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是一部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新史学作品,通过考证“她”字从诞生到地位确立的历史,探讨了语言文字与社会文化之间紧密的关联性。

内容简介

胡适认为:"学问是平等的。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围绕"她"字诞生前后的争议,尽可能多地呈现有关"她"字的各种"故事",揭示关于"她"字的来龙、不同设计方案的争论、最早的书写实践、 文化意图及其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认同问题的具体生动的过程历史,努力将"叙事"与"考证"相结合;同时以插图的形式,呈现当年"她"字及相关文字早期被实践或论争时的原始样态,以及运用者的风貌,希望能带给读者以真切的历史现场感,呈现"人"、 "场景"和"历史内涵"多元互动的研究路径,堪称近年来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杰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引论:“她”字与“文化史事件”
  • 第一章 从“she”字等英文词汇的困扰说起——与西方语言接触之后出现的新问题
  • 一、中文对应“she”字困局的最早出现
  • 二、《文法初阶》的独特创译及其限度
  • 第二章 “她”字的新生与“他女”、“【女+它】”——《新青年》编辑同人的早期磋商及引发的试验
  • 一、“她”字的提出与“他女”的先行
  • 二、钱玄同、周作人关于“she”字译法的初步讨论
  • 第三章 1920年4月以前“她”字早期书写实践考述——文学视野的追踪
  • 一、康白情、俞平伯等人与“她”字初入新文学
  • 二、“她”字最早入诗及其早期的几种用法
  • 第四章 “她”字存废的论争与“她”、“伊”二字的竞逐——语词竞争中的选择者与被选择者
  • 一、新生的“她”字究竟该不该废弃
  • 二、“她”、“伊”二字的较量与“伊”字一度占据上风
  • 第五章 性别之惑:与“女”有关的语文敏感——“男女平等”观念和“她”字的际遇
  • 一、以男女平等观念反对“她”字的三种表现
  • 二、“英雌”和“她”: 字词、性别与政治
  • 第六章 “她”和“他”、“牠”、“它”——一个新代词系统的形成与定位
  • 一、第三人称代词序列的不同方案之提出与讨论
  • 二、“它”、“牠”二字的再造与“她”字地位的稳定化
  • 第七章 1920年4月之后“她”字的社会化进程——认同深化与流行开来的考察
  • 一、从《小说月报》和中学国文教科书等看“她”字的社会化认同
  • 二、陈寅恪等人的绝响“抗拒”与周瘦鹃的最终“投降”
  • 第八章 现代性诉求与外语因素、汉语传统的互动——“她”字获胜的根源及其历史文化效应
  • 一、与“他”发音相同而又形体略别:“她”字胜“伊”之主因
  • 二、现代性透视:一种仍然有待开掘的多维分析
  • 三、“她”字语言符号文化效应的历史阐释
  • 附录一:文化史研究的省思
  • 附录二:“她”字问题与“现代性”认知的再解释——答杨剑利博士
  • 主要参引文献
  • 内文插图索引
  • 后记
  • 增订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她”字的文化史》

    《“她” 字的文化史 —— 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首先,在近代以前,中文的第三人称代词其实都不作性别的区分,直到晚清时期与英语的接触才产生了创造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需求,就此也有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她” 字就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由《新青年》的编辑刘半农提出的。虽然在被创造以后不久,就有一些人开始使用 “她” 字,但它同时也遭到了包括女权主义者在内的很多人从字形、读音、含义等诸多方面出发的质疑和批判。最后我们讲到,“她” 在经历了众多质疑和批判的同时仍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而且逐渐成为主流,并最终获得大众的认可,成为中文里的女性第三人称代词。而 “她” 字之所以能够胜出,则主要是因为它无论在字形还是在读音方面,都正好契合了当时左翼文化运动所推行的大众语言和白话文的要求。我们似乎还会存在这样的疑问:如果当初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学者们没有执着于人称代词的准确翻译,是否今天的中文里就不会存在一个特定的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了呢?问题显然不是这么简单。本书作者敏锐地指出,这种需求其实只是一个导火索,根本上讲,“她” 字的出现其实是传统中文在女性主义等现代性思潮冲击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也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点和当时一系列语言文字的革新都是一样的。而说到女性主义思潮,我们还可以总结一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女权主义对 “她” 字历史所起到的作用。虽然在产生之初只是为了方便文字表达而与女权主义无关,而且还一度遭到了一些激进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但 “她” 字从第一次被公开使用开始,就与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的思想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而且在这个字逐渐被社会接受的漫长过程中,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这或许也是 “她” 字对于现代社会发展所做的最大贡献。最后,我们不妨就以 “她” 字的创造者刘半农先生,曾经创作的一首诗中的一个小节来结束今天的解读,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对祖国的眷恋。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