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9.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616千字
字数
2014-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冯友兰先生“新理学”体系确立的标志。
内容简介
本卷收入冯友兰先生在抗战时期创作的“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和《新知言》。这六部著作的完成,标志着冯先生“新理学”体系的确立。其中,《新理学》谈纯粹哲学,《新事论》讲文化社会问题,《新世训》论生活方法,《新原人》谈人生境界,《新原道》评新理学之地位,《新知言》讲新理学之方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卷编校说明
-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出版说明
- 新理学
- 自序
- 绪论
- (一)新理学与哲学
- (二)哲学与科学
- (三)思与辩
- (四)最哲学底哲学
- (五)哲学与经验
- (六)哲学之用处
- (七)哲学之新与旧
- 第一章 理 太极
- (一)实际与真际
- (二)类
- (三)全
- (四)理
- (五)形上形下
- (六)太极
- (七)“物物有一太极”
- (八)“理一分殊”
- 第二章 气 两仪 四象
- (一)气及真元之气
- (二)道家所说之道
- (三)“无极而太极”
- (四)所谓气一元论
- (五)时空及理气先后问题
- (六)两仪
- (七)四象
- 第三章 道 天道
- (一)道及天道
- (二)道之六义
- (三)十二辟卦圆图
- (四)先天后天
- (五)反、复、日新
- (六)循环底日新
- (七)进退底日新
- (八)损益底日新
- (九)变通底日新
- (十)“未济”
- 第四章 性心
- (一)性与命
- (二)义理之性、气质之性、气质或气禀
- (三)正性、辅性及无干性
- (四)性善性恶
- (五)人性是善是恶
- (六)情、欲
- (七)道心、人心
- (八)心
- (九)“心统性情”
- (十)宇宙底心
- (十一)宇宙底心及宇宙的心
- 第五章 道德 人道
- (一)道德之理
- (二)社会之理及各种社会之理
- (三)不道德底道德行为
- (四)君子小人
- (五)革命之道德底根据
- (六)仁
- (七)义、中、经权、王霸
- (八)礼
- (九)智、良知
- (十)信
- 第六章 势 历史
- (一)势与因之而成之事物
- (二)社会制度与思想
- (三)社会制度之好坏
- (四)无为
- (五)历史
- 第七章 义理
- (一)何为义理
- (二)是非
- (三)本然命题与实际命题
- (四)本然系统与实际系统
- (五)哲学系统与各种哲学系统
- (六)从哲学看宇宙及从宇宙看哲学
- (七)哲学与道统
- 第八章 艺术
- (一)技与道
- (二)比、兴、风格
- (三)艺术作品之本然样子
- (四)本然样子之一与多
- (五)对于艺术作品之实际底评判
- (六)艺术之教育底功用
- 第九章 鬼神
- (一)张横渠所谓鬼神
- (二)鬼
- (三)鬼神之际
- (四)魂魄
- (五)神
- (六)以鬼为神
- (七)命运
- (八)宗教
- (九)祭祀
- 第十章 圣人
- (一)才人
- (二)才人与圣人
- (三)格物、致知、知天
- (四)穷理、尽性、事天
- (五)道家之浑沌
- (六)宇宙底心
- 新事论(中国到自由之路)
- 自序
- 第一篇 别共殊
- 第二篇 明层次
- 第三篇 辨城乡
- 第四篇 说家国
- 第五篇 原忠孝
- 第六篇 谈儿女
- 第七篇 阐教化
- 第八篇 评艺文
- 第九篇 判性情
- 第十篇 释继开
- 第十一篇 论抗建
- 第十二篇 赞中华
- 新世训(生活方法新论)
- 自序
- 绪论
- 第一篇 尊理性
- 第二篇 行忠恕
- 第三篇 为无为
- 第四篇 道中庸
- 第五篇 守冲谦
- 第六篇 调情理
- 第七篇 致中和
- 第八篇 励勤俭
- 第九篇 存诚敬
- 第十篇 应帝王
- 新原人
- 自序
- 第一章 觉解
- 第二章 心性
- 第三章 境界
- 第四章 自然
- 第五章 功利
- 第六章 道德
- 第七章 天地
- 第八章 学养
- 第九章 才命
- 第十章 死生
- 新原道(中国哲学之精神)
- 自序
- 绪论
- 第一章 孔孟
- 第二章 杨墨
- 第三章 名家
- 第四章 老庄
- 第五章 易庸
- 第六章 汉儒
- 第七章 玄学
- 第八章 禅宗
- 第九章 道学
- 第十章 新统
- 新知言
- 自序
- 绪论
- 第一章 论形上学的方法
- 第二章 柏拉图的辩证法
- 第三章 斯宾诺莎的反观法
- 第四章 康德的批判法
- 第五章 维也纳学派对于形上学底看法
- 第六章 新理学的方法
- 第七章 论分析命题
- 第八章 论约定说
- 第九章 禅宗的方法
- 第十章 论诗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