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5千字
字数
2021-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总结金融业行为监管规律,促进全球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内容简介
本书从结构视角对我国国内经济周期和全球金融周期对不同类别、不同部门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实证研究发现:
一是总量跨境资本流动随着国内经济周期和全球金融周期顺周期变化,当国内GDP增速上升时,净流入增加,当全球金融风险上升时,净流入减少。如果把净流入分为流入和流出分别分析,顺周期性则更加明显。
二是分类别看,直接投资跨境资本流动与国内经济周期和全球金融周期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即不存在顺周期性;其他投资跨境资本流动体现出与总量跨境资本流动一致的顺周期性;证券投资跨境资本流动受全球金融周期影响明显,当全球金融风险上升时发展中国家证券投资净流入减少、发达国家证券投资净流入增加,证券投资跨境资本会避险流入发达国家。
三是分部门看,其他投资项下银行部门和企业部门跨境资本流动顺周期性明显,政府部门和中央银行顺周期性不明显;证券投资跨境资本流动避险现象主要受企业部门驱动。
研究启示:一是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管理要聚焦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监管着力点是做好对银行部门和企业部门顺周期行为的调控。二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高风险时期要格外注意防范外部冲击引起的证券投资跨境资本流出。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 前言
- 第一章 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政策框架和实践
- 一、 目前IMF关于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政策框架
- (一)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四大类政策
- (二)在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中把握好MPMs与CFMs的平衡
- 二、 IMF关于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操作原则
- 三、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实践
- 四、 立足中国实际,尊重国际惯例,不断完善优化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框架
- (一)打好政策组合拳,把握好工具的优先顺序
- (二)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的国际合作
- 附件 IMF 2019年资本流动管理措施分类
- 第二章 对我国外汇市场微观监管框架的构想
- 一、 外汇市场微观监管的“三支柱”
- 二、 支柱一:不断完善外汇交易真实性审核/实需管理方式,确保现有外汇管理政策有效落地和执行
- (一)运用金融科技提升非现场监管的风险预警水平
- (二)聚焦重点开展现场检查
- (三)推进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和监管合作
- (四)保持外汇市场微观监管政策和执法标准跨周期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预期性
- 三、 支柱二:从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两个维度,完善外汇市场微观行为监管
- (一)完善外汇批发市场行为监管是近中期的一项工作重点
- (二)在外汇市场零售端行为监管方面,重点是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 (三)确保现有政策落地是外汇市场微观行为监管的重点,查处违规是重要抓手
- 四、 支柱三:加强跨部门监管合作,完善外汇市场微观审慎监管
- (一)加强监管部门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
- (二)研究外汇市场微观审慎监管要求
- (三)建立关于非金融企业货币错配与汇率风险的监测体系和风险提示机制
- (四)引导企业树立“财务中性”管理理念
- (五)守土有责,加强跨境金融服务的市场准入管理
- 第三章 货币错配与金融危机:各国的教训和监管应对
- 一、 货币错配的定义
- 二、 货币错配的衡量指标
- (一)从国家层面来看
- (二)从政府层面来看
- (三)从银行层面来看
- (四)从企业层面来看
- 三、 货币错配是历次债务危机的导火索和放大器
- (一)历次金融和债务危机的共同点
- (二)自身经济金融脆弱性是部分新兴经济体近年来危机频发的根本原因
- (三)历次债务危机都与货币错配高度相关
- 四、 货币错配的影响
- (一)加剧危机严重程度,增加危机应对成本
- (二)增加宏观经济金融稳定和跨境资本流动波动风险
- (三)限制货币政策调控空间
- (四)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浮动汇率机制发挥作用
- (五)微观层面来看,货币错配对企业负面影响较大
- (六)公司层面货币错配的溢出效应放大银行风险
- 五、 20世纪90年代至今EMEs货币错配走势
- (一)基本趋势
- (二)分阶段来看
- (三)分部门来看
