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不同于其他研究领域“人的消失”,政治史研究者尚对“人物”抱有持续的关心。

内容简介

本书系有关晚清时期历史人物的专题研究,旨在深化对于重要政治上层人物如奕劻、张之洞、李秉衡等人的理解,也注意挖掘袁昶、刘鹗、寿富、张佩纶、张元济、郑观应、王闿运、钱恂、陈三立、陶森甲、沈瑜庆等“中等人物”(取非达官显贵亦非草根平民、既富传统素养又经新学熏陶之意)的历史意义,考辨这些人物之于晚清变局关键节点(甲午战争、庚子事变)的关系及作用,强调史料批判与综合利用,由人及事、及世,希望达到知人论世之目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初编
  • 重审周立春:“嘉定之变”与上海小刀会起义诸问题考论
  • 一、周立春是否经刘丽川动员加入了天地会?——兼谈地方志、史料的利用问题
  • 二、周立春与罗汉党关系的几点辨正
  • 三、重审周立春及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四、结语
  • 甲午后“商办”铁路的一例实证 ——姚锡光日记所见之刘鹗
  • 一、问题的提出:刘鹗与芦汉铁路
  • 二、刘鹗由津入鄂
  • 三、所谓“履祥洋行所保千万华股”之实相
  • 四、张之洞与盛宣怀之利益联盟
  • 五、盛宣怀得陇望蜀与刘鹗再度入鄂
  • 六、无果而终
  • 七、余论:“南拳北革”之间的“老新党”
  • 张之洞与德国军事教习
  • 一、从“教习”到“统领营官”:招募德国军官之始
  • 二、姚锡光日记所见之“德员来春石泰”
  • 三、辞聘“德将”引起的风波
  • 四、武备学堂总教习法勒根汉辞职探因
  • 五、采西法练兵:由师德而师日
  • 六、结语
  • 庚子事变时期张之洞的对日交涉
  • 一、戊戌前后张之洞对日联络渠道
  • 二、庚子事起:“讽日本维持大局”
  • 三、战时交涉:“伊藤所询未易答复”
  • 四、兵临城下:“请勿攻京城、勿惊两宫”
  • 五、结语
  • 庚子年张之洞对日关系的若干侧面 ——兼论所谓张之洞的“帝王梦”
  • 一、张权在日活动的实相
  • 二、军事考察一行:派而复召
  • 三、续聘日本军官:途生波折
  • 四、谋购日本军火:行而未果
  • 五、宇都宫日记所见之钱恂言论
  • 六、结语
  • 钱恂:晚清外交史上的“异才” ——兼证“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说难以成立
  • 一、钱恂其人
  • 二、身负数责的“留日学生监督”
  • 三、与趋新人士的交游及言论
  • 四、与张之洞之迎拒离合
  • 五、结语
  • 钱恂事迹补说 ——从张遵逵先生的来信谈起
  • 一、入张之洞幕府的时间及奉旨进京召见
  • 二、出任学生监督背后的“日本因素”
  • 三、与郑孝胥之间的隐性竞争关系
  • 四、庚子年与张之洞反目的潜因——兼论与宗方小太郎的关系
  • 五、结语
  • 也说义和团运动中的奕劻
  • 一、五月二十日前奕劻之于“剿”“抚”的态度——兼与荣禄比较
  • 二、总署改组与所谓“督办军务处”的成立
  • 三、“虎城密电”究竟何指?——从东南角度看“庆、荣”
  • 四、奕劻在战时交涉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 五、奕劻未随西逃是不是“慈禧布置的另一招高棋”?
  • 六、结语
  • 《乱中日记残稿》是否为“信史”? ——兼谈《袁京卿日记》的史料价值
  • 一、《乱中日记残稿》《袁忠节公手札》《袁京卿日记》的版本与内容分析
  • 二、对《残稿》若干“疑点”的辨析
  • 三、袁昶日记所涉重要史事疏证
  • 四、结语
  • 《庚子北京避难记》的作者及其史料价值
  • 一、作者是谁?
