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人类的发展全靠企业家精神!重新思考企业运行的逻辑,构建企业家为中心的企业理论,把脉国企改革的历史与现实,寻路中国未来的方向。

内容简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企业改革将何去何从?有什么原则我们必须要遵守?有什么陷阱我们必须要跃过?在过去三十余年的改革进程中,我们经历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而现在,我们在哪里?方向又在哪里?我们能否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的子孙,创造一个公平有效的未来?

观三十余年改革风云,凝二十余载研究心血。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怀忧国忧民之心,以自由市场为理念,以企业理论为刀笔,以产权制度为切口,深入剖析改革症结,终成一家之言。要理解当代中国,理解国企改革的历史、本质以及未来的方向,本书是必读作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第三版序言
  • 重印序
  • 前言
  • 企业家与所有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 一、股份制与企业家职能的分解
  • (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还是企业家职能的分解?
  • (二)是所有权的否定还是所有权表现形式的变化?
  • (三)是“满意利润”还是“最大利润”?
  • (四)是非股份化还是资本供应的专业化?
  • (五)仅仅靠“事业心”就能保证职业经理成为企业家吗?
  • 二、国家所有制下的企业家不可能定理
  • (一)政企分开的不可能性
  • (二)所有权约束的无效性
  • (三)解决经营者行为短期化的不可能
  • (四)预算约束硬化的不可能
  • (五)经营者与职工制衡关系的不可能
  • 企业理论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 一、引言
  • 二、企业的契约理论(Ⅰ):交易费用理论
  • (一)“间接定价”理论
  • (二)资产专用性理论: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
  • 三、企业的契约理论(Ⅱ):代理理论
  • (一)团队生产理论:道德风险与代理成本
  • (二)委托一代理理论
  • (三)证券设计理论
  • 四、企业的企业家理论
  • 五、企业的管理者理论
  • 六、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
  • 七、从现代企业理论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 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
  • 一、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
  • 二、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
  • 三、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法
  • 四、委托—代理理论与赫姆斯特姆的团队理论
  • 五、结束语
  • 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 一、分析框架:公司治理结构在资本主义企业中的作用是什么?
  • (一)古典资本主义企业的起源和资本雇佣劳动
  • (二)股份公司的起源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
  • (三)资本结构和破产机制
  • (四)小结
  • 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评价
  • (一)引言:国有企业最严重的代理问题在于政府官僚
  • (二)经理承包责任制是如何提高经理的短期激励的?
  • (三)以国有股为主导的公司化改革能否解决经营者选择问题?
  • (四)为什么破产不能有效地约束经理?
  • 三、结论:民营化是唯一出路
  •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 一、关于国有资产经营战略的调整
  • (一)国有资产经营形式:股权与债权
  • (二)关于国有企业的分类处理
  • (三)关于授权经营和委托经营
  • (四)关于分级所有
  • 二、关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 三、关于作为投资主体的授权经营机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 (一)投资主体的职能与性质
  • (二)投资主体的组建
  • (三)投资主体的资金来源与运用
  • 四、关于委托经营机构
  • 五、关于国有资产收益的处置
  • 从资本结构看国有企业的重组
  • 一、资本结构和企业破产的理论
  • 二、中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 三、关于企业重组的几个具体问题
  • 控制权损失的不可补偿性与国有企业兼并中的产权障碍
  • 一、引言
  • 二、一个例子
  • 三、数学模型
  • (一)帕累托最优兼并区间
  • (二)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合一的情况
  • (三)股份公司之间的兼并
  • (四)国有企业之间的兼并
  • (五)非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的兼并
  • 四、模型的应用和政策含义
  • 地区间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
  • 一、李—栗—张模型的一个非技术性概括
  • 二、对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的解释
  • 三、结论
  • 非对称信息与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 一、信息非对称如何限制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
  • 二、企业家为什么要限制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
  • 三、公司的最优融资顺序
  • 四、关于风险资本
  • 五、中国经济的民营化
  • 从非对称信息看公司融资与资本市场
  • 一、非对称信息与公司融资、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
  • 二、声誉机制与公司融资
  • 三、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 四、政府对金融业的管制问题
  • 五、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
  • 附录
  • 产权约束与企业改革
  • 资本市场与产权变革
  • 全球微观经济机制的调整与中国的选择
  • 一、全球微观经济体制调整的四个特征化事实
  • 二、全球竞争的核心是制度的竞争
  • 三、为什么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
  • 四、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两种选择:回到垄断或民营化
  • 五、政府不要认为自己比老百姓聪明
  • 六、民营化的三个逻辑解释
  • 七、企业要注意多样化经营的副作用
  • 八、“资本经营”不是家常饭
  • 九、假如全中国注册成一个股份有限公司
  • 十、我为海尔担忧
  • 十一、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何处去?
