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尝试对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国家总体安全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服务于国家总体安全的乡村治理体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国内外宏观形势分析、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的历史比较、乡村文明复兴与乡村治理模式探讨、社会化农业、粮食金融化与粮食安全、中国百年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当前农业农村政策、农民合作组织、东亚小农结构、农民工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仁文丛》(Green Thesis)总序
  • 前言
  • 国家安全以乡村善治为基础
  • 第一篇 局势:发展中国家内外风险叠加
  • 第一章 中国对美“双重输出”格局及其新变化
  • 第二章 关于一带一路和当前国际局势的一些思考
  • 第三章 金融资本“无祖国”与做空分析
  • 第四章 谨防当前国际外部性风险叠加国内社会动荡
  • 第五章 中央风险与地方竞争
  • 第二篇 乡土:国家稳定的基石
  • 第六章 莫让私有化摧毁乡土社会
  • 第七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三次“圈地运动”
  • 第八章 百年乡建一波三折
  • 第九章 乡村治理与国家安全的相关问题研究
  • 第十章 乡村公共财的作用与生成逻辑
  • 第十一章 政府理性与村社理性:中国的两大“比较优势”
  • 第十二章 重构宏观经济危机“软着陆”的乡土基础
  • 第三篇 农业:现代化何以为继?
  • 第十三章 农业现代化的误区
  • 第十四章 中国当前农业农村政策的基本问题
  • 第十五章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与方向问题
  • 第十六章 农业“三产化”阶段的制度创新
  • 第四篇 粮食:金融化趋势下如何保障安全?
  • 第十七章 粮食金融化与粮食安全
  • 第十八章 粮食金融化挑战
  • 第十九章 日本高米价背后的农协垄断及其政党联系
  • 第五篇 生态文明:发展中国家的希望
  • 第二十章 理性看待全球危机,自觉转向生态文明
  • 第二十一章 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理念转型及其试验
  • 第六篇 探索:本土经验与地方创新
  • 第二十二章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
  • 第二十三章 逆周期调节与“政府信用替代资本信用”
  • 第二十四章 通过国家赋权与地方创新破解“三元悖论”
  • 附录 课题组已发表英文文章摘要
  • Ⅰ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在金融创新及中央银行转型中的应用研究
  • Ⅱ 粮食金融化与中非农业合作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5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雨绸缪

    本书为温铁军主编论文集,作者 50 后和共和国共同成长的一代,毕生都在探讨大国崛起路径,从亲身经验到走遍世界和多年钻研,给出真知灼见,10 年前就看出中美必然走到竞争,资本的本质和中国原住民农业体系的特殊性,对当时理论界盛行的土地流转资本化和地产资本的危险性充分预警,也强调一带一路要有我们自我的合理化解读,理论创新要有核心价值的话语竞争力,中国必须形成一套内生性的社会公义论述,来应对已经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民主自由话语及其外推的制度变迁软实力。现在再看此书观点,感叹中国崛起的不容易,现代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砖家太多,如果想搞清楚方向,还是要多读书。1. 西方现代化也充满血腥,并非制度优势。2. 中国农村是我们这样大国的战略缓冲区,土地改革是东亚工业化成功的基础。3. 中美 10 年前从互补走向竞争不可避免。4. 警惕资本金融战,金融资本 “无祖国” 5. 注意城市化陷阱(未富先老),高福利再看今天的世界,放弃幻想,世界已经进入战争。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给自足与开放交流的平衡

      温铁军主编的论文集,仍旧是围绕国际关系和三农问题展开,最精彩的几篇还是温老对于国际国内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其它论文大体围绕温老的论题展开。当然,对于国际关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危机中表现,这些文章提供了很多切实的现实分析,让我们看到当下危机时代,世界社会的各种情况,可以有效反思中国政策的得失。另外,本书还对于三农问题,提出三治,特别是乡村治理问题,提出了具体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些办法,让我们看到乡村治理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另外,在粮食安全、金融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上,温老除了提出问题外 也尝试给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不过,本书提出的生态文明中,提到教育问题,认为产业化教育,不再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教育改革的许多看法。总之就是先形成有效可持续的闭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温老有一点我觉得是把握住了本质,其实也是新中国一直强调的那简简单单四个字:实事求是。不做书斋学者,而是自己走出去实际地去看、去考察、去和当地人交谈。这可能算不上什么科学,但大部分的学者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大概也不会比精致却虚伪的 “科学”、“民主” 差到哪里去,不是说科学民主有什么不对,只是他们在那个实践过程中偷换了主体,走样了。有条件的、聪明的知识分子从小学的就是西方那一套话语,他们也确实靠着这一套发家致富平步青云,到后面就有点巴普洛夫效应的意思了。他们做的研究和分析纸面上无懈可击,就是有一点:脱离群众。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可以超越肤色和国别,成为理性、客观、公正的 “国际主义者” 或 “自由主义者”。有时候都怀疑他们是不是其实内心深处也知道自己是脱离群众的,只不过利益相关罢了。知识分子没有良心真是比文盲还可怕。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东方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作为人民出版社的副牌,创建于1986年,专注于高品质的经济管理、励志和健康类图书的出版,并利用人民出版社的优势资源和发行渠道,成功占据了中国大陆地区同类书籍出版市场的三强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