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科学与人文的聚会里认识生物钟。

内容简介

人们为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为何有些人跨国旅行会深受“时差”折磨?药该在早上吃还是晚上吃?什么时间容易发生车祸?初生婴儿为何晚上不睡、整宿闹腾,而垂暮老者为何难眠、少眠?……

向日葵为何随太阳转动?公鸡为何准时打鸣?河滩为何随着潮涨潮落变换色彩?弱小的帝王蝶靠什么指引方向飞越万水千山,到达数千千米之外的栖息地?……

生老病死、繁盛荣枯,时间行走在生命之中。关于生命之问的种种答案都与“生物钟”有关。本书作者是生物钟一线研究者,他以生动的笔触,旁征博引各种传说、历史、故事、文学和艺术资料,勾勒出一幅关于自然界生物钟绚丽而磅礴的画卷,并带领读者,跟随科学家抽丝剥茧的探索之旅,揭开生命的时间之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探秘生物钟,从这里出发
  • 第一篇 无处不在的生物节律
  • 时间、周期与生物节律
  • 河滩变色之谜
  • 葵花朵朵向太阳
  • 作为时钟的康德
  • 第二篇 生物节律钟表铺
  • 天文学家的生物钟实验
  • 用天平和尺子测量时间
  • 时间的形状
  • 走时不准的生物钟
  • 洞穴里的时间
  • 寻找生物钟的“发条”
  • 生物钟的感光器官
  • 生物钟交响乐队
  • 基因驱动节律
  • 第三篇 生物钟让我们适应环境
  • 第四维度的适应
  • 太阳罗盘
  • 玫瑰的24小时
  • 鸟儿的时钟
  • 公鸡的江湖
  • 共享时光
  • 捕捉塞纳河上的光影
  • 月亮的孩子
  • 收获的时节
  • 第四篇 特殊环境里的节律
  • 黑暗里的生物钟
  • 光明的阴影
  • 颠倒的昼夜
  • “坏脾气”的南极人和北极人
  • 空间里的时间
  • 当一天不再是24小时
  • 吃药的时间到了
  • 第五篇 生物钟与健康
  • 夜猫子和百灵鸟
  • 令人苦恼的时差
  • 节律决定效率
  • 异常的睡眠
  • 调整凌乱的生物钟
  • 新生的时钟
  • 衰老的时钟
  • 生物节律:科学?伪科学?
  • 结语 书架上的时间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 跟我什么关系?答:Timing 不可绕过的是周期、节律 2. 此书大体要义?答:生物钟的确很有意思。关于生物钟的重要性,从事生物钟研究的美国科学院院士邓拉普(Jay C.Dunlap)的一句话来说明:生物钟几乎影响我们的一切。3. 关注哪些细节?答:很有趣的一段内容,摘抄如下:    “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则持相反观点,他在《植物的运动》一书里认为,植物自己可以产生节律。19 世纪最有名的植物学家普里弗(Wilhelm Preffer)起先是节律外源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前人的实验可能还是存在微量的光泄漏,于是他自己设计并做了更为精密的实验,发现植物仍然有节律。于是他抛弃了外源说的观点,转而接受和支持节律的内源说。小弗朗克・布朗是认为生物节律来自外在的代表人物。他曾在 1959 年说:由于缺少远在地球之外的空间实验,所以无法避免地球表面各种地理和物理因素昼夜变化的影响,那就无法排除节律是外源而非内源的这种可能性。在地球上是难以摆脱地球昼夜环境变化的影响的,但是如果在南极点或北极点做实验可以抵消很多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环境变化。    1962 年,为了探索节律究竟是内源还是外源的,有人把果蝇、真菌、植物和仓鼠带到南极的阿蒙森 - 斯科特科考站做实验。研究人员在南极点摆了张桌子,这张桌子是特制的,可以转动,每天转一圈,也就是周期为 24 小时,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但是桌子转动的方向是从东向西,与地球自转的方向刚好相反,可以抵消地球自转的影响。他们把生物放在这张桌子上的培养箱里,培养箱可以保持光照和温度的恒定。在这种条件下,果蝇、真菌、植物和仓鼠仍然具有节律,所以排除了地球自转对节律的影响。后来,一种名叫粗糙链孢霉的真菌、沙漠里的一种甲虫以及眼虫藻等生物陆续被人类带上太空,人类在空间站里观察它们是否还有节律。在空间站的环境里,可以排除重力的变化,气压也不受地球的影响。在空间站里,这些生物仍然表现出明显的节律,尽管节律的振幅有所减弱。说明少了那些细微的环境变化,包括大气压、湿度、磁场、辐射等的变化,植物仍有节律。这些实验更为有力地支持了节律可能是内源的,而不是对环境的简单应激反应。    关于生物节律是内源还是外源的争论是不同科学观点的争论,这样的争论有利于推动科学的发展。不过既然生物钟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对各种生物的生理、行为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与其无休止地争辩还不如花更多精力去研究生物钟的功能和调节机制。内源与外源之争从 19 世纪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70 年代,此后人们都倾向于认为节律是内源的,但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4. 哪些额外思考?答:作者应该是属于发散性的学者,竟然能搜集到那么多资料。不过,时间确实应该是古往今来都会让人不断思考的话题吧。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58年,是一家面向全国的教育专业出版社,出版品种包括各类教材、教学辅导读物、教学挂图、工具书、学术专著、教师读物、学生读物、幼儿读物、各类教学期刊、学具、以及声像读物和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