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梅兰芳的表演为何能够成为中国舞台艺术之范本?这本书不仅讲述梅兰芳四十年的舞台生涯,也具有历史变革和京剧艺术研究的文化价值。

内容简介

《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共分三集,以谈话的形式,将梅家旧事、学艺经过及登台演出、创作等情况娓娓道来,读来有与之围炉夜话、对坐闲谈之感。时间上来说,前两集集中在梅兰芳早年学艺、崭露头角,及1913~1917年间艺术创造实践的历程,对创作时装戏《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等的尝试有较详细的记载;第三集则记述了他从1917~1923年间演出《奇双会》,编演《天女散花》《童女斩蛇》《霸王别姬》等戏的情况,以及同余叔岩合作时期、杨小楼合作时期、承华社时期的艺术活动。本书还述及梅兰芳对唱腔和表演的创造、伴奏乐器的增加和舞台装置的改革,以及观摩前辈或同辈名演员表演的心得等。

书前有著名作家章诒和撰写小序,并邀请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著名旅日学者靳飞先生撰写导读,揭示《舞台生活四十年》成书前后秘闻旧事,讲述冯耿光、吴震修、齐如山等“梅党”领袖的复杂关系,并从历史变革和京剧艺术两个角度分析了《舞台生活四十年》的文化价值。

本书还收入了梅兰芳1956年访日演出的随笔《东游记》,并编写了梅兰芳“生平简易年表”和“传记资料知见录”,作为附录。另,配有高清精修照片60余副,作为插图。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梅兰芳时代与时代中的梅兰芳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漫笔
  • 前记
  • 编写说明
  • 第一集
  • 第一章 远东饭店的谈话
  • 第二章 梅家旧事
  • 一 会见了秦家姑母
  • 二 祖母的回忆
  • 三 关于四喜班
  • 四 “焚券”与“赎当”
  • 第三章 幼年学艺的过程
  • 一 开蒙老师吴菱仙
  • 二 开始了舞台生活
  • 三 杨三绝艺
  • 四 跷工
  • 五 武工
  • 六 从路三宝学“醉酒”
  • 七 看戏
  • 第四章 回忆四十年前的剧场
  • 一 广和楼旧景
  • 二 幼年的伙伴
  • 三 骡车
  • 四 跑马与赛车
  • 五 “行戏”
  • 第五章 一个历史最悠久的科班
  • 一 富连成的前身——喜连成
  • 二 富连成
  • 三 叶春善的办学精神
  • 第六章 养鸽
  • 第七章 重演《金山寺》《断桥》
  • 第八章 最早的青衣新腔
  • 一 《玉堂春》
  • 二 孙春山,胡喜禄,陈宝云
  • 第九章 多方面的学习
  • 一 请教过的几位师友
  • 二 二本《虹霓关》
  • 三 《汾河湾》
  • 四 《樊江关》
  • 五 《儿女英雄传》
  • 第十章 一个重要的关键
  • 一 第一次到了上海
  • 二 杨家堂会
  • 三 第一天的打泡戏
  • 四 《穆柯寨》
  • 五 《枪挑穆天王》
  • 六 关于上海戏馆的种种
  • 七 《宇宙锋》
  • 八 《游园惊梦》
  • 九 离沪之前
  • 第十一章 回北京搭班的经过
  • 一 鞭子巷三条
  • 二 搭班“翊文社”
  • 三 赶场
  • 四 与谭鑫培合演《四郎探母》
  • 五 “翊文社”的老伙伴
  • 第二集
  • 第一章 时装新戏的初试
  • 一 《孽海波澜》
  • 二 戒坛寺
  • 第二章 第二次到上海
  • 一 《女起解》
  • 二 《五花洞》
  • 三 《贵妃醉酒》
  • 四 结束了上海的演出
  • 五 改搭双庆社
  • 第三章 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
  • 一 我怎样排新戏
  • 二 《牢狱鸳鸯》
  • 三 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
  • 四 古装戏的尝试——《嫦娥奔月》
  • 五 初演红楼戏——《黛玉葬花》
  • 六 另一位排红楼戏的
  • 七 回忆南通
  • 八 台上的“错儿”
  • 九 牵牛花
  • 十 《千金一笑》
  • 十一 昆曲和弋腔的梗概
  • 十二 《思凡》
  • 十三 《春香闹学》
  • 十四 《佳期》《拷红》
  • 十五 《风筝误》
  • 第四章 第三次到上海
  • 一 从上海到杭州
  • 二 演员病不得
  • 第五章 桐馨社
  • 一 杨小楼的师承
  • 二 《木兰从军》
  • 三 《春秋配》
  • 第六章 新武汉
  • 一 第五次到汉口
  • 二 楚剧
  • 三 汉剧
  • 四 后台的两件事情
  • 五 《抗金兵》
  • 六 离汉之前
  • 七 老艺人的爱国热情
  • 第七章 春合社
  • 第三集
  • 第一章 《奇双会》
  • 一 第三次入“双庆社”
  • 二 《哭监》
  • 三 《写状》
  • 四 《三拉》
  • 第二章 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
  • 一 学画
  • 二 绘画和舞台艺术
  • 三 《天女散花》
  • 四 吉祥园初演《天女散花》
  • 五 武戏文唱,文戏武唱
  • 六 在上海重演《天女散花》
  • 第三章 《童女斩蛇》
  • 一 为破除迷信编演新戏
  • 二 新戏比旧戏更受欢迎
  • 三 《童女斩蛇》的场次
  • 四 最后一出时装新戏
  • 五 与陈彦衡谈创造新腔
  • 第四章 我和余叔岩合作时期
  • 一 余叔岩的家世
  • 二 我和谭、余的交往
  • 三 善于学习,人皆可师
  • 四 继承谭派的雄心大志
  • 五 与余叔岩初排《梅龙镇》
  • 六 再排演《打渔杀家》
  • 第五章 与杨小楼合作时期
  • 一 合组“崇林杜”
  • 二 合演《回荆州》
  • 三 《金山寺》的双剑
  • 四 荒诞的《六五花洞》
  • 五 合作中演出最多的《长坂坡》
  • 六 《长坂坡》中的高妙手法
  • 七 我最爱演的一场戏——《掩井》
  • 第六章 《霸王别姬》的编演
  • 一 第一次演出时的情况
  • 二 霸王的垓下之歌
  • 三 虞姬的舞剑
  • 四 我心目中的杨小楼
  • 第七章 “承华社”时期
  • 一 “承华社”当时使用的一个新型剧场
  • 二 从“承华社”初期的堂会戏谈到各种戏台
  • 三 “承华社”在真光剧场排演《西施》
  • 四 “承华社”在开明剧场
  • 后记
  • 附录一 东游记
  • 附录二 梅兰芳生平年表简编
  • 附录三 梅兰芳传记资料知见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梅兰芳的口述自传,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艺术历程。本书在中国戏剧界、文艺评论界具有难以替代的经典地位,是了解梅兰芳和 “梅派艺术” 的必读经典,也是一本精彩的文化名人自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无完人,可是梅兰芳是中国人的一代完人