- (四)从区域分布来看
- 六、 货币错配的来源
- (一)从国际市场因素看
- (二)从国内市场因素看
- (三)从监管层面因素看
- 七、 危机后各国普遍对货币错配加强监管
- (一)国际层面
- (二)国家层面
- 八、 启示
- (一)加强货币错配与汇率风险的数据共享与监管合作
- (二)研究外汇市场微观审慎监管要求
- (三)对跨境投融资较为活跃的企业/企业集团,加强货币错配与汇率风险的监测和风险提示
- (四)银行更精确进行本、外币贷款风险定价
- (五)发展境内衍生品市场,降低企业汇率风险对冲成本
- (六)完善汇率机制,增加汇率灵活性
- 第四章 构建我国外汇批发市场行为监管体系
- 一、 我国外汇批发市场行为监管现状
- (一)我国外汇批发市场立法较为原则,基本未对外汇市场交易行为监管作出规范
- (二)我国外汇批发市场行为监管缺位
- 二、 加强我国外汇批发市场行为监管的必要性
- (一)有利于维护外汇市场和金融体系稳定
- (二)有利于外汇批发市场的规范发展
- (三)有利于维护外汇市场多方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
- (四)有利于完善外汇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
- (五)有利于吸取前车之鉴,防患于未然
- 三、 外汇批发市场行为监管的国际经验
- (一)对市场参与主体的准入资格管理
- (二)对市场不当交易行为的直接监管
- (三)对市场参与主体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要求
- (四)对违规外汇交易行为的处罚措施
- (五)外汇交易行为管理执法中的行政和解与暂缓起诉机制
- 四、 完善我国外汇批发市场行为监管
- (一)研究制定《银行间外汇市场行为监管指引》
- (二)强化外汇管理部门对外汇批发市场的行为监管职能
- (三)建立外汇批发市场的规则体系
- (四)市场参与者健全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框架
- (五)明确外汇批发市场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
- (六)探索开展外汇批发市场违规行为处罚的行政和解试点
- (七)建立完善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市场等批发市场的行为监管规则
- (八)推开“吹哨人”奖励和保护制度(Whistleblower Program)
- 专栏4-1 CFTC在美国外汇市场监管中发挥的作用
- 专栏4-2 外汇管理部门加强监管 外汇批发市场交易更加合规理性
- 专栏4-3 建立我国金融业批发市场行为监管体系
- 第五章 金融业行为监管不断强化:跨国银行汇率操纵案的警示
- 一、 近年来的国际大行汇率操纵案
- (一)美国
- (二)英国
- (三)瑞士
- (四)欧盟
- 二、 国际大行汇率操纵案件频发的原因
- 三、 汇率操纵常用手段
- (一)交易员利用信息优势和交易策略合谋操纵汇率
- (二)交易员利用隐蔽方式沟通客户保密信息
- 四、 欧美监管机构对汇率操纵监管分工和法律依据
- (一)美国
- (二)欧盟
- (三)英国
- (四)瑞士
- (五)行业自律
- 五、 欧美监管机构对汇率操纵处罚依据
- (一)美国
- (二)英国
- (三)欧盟
- (四)欧美监管机构可对个人问责
- (五)广泛使用行政和解与暂缓起诉机制
- (六)对举报线索的机构和个人有减免罚金等奖励措施
- 六、 小结
- 第六章 外汇市场零售端行为监管:消费者与投资者保护
- 一、 加强外汇市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必要性
- (一)从政治角度看
- (二)从经济学角度看
- (三)从法理角度看
- 二、 消费者的八项基本权利
- (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消费者的权利
- (二)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争议解决途径
- 三、 外汇市场金融消费者投诉的主要类型
- (一)金融机构管理不善,引发纠纷,却推责于外汇管理政策
- (二)金融机构涉嫌侵害消费者权益引发的投诉
- (三)因涉及非法炒汇、外汇保证金等交易引发纠纷
- 四、 做好外汇市场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的建议
- (一)切实保护外汇市场金融消费者利益
- (二)要求金融机构做好对外汇政策的执行和客户的金融服务工作
- (三)引导外汇市场金融消费者提升外汇知识素养和风险责任意识
- 第七章 “跨境交付”模式下跨境金融服务的开放与监管
- 一、 何谓“跨境金融服务”
- (一)《服务贸易总协定》对“金融服务”的界定
- (二)“跨境金融服务”的模式
- (三)狭义的“跨境金融服务”只包含上述模式一、模式二、模式四,不包括模式三即商业存在模式
- 二、 更加开放、更趋一体化的全球金融市场
- (一)从国际上看,各国对四种跨境金融服务模式承诺的开放度不同
- (二)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承诺的技术中性原则,旨在保证、促进服务业更加开放
- (三)数字技术的应用促进金融业的开放
- (四)世界贸易组织“新金融条款”力促成员方对新金融服务持更加开放态度
- 三、 从国际上看,开放的金融市场都有严格的金融监管
- (一)美国经验较为典型,强调金融必须持牌经营,其他国家也有类似要求
- (二)国际多双边协定关注“跨境交付”模式下的跨境金融服务开放问题,也强调要符合当地监管要求
- (三)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不断加强
- 四、 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对跨境金融服务的影响
