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8.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37千字
字数
2019-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试图重构基特勒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媒介系统的谱系学批判。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将围绕两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断裂点,即“话语网络1800”与“话语网络1900”展开。通过梳理基特勒与三条异质性的思想传统(麦克卢汉、香农与福柯)之间的对话关系。
第一章“理论框架”将从总体上勾勒基特勒思想的基本特征与历史位置;沿着“母亲”、“诗歌”与“哲学”这三种浪漫主义话语的线性次序;
第二章“浪漫主义的线性回路”将讨论基特勒对“话语网络1800”的分析;
第三章“数据流的分化”则试图聚焦19世纪末诞生的三种“技术媒介”,并反思它们是如何在技术的物质性层面首次打破了文字媒介的垄断;
第四章“现代主义的离散节点”将会围绕斯托克的小说《德古拉》,弗洛伊德在世纪之交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标志着现代主义批评范式的“密码学”,透视基特勒对“话语网络1900”的论述;
在第五章中,本文将把基特勒的理论思想重新放置于当下的历史语境中,从而反思从图灵机到人工智能的数字时代。
目录
- 版权信息
- 赘言于先
- 绪论
- 没有“人类”的人文学
- 基特勒的文字生涯
- 第一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媒介不是人的延伸
- 第二节 信息论的历史化
- 第三节 “知识型”与“话语网络”
- 第二章 浪漫主义的线性回路
- 第一节 “母亲”的话语生产
- 第二节 “诗歌”与信息通道
- 第三节 “哲学”的功能与代价
- 第三章 数据流的分化
- 第一节 实在界的声学存储
- 第二节 想象界的物质基础
- 第三节 机器书写与女性书写
- 第四章 现代主义的离散节点
- 第一节 《德古拉》:技术时代的元话语
- 第二节 精神分析与媒介换位
- 第三节 从阐释学到密码学
- 第五章 数字媒介批判
- 第一节 人工智能的军事起源
- 第二节 软件不存在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