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客观记述了玛格丽特·米德的成长及她人类学研究的一生,她一次次跳出陈规,刷新了人类的自我认知。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人公玛格丽特·米德是美国人类学家,美国现代人类学成形过程中最重要的学者之一。1928年完成并出版《萨摩亚人的成年》。曾担任美国自然史博物馆馆长、美国人类学会主席。米德先后提出文化决定论、三喻文化理论和代沟理论,并被誉为人类学之母。本书客观记述了米德成长及研究人类学的一生,能让读者了解一个新学术领域在开创之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及发展历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 言
  • 大事年表
  • 第一章 少女时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亲友(1901—1920年)
  • 米德的父亲
  • 米德的母亲
  • 玛格丽特出生和20世纪的到来
  • 玛格丽特的祖母和外祖母
  • 玛格丽特的兄弟姐妹
  • 多次搬家,进步教育
  • 童年期的痛苦经历
  • 将写作作为人生追求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与卢瑟·克雷斯曼订婚
  • 家庭达成一致上大学
  • 第二章 从印第安纳州到大洋洲(1920—1925年)
  • 在迪堡大学的其他问题
  • 卢瑟在玛格丽特生命中的作用
  • 纽约市和终身的友谊
  • 健康问题和职业生涯的考虑
  • 弗朗茨·博厄斯和文化相对主义
  • 鲁思·本尼迪克特
  • 婚姻
  • 已婚妇女的困境
  • 在萨摩亚的第一次田野考察
  • 为什么是萨摩亚?
  • 第三章 塔乌岛、芋头和发言酋长(1925—1926年)
  • 与克雷斯曼渐行渐远
  • 顺道旅行
  • 帕果帕果
  • 和地方首领在一起的十天
  • 塔乌岛
  • 一次挫折
  • 无既定方案或步骤
  • 对萨摩亚女性的观察
  • 米德的结论
  • 从大洋洲返回
  • 第四章 人是塑造的,而非天生的(1926—1929年)
  • 情意绵绵的欧洲初访
  • 回到纽约市
  • 撰写《萨摩亚人的成年》
  • 从手稿到出版
  • 将萨摩亚的经验应用到美国
  • 命运的转变
  • 与克雷斯曼婚姻的重要性
  • 不同的圈子
  • 回家后的大萧条和名誉
  • 在家工作
  • 对奥马哈人的田野考察
  • 第五章 职业中期的生活变化(1929—1939年)
  • 健康问题
  • 阿拉佩什人
  • 蒙杜古马人
  • 格雷戈里·贝特森
  • 除旧迎新
  • 德昌布利人
  • 文化模式
  • 气质的类型
  • 文化中男性与女性的角色
  • 家,差强人意
  • 离婚
  • 福琼的转变
  • 文化与人格学派
  • 与格雷戈里·贝特森结婚
  • 巴厘岛的生活
  • 人类学中的视觉传播
  • 重返新几内亚
  • 第六章 分裂世界的战争(1939—1953年)
  • 玛丽·凯瑟琳·贝特森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全球饥荒和粮食短缺
  • 一种语言,两种文化
  • 远距离文化研究
  • 跨文化研究
  • 贝特森的战时工作
  • 原子弹和人类学的影响
  • 研究当代文化
  • 与贝特森离婚
  • 鲁思·本尼迪克特之死
  • 自我的重生
  • 回到马努斯岛
  • 第七章 博学大师米德:一位具有全球视角的学者(1953—1978年)
  • 演讲
  • 写作
  • 教学
  • 成名之路
  • 文件风波
  • 塔上的视野
  • 代沟
  • 妇女权利
  • 选择的自由
  • 婚姻
  • 大麻
  • 总结
  • 人类学家们如何看待米德
  • 牧羊人的曲柄杖
  • 离世
  • 第八章 人的模式,充满争议的事业
  • 外圈
  • 中圈
  • 联合国
  • 在圣公会工作
  • 会议
  • “玩得开心!”
  • 内圈
  • 与梅特罗的合作
  • 家庭关系
  • 其他密友
  • 亲近但不亲密
  • 批评和争议
  • 超脱政治
  • 道德中立
  • 理论有效性
  • 实证可靠性
  • 其他批评
  • 第九章 今天玛格丽特·米德会说什么?
  • 作为扩大化社群的世界
  • 世界领导权
  • 人类共同的责任感
  • 代沟重现
  • 多样性
  • 文化相对主义
  • 分娩
  • 儿童和家庭
  • 教育
  • 科学的作用
  • 写在最后的话
  • Introduction
  • Significant Events
  • Chapter 1 KITH AND KIN AS A GIRL IN PENNSYLVANIA (1901—1920)
  • MEAD'S FATHER
  • MEAD'S MOTHER
  • MARGARET'S BIRTH AND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MARGARET'S GRANDMOTHERS
  • MARGARET'S SIBLINGS
  • MULTIPLE HOUSES, PROGRESSIVE SCHOOLING
  • PAINFUL INTRUSIONS IN HER CHILDHOOD
  • WRITING AS A LIFE PURSUIT
  • WORLD WAR I
  • ENGAGEMENT TO LUTHER CRESSMAN
  • FAMILY AGREEMENT ON COLLEGE
  • Chapter 2 FROM INDIANA TO OCEANIA (1920–1925)
  • OTHER PROBLEMS AT DEPAUW
  • LUTHER'S ROLE IN MARGARET'S LIFE
  • NEW YORK CITY AND LIFELONG FRIENDSHIPS
  • PHYSICAL PROBLEMS AND CAREER CONSIDERATIONS
  • FRANZ BOAS AND CULTURAL RELATIVISM
  • RUTH BENEDICT
  • MARRIAGE
  • THE PLIGHT OF THE MARRIED WOMAN
  • FIRST FIELDWORK IN SAMOA
  • WHY SAMOA?