      “有些人一定不能完全了解,我为什么偌大年纪,还要拼了老命这样唱法。为了生活吗?为了过戏瘾吗?这些推测当然都猜着了一部分。主要的原因,却是因为我还有观众。他们对我的期望,没有减退,还是不断地鼓励着我向新的更完美的途径上走。同时还要我把几十年来从老前辈那里学来的一点艺术上的精华,在这么广大的观众面前,完完全全地拿出来,供后一代年轻艺人们参考。这一种期望,我哪能不接受呢?我看到前辈艺人的创造成果和许多宝贵演技的改进,到今天已经渐渐快要湮没完了。后一代的人才,又没有培养成熟。在这青黄不接的时代,我站在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岗位上,趁我的精力还能勉强支持的时候,我是应该尽我的力量来努力工作,一直到我不能工作的时候为止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再看纪录片

        了解了梅爷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新星出版社

        成立于1989年,新星以精品立社。旗下拥有“午夜文库”“幻象文库”两条重点产品线,是国内推理和科幻文学出版的领先平台。同时,策划推出了《重新发现社会》《传家》《失控》等一批非虚构类精品图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星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强大的作者、译者队伍。目前已经签约海内外作家、学者数百人,国际上近90%的推理小说大师均落户新星。新星拥有专业的翻译、编辑和设计团队,不懈努力,为读者持续推出图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