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全面展现我国传统审美力的丛书,这是魏晋卷。

内容简介

在审美文化史的研究上,“大美中国”丛书疏理并建构了一部“有别于审美思想史和审美器物史的审美文化史”,为国内同类著作中的第一部通史。

《离离如星辰:魏晋卷》全书通过对我国魏晋时期大量文明遗产(包括各类工艺品、美术作品、音乐舞蹈作品、文学作品、建筑、器具、各类文献等)严谨详细地审视,透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对这些审美对象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审美对象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的考察和研究,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和勾勒出中国魏晋审美文化史的演进轨迹。

全书文字通畅易懂,并配以大量精美插图,从而大大降低了接受难度。

目录

  • 版权信息
  • 魏晋卷·大事记
  • 前言
  • 一、魏晋之际的自我超越
  • 1. “洋洋清绮”:走进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学
  • 建安诗文:慷慨与悲凉的二重唱
  • 正始诗文:从内心孤寂到人格超俗
  • 西晋诗文:清绮型、文人化审美格调
  • 2. “宅心高远”:玄风理趣的审美品性
  • 在游戏化的情境中谈玄悟理
  • 玄学:一种人格本体论美学
  • 3. “魏晋风度”:人物美的重塑和张扬
  • 任诞行状
  • 本“我”崇“神”
  • 容色美仪
  • 以“物”衬“人”
  • 4. “文的自觉”:艺术美学的开掘与突破
  •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
  •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 陆机的“诗缘情”说
  • 二、东晋南朝的心灵感荡
  • 1. “妙存环中”:佛学话语的美学意趣
  • “非有非无”说
  • “物我俱一”论
  • 般若义理与审美境界
  • 2. “会心林水”:自然美的崛然独立
  • 佛学语境与自然之美
  • “自来亲人”
  • 浪迹山水
  • 心灵超越
  • 3. “形神之间”:绘画艺术与绘画美学
  • 人物画
  • 山水画
  • 绘画美学
  • 4. “笔意之间”:书法艺术与书法美学
  • 魏晋之际的书法
  • 东晋南朝的书法
  • 书法美学的发展与成型
  • 5. “物我之间”:诗文创作与诗文美学
  • 田园诗
  • 山水诗
  • 律体诗与骈体文
  • 文学美学思想
  • 三、古今南北的融通综合
  • 1. “摇荡性情”:感性生命原欲的审美化
  • 《西曲》《吴歌》与“伎乐”之风
  • “宫体诗”:一种审美化的情欲话语
  • 2. “唯务折衷”:理论的交锋、冲突与调和
  • 裴子野与萧纲的尖锐对峙
  • 《文心雕龙》:“唯务折衷”的美学体系
  • 钟嵘独标“滋味”的诗歌美学
  • 书画美学的和谐意识
  • 3. “合其两长”:南北审美文化的合流
  • “南北称美”的文学形态
  • “令如帝身”:雕塑艺术的嬗变轨迹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日一书:《离离如星辰:魏晋卷》。魏晋之际的审美文化,一言以蔽之,即个人自我的觉醒。这个时代充满了 “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 的文化气息。魏晋之际,一般是指魏与西晋时期,短短百年左右,但在整个华夏审美文化发展中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也是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时期。魏晋之际的审美文化,一言以蔽之,即个人自我的觉醒。这是自我人格的本体化、主体化,是个体向自我、人性、真情的回归。反映在审美价值取向上,就是对伦常、名教、礼法、俗规、节操、功业等外在价值目标有意识地疏淡和超越。这使得这个时代充满了 “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 的文化气息。是什么造就了这样深刻的文化变革?在社会经济基础上,典型的以自给自足地主庄园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形态形成。在人才选拔上,门阀士族取代了秦汉世家贵族的地位。门阀制度的形成,对大一统的中央皇室专制集权无疑是一极大的冲击和瓦解。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上,代表门阀士族价值体系的玄学思潮崛起。正是在上述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中,魏晋之际孕育了 “自我超越” 这一新的审美文化主题,生气勃扬,光彩流溢。本书所指魏晋时期,相对宽泛,将东晋至南北朝也纳入其中。东晋至南北朝这一阶段的审美文化与之前略有变化,更多侧重表现 “心灵感荡” 的状态,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社会历史语境已与魏晋之际有所不同。在社会阶层冲突上,此时比魏晋之际安定平和了许多,政治上大致呈现均衡缓和的态势。在经济上,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在社会主流意识上,佛学思潮兴起。然而,政治经济也好,意识形态也好,其对审美文化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还需要一系列中介。其中最有力的中介,便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尤其是在文化上处于主导与核心地位的人。在此处即指门阀士族特权阶层。他们无意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所作为,轻视世事,鄙薄事功,脱离实际,务虚尚玄,因而极易在纯精神的领域里寻得自己心灵的栖息地。一种拓展主体精神、深入内心世界、追求心灵无限自由的文化欲求,便日益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本书便如同题名一般,昭昭日月,离离星辰,壮美与优美交织激荡于优美的文辞里,魏晋灿灿兮如华锦的幽微神思在本书中得以铺展开来,供读者仔细欣赏玩味。至东汉流传下的文学底蕴,因时代动荡不安而产生的人与环境的交互感,落笔为建安文学诗慷慨悲凉和风骨力量。英雄才子都渴望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安身立命,故而颂侠士渴贤主盼才士,但乱世给予人最大的感受是朝不保夕,命如转蓬随风飘荡,是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最是英雄多感慨 邺下风流建安才”,这一时代的建安七子所组成的文学集团,彼此之间的惺惺相惜,也构筑了后世文人所怀念的邺下风流。内心孤寂到人格超俗,继而走向宅心高远的玄风离趣,盛开出中古文学史的另一 “截然不同” 的魏晋风度,清淡之风和任诞行状看似矛盾却又在这一时代亲密携手,文人们以一种近乎怪异和反叛的 “游戏表演” 诉说自我心灵,以求自我超越,这也被后代学者称之为 “文学的自觉时代”。或许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自觉,毕竟文学于这一时期的文人来说仍然是一种 “自我表演的工具”,而非真正纯粹地耕种文学的花园,但不可否认它某些层面是超越了前时代的,并且直抵人内在心灵的欲望和想象。“可得解脱处,唯神佛前,与山水间”,或许可以很好的形容东晋南朝的文艺风貌,妙存环中的佛教意趣与会心林水的自然之美滋养着这一时期文人的心灵。社会暂时的安宁也带给他们修身养性的机会,诗歌书法绘画等也得以自成其美,得到极大的发展。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