- (一)金融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跨境交付”模式金融服务的开放和发展,极大便利了市场主体
- (二)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导致跨境违法违规金融服务增加,我国基于数字平台的跨境非法金融活动日益活跃
- (三)瞄准我国消费者投资者的“跨境交付”模式下的跨境金融服务很多也是一种跨境监管套利
- (四)我国监管机构分类处置上述非法跨境金融服务
- 五、 我国“跨境交付”模式下跨境金融服务的开放
- (一)我国在GATS框架中关于金融服务的承诺
- (二)金融服务市场开放是未来趋势
- (三)开放进程中要积极、开放、审慎、理性对待新近多双边国际协定中的“跨境金融服务条款”和“新金融条款”
- (四)我国“跨境交付”模式下的金融服务应分类分步开放
- (五)一个补充:关于“自然人流动”模式下的跨境金融服务的开放
- 六、 加强跨境金融服务监管
- (一)情景分析
- (二)完善建立与开放程度相匹配的、有效的监管体系,确保金融开放行稳致远
- (三)目前跨境交付模式下的金融服务提供商在境内以各种方式投放的广告都是非法的
- (四)对于“跨境交付”模式下的跨境金融服务,更有必要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 第八章 从跨境视角看 数字货币Libra
- 一、 Libra对外汇管理及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
- (一)Libra可能会挑战我国现行外汇管理的政策框架
- (二)非法跨境资本流动可能增加
- (三)Libra可能会强化美元的统治地位,不排除我国部分境内交易Libra化的可能
- (四)挤压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
- (五)可能会扩展美国长臂管辖的范围
- (六)理论上看,跨境小额汇款业务具有现实市场,但是Libra能否让监管者放心是一个问题
- 二、 新兴市场国家关于Libra必须想清楚的几个问题
- 三、 几点建议
- (一)必须坚持人民币在境内的法定货币地位
- (二)将Libra视作外币,纳入我国外汇管理整体框架
- (三)跨境金融服务必须持牌经营,金融牌照必须要有国界
- 四、 结语
- 第九章 市场消息、汇率波动与个人外汇业务“羊群行为”特征
- 一、 引言
- 二、 文献综述
- (一)市场消息对资产价格影响相关研究
- (二)市场消息对交易行为影响相关研究
- (三)现有研究评述
- 三、 理论逻辑
- 四、 检验设计与变量说明
- (一)检验设计
- (二)变量说明
- (三)数据处理
- (四)市场消息与汇率因果关系检验
- 五、 结果分析
- (一)检验结果
- (二)汇率形成机制变化的影响
- (三)稳健性检验
- 六、 结论与建议
- 第十章 内外部金融周期差异如何影响中国跨境资本流动
- 一、 文献综述
- 二、 影响机制
- (一)资本流动
- (二)利差:利率水平的差异
- (三)资产价差:国内外资产收益率的差异
- (四)汇差:汇率变动程度的差异
- (五)风险因素差异:市场风险水平的差异
- 三、 实证模型与变量获取
- (一)实证模型
- (二)变量获取
- (三)对模型假设的简单检验
- 四、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回归分析
- (二)动态特征: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
- (三)时变特征:时变向量自回归(TVP-VAR)
- (四)进一步检验
- 五、 结论与启示
- 第十一章 结构视角下的跨境资本流动顺周期性研究
- 一、 引言
- 二、 文献回顾
- (一)跨境资本流动驱动因素相关研究
- (二)跨境资本流动顺周期性相关研究
- (三)关于跨境资本流动相关研究的新进展
- 三、 跨境资本流动顺周期性的机制分析
- (一)经济周期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
- (二)金融周期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
- 四、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 (一)模型设定
- (二)数据来源
- 五、 结果分析
- (一)不同项目跨境资本流动顺周期性检验
- (二)不同部门跨境资本流动顺周期性检验
- (三)不同渠道跨境资本流动顺周期性检验
- (四)稳健性检验
- 六、 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第十二章 构建更加强健有效的金融安全网
- 一、 提高微观审慎监管有效性
- (一)加强准入环节监管
- (二)增强持续监管有效性
- (三)落实功能监管要求,消除监管空白、监管盲区
- 二、 加强金融业行为监管
- (一)针对批发端,尽快建立行为监管体系
- (二)针对零售端,应切实加强消费者/投资者权益保护
- 三、 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 四、 深化存款保险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职能
- 五、 完善最后贷款人职能
- 六、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2月,注册资金2000万元,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内开展数字出版的专门机构。公司作为集团内从事数字出版的专业机构,统一收集、规范管理集团所属各出版单位的数字内容资源和版权资源,依托集团传统纸质出版优势,集中开展网络教育资源服务、应用数据库开发、电信增值业务、数字电视、动漫等新媒体的商业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