力想看清楚这些人的脸孔,他记忆中火光下的一张张布满皱纹、疲惫的脸庞。他是在寻找一线光明、一股决心、一种战胜那似乎并不存在的明天的得意。或许他原本预期他们的脸孔灼灼闪烁着他们所携带的知识,散发出如灯笼般的内在光辉。但是所有的光辉均来自营火,而这些人似乎跟普通人没有两样,就像是跑完了一段长跑,经过漫长的寻觅,见过美好的事物被毁,到如今垂垂老矣,聚在一起等待曲终人散,灯枯油尽。他们并不肯定自己脑中携带的东西会使未来每一个日出散发出较纯净的光辉,他们毫无把握,除了确知那些书贮存在他们平静的眼眸内,那些书完好无缺地等待着,等待来年可能会出现的那些指头或干净或脏污的顾客。” 我看到此处热泪盈眶,他们是否有信念支撑?他们是否想未来被举世传颂?都不重要,他们只是臣服于成为一个容器,这是他们自己所赋予的意义,也或者他们从来没有这样的意义,他们只是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蒙塔格在逃亡过程中顺流而下时,想起了自己少时的乡间小屋,回忆起冰凉的鲜奶和水果,这可能就是他被少女克拉莉丝启迪的生活的意义,就像 SOUL 的电影中,22 号走在大街感受到的风,看到天空飘下的落叶,以及一切细微的活着的证据…… 伟大的哲人们将思考撰写成书,思想被千古传诵,那些困扰着我们的生活意义的问题,在书里,也不在书里。“让人们比赛谁记得最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或是州首府的名字,或是衣阿华州去年出产了多少玉米。给他们填满不易燃的信息,拿‘事实’喂饱他们,让他们觉得胃胀,但绝对是信息专家。这么一来,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在思考,明明停滞着却有一种动感,他们就会快乐,因为这类事实不会变化。别给他们哲学、社会学这类狡猾易变的玩意,往那方面思考就会忧郁…… 要是戏不好看,电影空洞无物,那就用电子琴大声刺激我。就算它其实只是对振动的一种触觉反应,我也会认为自己是对那出戏有所反应。我不在乎。我就喜欢具体的娱乐。” 当消防队的队长比提劝慰正在价值撕扯中的蒙塔格时,我从书里获得了一种特别的启示 —— 其实我们并不是为了思考清楚而思考,思考其实是一种本能,只是我们思考的方式和内容,会塑造我们。我不介意成为痛苦的猪,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成为不了苏格拉底,但我已经打开了开关,我无法再成为快乐的猪。而痛苦可能也是另一种逃避,所以主人公有撕扯,有分裂,他狂热的寻找解决办法,当他最终发现,那些常年真正浸润知识的人,用容器的方式决定将书代代流传,当他们说出 —— 我们并不重要 时,他们找到的意义,是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也有可能,根本没有意义,但那又怎么样呢,人生并不是没有意义就不值得过了。仅以此记。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