  • 只有“国退民进”,才有经理人市场
  • 民营化是“被逼出来的”
  • 衡量改革的标准
  • 善待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 改制的第一危险是政府侵吞私人资产
  • 不能因为有资产流失就终止改革
  • 要强调改革的时间价值
  • 学者还需要独立于大众的情绪
  • 国有主导无公平竞争可言
  • 推进国有企业民营化比多交利润更有意义
  • 何不让电话用户成为电信的股东?
  • 移动电话资费偏高非常明显
  • 取消初装费不很重要,关键要设计合理的收费方案
  • 价格制定: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
  • 电信国有:成本与收入解不开的死结
  • 让用户成为电信公司的股东
  • 未来10年经济改革要做的三件事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236 本)#2023 年精读作家(18)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大家好!今天经济学家张维迎的第九本作品《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人类的发展全靠企业家精神!重新思考企业运行的逻辑,构建企业家为中心的企业理论,把脉国企改革的历史与现实,寻路中国未来的方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企业改革将何去何从?有什么原则我们必须要遵守?有什么陷阱我们必须要跃过?在过去三十余年的改革进程中,我们经历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而现在,我们在哪里?方向又在哪里?我们能否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的子孙,创造一个公平有效的未来?2、精彩段落:①企业家与所有制的关系基本结论是:企业家是一种特定的财产关系的产物。没有这样的财产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企业家;因此,为了造就一支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必须改革现在的财产所有制度。本文并认为,在既有的财产关系下,试图解决政企分开不可能;用 “股份制” 等来解决所有权约束无效;用 “资产经营责任制”、“租赁” 等来解决经营者行为的短期化不可能;等等。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股份制与企业家职能的分解。我们对在股份制与企业家之间关系问题上流行的几个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在第一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第二部分全面分析国家所有制下的企业家不可能定理。所谓企业家,就是承担经营风险、从事经营管理并取得经营收入的人格代表。这样定义的企业家是作为一个责权利的统一体而存在的。承担经营风险是一种责任,从事经营管理是一种权力,取得经营收入则是一种利益。只承担风险、取得收入但不从事经营者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企业家;同样,只从事经营管理而不承担风险和取得经营收入者也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企业家。说职业经理以从事经营管理为主也不意味着他们不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和取得一定的经营收入。事实上,作为企业家职能的经营应该包括资本经营和管理经营两个方面。在股份制下,股东即便不直接从事管理经营活动,也要从事资本经营活动。股东承担风险并不是被动的,他要选择资产代表,选择投资方向,比如买这个企业的股票不买那个企业的股票,这本身就是一种经营职能的体现。建立在 “所有权” 与 “经营权” 相分离这个假设前提上,自然就得出了股份制下所有权被弱化甚至被否定的结论。在我看来,这个结论同样是很荒谬的。股份制的出现,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资本所有权的分散性与生产集中性的矛盾;二是风险能力的分布与经营能力的分布不对称。许多人对第一个原因注意比较多,而对第二个原因则注重不够。我认为,从第二个原因出发,更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所谓风险能力的分布与经营能力的分布不对称,指的是,那些拥有财产且愿意为取得利润收入而承担风险的人并不一定具有直接经营企业的才能,而那些具有经营才能的人却缺少经营企业所需要的资本。一个人要完全承担经营风险,必须有相应的财产保证,但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这个要求是难以达到的。股份制解决了这个矛盾。一方面,它使第一类人得以实现财产增值的目的;另一方面,它为第二类人创造了发挥经营才能的机会。②股票市场的作用股票市场。股东通过股票市场自由买卖股票,意味着他对自己的财产有完全的支配权。股票价格是对职业经理经营业绩的评价。当经理经营业绩不佳时,股东就通过抛售股票表示对经理的不信任(这甚至可能导致董事会的改组)。如果这种不信任达到一定程度,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企业就要破产(持有股票的人肯定要遭受较大的损失),经理也就失去了当职业企业家的资格。股票市场越是不发达,董事会制约的重要性就越大。在股票分散的情况下,少数持有较大份额的大股东实际上支配着董事会,小股东一般没有直接发言权,但这并不能证明小股东的所有权削弱了。小股东的目的在于取得股息收入。由于大股东的利益与企业经营状况直接相关,他们也有较好的企业家素质,能对经理阶层形成更有效的内在制约,所以由他们把持董事会对小股东并不是一件坏事;倒不如说,小股东从中分享了大股东创造的一种 “外部经济”。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小股东愿意把自己的投票权委托给大股东。银行资金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所有权制约之上的。银行资金的膨胀是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资本供应专业化的表现,而不是对股份制的否定,更不是对所有权的否定。与自有资金多的企业相比,自有资金少的企业的经理要更多地受到银行的制约,而不单是股东的制约,但银行的制约同样是所有权的制约,如果没有所有权的制约,日本企业家根本不可能创造出经济奇迹来。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