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失去声音的农村女性到返乡的打工者,展现急速变化时代下中国村庄的变迁。

内容简介

2010年,《中国在梁庄》首次出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下的中国村庄的变迁。

十年之后,作者梁鸿再次回到故乡,重访当年的书中记述的人和事。

十年当中,一切都在发生改变,又似乎全无变化:一些人永远离开了这里,一些在外漂泊的人重返此地,村庄的面貌、河流和土地都与从前不同。而人事变幻之中,梁庄和梁庄人所透露出的生机和活力却不减当年。

此次回归,梁鸿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家乡,以细腻的描写和敏锐的洞察,将梁庄的人们再次带回我们的视野,并借由对他们生活的追溯,描摹出一个普通村庄绵长而有力的生命线——这生命线既属于那些“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人们,也属于身处同一股时代洪流的人们。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房屋
  • 小字报
  • 义生
  • 鼻子眼窝都是房子
  • 大胜
  • 第二章 芝麻粒儿大的命
  • 丢失的女儿
  • 燕子:灿烂的光
  • 春静
  • 风言风语
  • 吴桂兰
  • 第三章 土地
  • 北岗
  • 一条大河波浪宽
  • 河坡地
  • “人家”
  • 第四章 回乡
  • 中邪
  • 一次聚会
  • 福伯有福气
  • 第五章 生死之谜
  • 五奶奶上街去理发
  • 明太爷决心自杀
  • 灵兰大奶奶
  • 门开着开着就不开了
  • 少年阳阳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4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中国变化记录

    一般,中国近几十年剧变,任何对时代的记录都是有意义。作者梁庄三部曲,用非虚构纪实文学记录自己的家乡和家族的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点滴,三部曲,个人感觉如果压缩成一部书还算精彩,三部书有点疲劳了,如同资料汇总,从文笔来说不如何伟,非虚构纪实难点是对资料的取舍,大量调查资料如何通过作者的编排,引人入胜,如同纪录片,好素材也需要好的剪辑,本书文笔平铺直述,对作者来说是他个人家乡的珍贵记忆,但对读者就一般了。看听书解读就好。作品缺乏镜头感,前两部好些。奇怪评分和我的看法相悖,但我也确实没有细读。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城市化带给中国村庄的变迁与困境

      梁庄妇女们面对的身份困境妇女出嫁前是用名字来称呼她们的,出嫁到后,她们的身份却被重新定义,原本的名字逐渐被人们淡忘。姓名与人际网络难以建立起新的身份认同。一个人的姓名和人际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她究竟是谁。公共舆论顽固而冷漠,一旦形成了定论,当事人就很难为自己辩驳。当她想重新定义身份会遭到公共舆论的制裁。身份困境如何影响外出打拼的梁庄人回归故土的本质是为了寻找一种稳定的身份象征。离开故乡的农民很难找到容纳自己的组织,没有组织能够给他们集体的归属感,定义他们的身份。故乡成为梁庄人身份认同感的唯一来源。然而沉重的财务负担压的喘不过气,故乡资源有限,村民被迫离开世代生活的故乡,去大城市打拼。告老还乡成为一个越来越不可能的选择。身份困境让他们夹在农村和城市中间,离开了乡土却又无处扎根。这个令人忧心的问题并没有给我们现成的答案。合上本书,五奶奶,特立独行的吴桂兰、为生活努力奋斗的梁安、用令人痛心的方式告别人世的福伯。他们不在是抽象的农民的符号,而是身边一个个具体的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它更像是在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

        4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梁庄十年》

        中国当代村庄仍在动荡之中,或改造,或衰败,或消失,而更重要的是,随着村庄的改变,数千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形态、性格形态及情感生成形态也在发生变化。我想以 “梁庄” 为样本,做持续的观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直到我个人去世,这样下来,几十年下来,就会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 “村庄志”,以记录时代内部的种种变迁。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4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