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条胡同的因缘,一座城市的生命与活力,一种历史的记忆。

内容简介

北京,充满活力的中国之都,变化是不变的主题。对中国人而言,北京是一切的中心:政府、传媒、教育、艺术和交通,甚至包括了语言和时间。自北京建城以来,她就是吸引外来人口、商人、学者和探险者的魅力之地,其中也包括了13世纪的马可·波罗:“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

这副“棋盘”的遗址仍留在北京城内,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和曼哈顿区差不多大,那些叫做胡同的狭窄巷子也依然存在。胡同之于北京,就如河道之于威尼斯。几个世纪以来,胡同一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特点,即使现在的巷子还不到以前的八分之一。

北京并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城市。1962年,一名外国记者将这里定义为“史上大的乡村”。尽管这里有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机场,近一百家星巴克和一条覆盖到城市核心之外的新的地铁系统,但在某些北京人的眼中,它仍是一个乡村。

过去十年,就像是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国家的首都那样,北京这个大乡村走向了国际。穿过天安门广场,一百多公里外的长城标志着这个城市宽广的界限。或许它的改变可以用这个小插曲来说明:几年前我看到一个充满乐观意味的横幅,挂在一栋老楼的拆迁现场,上写:再现古都。一天晚上,不知道谁悄悄地将第二个字的左半部分去掉,所以口号变成了:再见古都。

对于路人而言,这两个口号都可以是正确的,北京又处在八百年一次的再建与重生的循环之中。被改掉的横幅在几小时内就被扯了下来,但这无关紧要,因为北京人不需要读它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化——他们每天都身处其中。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走过大前门
  • 第二章 叫我梅老师
  • 第三章 Mocky与我
  • 第四章 “告别危房”
  • 第五章 寒冬降临
  • 第六章 拆之简史一:燕都旧迹
  • 第七章 《北京晚报》
  • 第八章 幸福城中好时光
  • 第九章 把感觉留住
  • 第十章 春天
  • 第十一章 拆之简史二:皇城兴衰
  • 第十二章 “去贫化”的贫民窟
  • 第十三章 抢救老街
  • 第十四章 夏日大回收
  • 第十五章 过去时与将来时
  • 第十六章 拆之简史三:民国首都的现代化之路
  • 第十七章 朱老师:树的记忆
  • 第十八章 “他有病了你不给他治,是你的责任”
  • 第十九章 老寡妇的故事
  • 第二十章 之简史四:“毛泽东时代”北京的工业浪潮
  • 第二十一章 回音壁
  • 后记 新北京,新奥运
  • 致谢
  • 译名对照表
  • 参考书目
  • 译后记 一封写给老北京的忧伤情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本世纪初的北京细节

    欧美写实文学对比中国纪实文学的优势是细腻,很翔实的细节去记录,但总体是根据他们的偏好去取舍,如同纪录片镜头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你如身临其境,感觉很真实,有说服感。而且因为他是外国人,对本地人熟视无睹的生活场景能发现并记录下来,作者在北京的生活时期正是北京天翻地覆城市拆迁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可悲的是骨子里的高傲,他们认为世界就应该一直如此,白人高高在上,华人就应该安于现状,作者表面细致的记录,但并没有提供北京大变的时代背景。我也是北京四合院长大的,北京人口从建国时候的 60 万人发展到作者生活时候的 2000 万人,过去的四合院完全满足不了现实的生活要求。作者生活的时期,四合院已经成为外来人口混租的大杂院,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的强大基层组织管理,在美国早沦为外人不敢进入的贫民窟了。作者只是描述其出租屋子的简陋,公共厕所的尴尬,没有反映现实的平和安全。当然感谢作者的白描式的记录,如果作者现在再去看一下后海的亿元车库,可能就是另外的观感了。欧美文学描写殖民地的文字都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无奈感。是一曲悲歌,想百年前庄士敦洋大人可是帝师呀,他可是对中华文明赞颂倍加,而作者只能是出租屋的文字记者,他找的中国老婆,现在是否明白中国才是他们生活的幸福之地?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展现了老北京的许多历史和文化遗产。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名胜古迹和古色古香的建筑,告诉我们关于这些建筑的传说和历史。这些古老的建筑在当今已趋于消逝,但在本书里,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到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读完本书,对这座城市、这些人们和这个社会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本书可以为更多人带来启示和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9-2-4 美国人眼中的奥运北京

        书中很多的内容,客观的反映了奥运会前北京市和市民的情况,同时也揭露出了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矛盾冲突。值得思考。但是,作者在其中也做出了不少主观的判断,以个别人片面的说法为依据来定义一些事件。不能说作者有意为之,更可能是思维方式和文化思想的差异造成的。但客观上,一定会让更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理解产生偏差,引起误会。

          转发
          1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