  • Chapter 3 TA'U, TARO, AND TALKING CHIEFS (1925—1926)
  • ESTRANGEMENT FROM CRESSMAN
  • SIDE TRIPS
  • PAGO PAGO
  • TEN DAYS WITH A LOCAL CHIEF
  • THE ISLAND OF TA'U
  • A SETBACK
  • NO ESTABLISHED PROTOCOLS OR PROCEDURES
  • OBSERVATIONS OF SAMOAN FEMALES
  • MEAD'S CONCLUSIONS
  • RETURN FROM OCEANIA
  • Chapter 4 PEOPLE ARE MADE, NOT BORN (1926–1929)
  • AN EMOTIONAL FIRST VISIT TO EUROPE
  • RETURN TO NEW YORK CITY
  • WRITING COMING OF AGE IN SAMOA
  • From Pen to Print
  • Applying the Lessons of Samoa to America
  • A TURN OF FORTUNE
  • THE IMPORTANCE OF MARRIAGE TO CRESSMAN
  • A DIFFERENT CIRCLE
  • COMING HOME TO DEPRESSION AND FAME
  • WORKING AT HOME
  • FIELDWORK WITH THE OMAHA
  • Chapter 5 MID-CAREER LIFE CHANGES (1929–1939)
  • HEALTH PROBLEMS
  • THE ARAPESH
  • THE MUNDUGUMOR
  • GREGORY BATESON
  • OUT WITH THE OLD, RING IN THE NEW
  • THE TCHAMBULI
  • PATTERNS OF CULTURE
  • PATTERNS OF TEMPERAMENT
  • MALE AND FEMALE ROLES IN A CULTURE
  • HOME, OF SORTS
  • DIVORCE
  • A REVERSE OF FORTUNE
  • THE SCHOOL OF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 MARRIAGE TO GREGORY BATESON
  • LIFE IN BALI
  • THE ANTHROPOLOGY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 RETURN TO NEW GUINEA
  • Chapter 6 THE WAR THAT DIVIDED THE WORLD (1939–1953)
  • MARY CATHERINE BATESON
  • WORLD WAR II
  • WORLD HUNGER AND FOOD SHORTAGE
  • ONE LANGUAGE, TWO CULTURES
  • STUDYING CULTURE AT A DISTANCE
  • INTERCULTURAL STUDIES
  • BATESON'S WAR WORK
  • IMPACT OF THE ATOMIC BOMB AND ANTHROPOLOGY
  •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ULTURES
  • DIVORCE FROM BATESON
  • DEATH OF RUTH BENEDICT
  • RENEWING HERSELF
  • RETURN TO MANUS ISLAND
  • Chapter 7 MEAD, THE POLYMATH: A SCHOLAR WITH A WORLDWIDE PERSPECTIVE (1953–1978)
  • SPEAKING
  • WRITING
  • TEACHING
  • THE STEPS TO FAME
  • THE PAPER CHASE
  • THE VIEW FROM THE TOWER
  • Generation Gap
  • Women's Rights
  • Freedom of Choice
  • Marriage
  • Marijuana
  • In Summary
  • HOW ANTHROPOLOGISTS VIEWED MEAD
  • SHEPHERD'S CROOK
  • DEATH
  • Chapter 8 PATTERNS OF PEOPLE, CAREER OF CONTROVERSY
  • THE OUTER CIRCLE
  • THE MIDDLE CIRCLE
  • United Nations
  • Work in the Episcopal Church
  • Conferences
  • \"Have fun!\"
  • THE INNER CIRCLE
  • Collaboration with Métraux
  • Family Connections
  • Other Close Friends
  • Close but Not Personal
  • CRITICISMS AND CONTROVERSIES
  • Political Detachment
  • Moral Neutrality
  • Theoretical Validity
  • Empirical Soundness
  • Other Criticisms
  • Chapter 9 WHAT WOULD MARGARET MEAD SAY TODAY?
  • THE WORLD AS AN EXTENDED COMMUNITY
  • WORLD LEADERSHIP
  • A SHARE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HUMANKIND
  • GENERATION GAP, REPRISE
  • DIVERSITY
  • CULTURAL RELATIVISM
  • BIRTHING
  • CHILDREN AND FAMILIES
  • EDUCATION
  • THE ROLE OF SCIENCE
  • A FINAL WORD
  • Bibliography
  • WORKS BY MARGARET MEAD
  • BOOKS AND CHAPTERS
  • ARTICLES, SPEECHES, AND LETTERS
  • ELECTRONIC MEDIA
  • AUDIOVISUAL MEDIA
  • About the Author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年创办,是一家以外语出版为特色,涵盖全学科出版、汉语出版、科学出版、少儿出版等领域的综合性教育出版机构,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