  • 二、主体内容
  • 三、史料价值举隅
  • 四、结语
  • 附 庚子北京避难记
  • 也说1908年美国大白舰队访问厦门 ——为马幼垣先生补充
  • 一、中文史料所见之大白舰队访厦一行
  • 二、再论大白舰队访厦的国际背景
  • 三、小结中方得失
  • 四、余话
  • 二编
  • 庚子年李鸿章北上史实补正 ——兼论李鸿章与日本的关系
  • 一、奉召前夕动向——兼释北上诏令的性质
  • 二、欲走还留
  • 三、“水鸟外交”:周旋于日、俄之间
  • 四、“难入津门”:滞沪不行的多种阻力
  • 五、杨崇伊北上密谋及其日本背景
  • 六、简短的结语
  • 附 李鸿章与佐佐友房谈话记录
  • “误国之忠臣”? ——再论庚子事变中的李秉衡
  • 一、巡阅长江水师
  • 二、信拳?剿拳?
  • 三、拒阻英舰入江
  • 四、奉召北上
  • 五、二李之“争”
  • 六、结语:“误国之忠臣”?
  • 种族与政治:晚清宗室寿富之死及其回响
  • 一、从《绝命词》说起
  • 二、寿富其人及家世
  • 三、戊戌前后
  • 四、殉难始末
  • 五、谁问身后事
  • 六、种族与政治双重视野中的寿富之死
  • “援匹夫有责之义,贡千虑一得之愚”:庚子事变中的张元济
  • 一、栖处“南洋”
  • 二、倡议“维持东南大局”
  • 三、为“统筹全局”建言献策
  • 四、余论
  • “互保”“换旗”与“公共政府” ——再论“东南互保”时期的郑观应
  • 一、“换旗”交涉始末
  • 二、政治建策的意义与限度——从两件新史料来看
  • 三、结语
  • 余联沅:从“铁面御史”到“洋务干员” ——上海道研究的一个个案
  • 一、京官生涯
  • 二、上海道任上(之一):涉外人际交往的若干线索
  • 三、上海道任上(之二):“东南互保”中的真实角色
  • 四、结语
  • 陶森甲: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双面人”
  • 一、陶森甲其人
  • 二、与日本的渊源
  • 三、庚子事变中的表现
  • 四、结语
  • “两收海军余烬”:甲午、庚子时期沈瑜庆事迹钩沉
  • 一、“哀余皇”之内面
  • 二、与议“东南互保”
  • 三、收容北洋海军
  • 四、余话
  • “上海中外官绅”与“东南互保” ——《庚子拳祸东南互保之纪实》笺释及“互保”“迎銮”之辨
  • 一、发自上海之倡议
  • 二、游说刘、张诸情节
  • 三、出位之思:“互保”“迎銮”辨
  • 四、余论
  • “题外作文、度外举事”与“借资鄂帅”背后 ——陈三立与梁鼎芬庚子密札补正
  • 一、“题外作文”与“东南互保”系同一时期产物
  • 二、“陶观察之说词”的日本背景
  • 三、张之洞之于“勤王”的反应
  • 《王湘绮年谱》辨误一则 ——兼论庚子前后王闿运的思想动态
  • 一、庚子正月王闿运不可能在杭州见梁启超
  • 二、庚子六月梁启超曾短暂回国
  • 三、王闿运对于庚子事变的观感
  • 四、结语
  • 张佩纶政治生涯的最后一幕 ——辛丑议约期间复出史实考论
  • 一、复出非由李鸿章主动奏请
  • 二、奉召后的最初反应
  • 三、张佩纶书札所见之庚辛时局
  • 四、离京回宁的真实原因
  • 五、结语
  • “志士”与“离心”:庚辛之际趋新士人的时局因应 ——偏于“言”的部分
  • 一、南北分野与新旧殊途
  • 二、“互保”面面观
  • 三、“借权督抚”:层次与限度
  • 四、内省的民族主义
  • 五、余论:迎接“帝国的时代”
  • 附录 原发表出处一览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