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刘世锦领衔之作,深入解读“十四五”,高度契合国家精神,给出落地的建议。

内容简介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国家现代治理体系,需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推动改革再突围。

本书由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主编,各位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精神,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理念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十四五”规划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背景、挑战、机遇与改革再突围的重点领域,全面阐述这一时期的发展理念、指导方针、主要目标、战略布局,描绘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蓝图,帮助读者把握宏观大势,科学制定决策。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改革再突围
  • 总报告 “十四五”和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方向与重点领域
  • 第一篇 新发展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挑战
  •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改革重点
  • 一、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经验
  • 二、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 三、财政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
  • 四、重视城市化率与居民收入的增速
  • 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 一、我国现代化的可能前景
  • 二、增强对财富的吸引力
  • 三、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 四、通过深化改革破解难题
  • 区域经济如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 一、中国地区间差距的演变
  • 二、地区间如何平衡发展
  • 三、“中国式收敛”的思考
  • 四、如何兼顾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平衡
  •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进展与差距
  • 一、中国经济保持在迈向更高收入水平的正常轨道上
  • 二、从制造到服务
  • 三、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崛起
  • 四、制造业升级
  • 五、消费、投资和出口再平衡
  • 六、经济发展的短板
  • 七、推进政府职能改革
  • 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转变
  • 一、中国长期S形增长路径
  • 二、中国经济增长转变中的经验事实与模式演进
  • 三、改革宏观资源配置体制和政府治理机制
  • 第二篇 新发展格局 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
  •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新增长潜能
  • 一、终端需求分析框架的特点及优势
  • 二、高收入经济体终端需求结构的历史演变
  • 三、中国终端需求标准结构的未来演进方向
  • 四、中国国内区域终端需求结构的演进方向
  • 五、终端需求结构变化对行业产出的影响
  • 六、促进终端需求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的战略与对策
  • 双循环赋能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
  • 一、全球产业链与外循环的重要性
  • 二、要素禀赋失衡、外循环赋能与资源均衡配置
  • 三、全球分工调整升级与双循环畅通高效
  • 四、深化改革开放和更高水平双循环
  • 如何完成金融市场化改革
  • 一、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金融挑战
  • 二、改善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 三、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
  • 四、金融改革需要继续往前走
  • 二次房改推动经济新一轮增长
  • 一、战略机遇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
  • 二、中国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 三、中国经济转型的底层逻辑: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 四、“二次房改”与“二次开放”并举,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
  • 五、“二次房改”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战略利益
  • 六、“二次房改”怎么改
  •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 一、我国现阶段中等收入群体的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
  • 二、我国当前相对贫困的状况
  • 三、“扩中”的关键是瞄准中等收入群体的潜在来源
  • 四、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目标和手段
  • 五、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所产生的增加消费需求效应
  • 六、“扩中”和提高消费率的策略
  • 第三篇 新发展理念 引领高质量发展
  • “十四五”时期四大战略重点:创新、开放、分配、法治
  • 一、“踢掉梯子”后的创新发展
  • 二、中美脱钩风险下的扩大开放
  • 三、从制度层面改善收入分配
  • 四、市场经济法治化的核心在法治政府
  • 以全方位创新和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
  • 一、合理引导未来增长预期
  • 二、稳定经济增速的主要出路和举措
  • “十四五”必须推进的土地制度改革
  • 一、影响“十四五”发展与转型的两个典型事实
  • 二、新阶段已来,土地问题依旧
  • 三、塑造新发展格局的土地制度改革
  • 经济发展中的市场与政府
  • 一、深圳:充满创新和危机意识的城市
  • 二、从数量型转向创新驱动的路径
  • 三、卓越的创新源于市场竞争,发达的市场经济源于持续系统的改革
  • 四、法治是发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 五、以创造综合发展环境为核心的转型升级政策
  • 聚力于非资源性实体部门,迈进高收入安全区
  • 一、俄、土、韩等国从高收入“降级”的教训
  • 二、我国2035年之前有希望迈进高收入安全区
  • 三、非资源性实体部门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
  • 四、以深度改革开放促进实体部门大发展大提升
  •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涵
  •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改革
  • 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主要经验和主要问题
  • 四、今后改革重点内容
  • 五、跳出传统工业化的思维困局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4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勾勒宏伟蓝图

    每日一书:《读懂 “十四五” : 新发展格局下的改革议程》。本书探讨了改革十个议程:第一坚持发展,第二驱动双循环,第三强制造,第四扩大中产,第五深化税务,第六金融服务实体,第七国有资产进社保,第八平衡政府和市场,第九鼓励创新,第十能源和环保,读懂十四五。中国在这个阶段发展的特殊性在于,作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体,如果中国能够成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全球高收入人口总数将会扩大一倍。如果发展正常,今后 5~10 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规模超过美国将是大概率事件。大国经济规模顺序和相应的经济版图的改变,无可避免地会引起利益相关者的种种不适、疑虑乃至惊恐。近年来,中美关系的困难局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这里我们提出一个 “1+3+2” 结构性潜能框架。“1” 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通过更高的集聚效应为下一步中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今后 5~10 年,中国经济百分之七八十的新增长动能将处在这个范围之内。“3” 指实体经济方面要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新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主要是基础产业领域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政性垄断,竞争不足,补这个短板将有利于全社会降成本;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今后 10~15 年时间,中等收入群体应力争实现倍增,由 4 亿人增加到 8 亿~9 亿人,补这个短板将有利于扩大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同时扩大人力资本;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这是我们内循环中的 “卡脖子” 环节,补上这个短板才能有效应对外部 “卡脖子” 问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牢基础。“2” 指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这是全球性且中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 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实施中国的诺奖计划,设立 30 年 30 名科学诺贝尔奖和诺奖级别的世界科技大奖,加快补上基础研究滞后的短板。在创新居于前列、科教资源丰厚的若干城市,像当年办经济特区一样,创办高水平大学教育和研发特区,突破现有体制机制政策的不合理约束。所谓中等收入群体,按官方统计标准,是指三口之家收入处在 10 万~50 万元的人群。目前我国这一群体的规模大约为 4 亿人。争取 10 年左右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中等收入群体将会从目前的 4 亿人增长到 8 亿~9 亿人,占到总人口的 60% 以上。实施这一战略将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能,也有利于社会长期稳定。在政府机构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敢于并善于重新组合当地各种不可移动的要素,也就是想干事、敢干事,而且能干成事。强调发挥地方基层的积极性、创造性,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把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推到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的领导岗位上去。工农业部门劳动力人均收入差距的缩小,表明目前人均收入的二元性不是因工业和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而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特殊城市化道路产生的新问题,集中体现为 “地城市化了,人却未相应地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率虽然已达到 60%,但其中仅有 40% 左右为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居民,其余 20% 是农民工,人数高达 2.8 亿。大科技信贷模式是由阿里小贷首创,形成了独特的 “3-1-0” 业务模式,即三分钟线上申请,一秒钟资金到账,零人工干预。大科技信贷的业务模式现在已经在许多国家落地,但中国的规模做得最大,质量可能也最好。三家新型互联网银行包括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和新网银行,现在已经分别能够每年发放 1000 万笔左右的小微和个人贷款,同时还将不良率控制在 2% 以下,明显低于银行同类贷款的不良率。可以说,大科技信贷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中国故事,同时也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前沿金融创新。一要给农民工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地位和权利。居住、劳动就业、上学等是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如果进城务工农民不能享有,很容易被边缘化。二要给农民工更多的居住和就业的机会,这是农民工进城最基本的两大诉求,也是制约他们消费的两个主要因素。过去几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60 岁)平均每年净减少 300 万人左右,劳动力供求关系因此发生明显变化,使得我国过去 10 年劳动力成本年均提高 12% 左右,不少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因此退出或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产能溢出效应十分明显。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懂 “十四五”》结合自身迎合需求,转型期即无处不在的软硬件的错配与调整。政策中性,法规公正保险化。金融开放,追责不做兜底妈妈。双轨制与破产制,国企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分化。宅基地,小产权合法化有了法理的基础。房产的数量不在是问题,稀缺与否两级分化。国,摊和人心都不能散,账要清但锅不能分。政策是疫苗,市场是病毒。补课是不能放下的常态,不以人意为转移。界,当你的圈层中出现了稳固的曹操人设时就不等于逼着你不得不选择刘备人设,选择还会加深彼此的入戏。开放与博弈,死亡的心理过程。                                              法制与变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懂十四五规划的佳作

        新发展格局等内容,每天都会从新闻里面听到看到,似乎每个人都可以说出长篇大论。但是真的从理论层面、逻辑层面能把这件事情说清楚的恐怕不多。这本书就是从理论高度详细阐述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理念。这本书里面印象最深刻的是对 * 有为政府 * 作用分析。比如说到地方政府的作用,本书说道:* 地方政府则致力于经营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各种不可移动资源,硬的如基础设施,软的如营商环境,还要直接介入招商引资,通过有竞争力的不可移动资源去吸引企业这样的可移动资源。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得好,是由于地方政府经营的不可移动资源与企业经营的可移动资源形成了高效互补效应。换个角度说,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开展创新,要花大量精力去应对不确定性。而政府经营好不可移动资源,是在减少不确定性。企业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就可以把主要精力分配到市场竞争和创新活动上,这就是好的发展环境的含义 *。这是对地方政府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新作用做出的新定位。书里面还提到了财税制度改革、政府新的宏观资源配置体系、政府治理现代化等。本书是一本具有理论深度和高度又有实践指导作用的佳作。

          1
          评论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