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吴军作序推荐。追溯人类与信息遭遇的历史,找到信息爆炸时代的生存之道。

内容简介

人类与信息遭遇的历史由来已久。詹姆斯·格雷克笔下的这段历史出人意料地从非洲的鼓语讲起。非洲土著部落曾用只有高低两个音的鼓声来传递复杂的讯息,但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后续章节进而讲述了这段历史上几个影响深远的关键事件,包括文字的发明、罗伯特·考德里的英语词典、查尔斯·巴贝奇的差分机与爱达·拜伦的程序、沙普兄弟的信号塔与摩尔斯电码。
  
但人类开始自觉地理解和利用信息始于克劳德·香农于1948年创立的信息论。香农的信息论不仅大大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其他许多学科的信息转向,改变了人们对于诸如麦克斯韦妖、生命的编码、模因、随机性、量子信息论等的理解。部分科学家甚至认为,构成世界的基础不是物质,不是能量,而是信息。正如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所说,“万物源自比特”。
  
现如今,信息如洪流般淹没了我们,使我们深陷信息焦虑、信息过载、信息疲劳的困扰。但回顾历史,这并不是件新鲜事,人们也总是能想出应对手段。维基百科、Google便是我们的应对之一。无论对于信息的未来持何态度,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我们人类是信息的造物。
  
作为《混沌》、《费曼传》、《越来越快》、《牛顿传》等畅销书的作者,格雷克不仅在书中细致还原了历史细节,通俗解释了各种理论,还生动刻画了几位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人物:可编程计算机先驱、超越时代的查尔斯·巴贝奇,诗人拜伦之女爱达·拜伦,计算机科学之父、天妒英才的阿兰·图灵,以及全书的主人公、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其它
  • 推荐序一
  • 推荐序二
  • 推荐序三
  • 更多推荐
  • 引子
  • 第1章 会说话的鼓(似是而非的编码)
  • 第2章 持久的文字(心智中并无词典)
  • 第3章 两本词典(我们文字的不确定性以及我们拼写的随意性)
  • 第4章 将思想的力量注入齿轮机械(喔,欣喜若狂的算术家啊!)
  • 第5章 地球的神经系统(就那么几根破电线,我们能指望它什么呢?)
  • 第6章 新电线,新逻辑(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比它更严密地为未知所包裹)
  • 第7章 信息论(我想要的不过只是一颗寻常的大脑)
  • 第8章 信息转向(形成心智的基本要素)
  • 第9章 熵及其妖(你无法通过搅拌将果酱和布丁区分开来)
  • 第10章 生命的编码(关于生物体的完整描述都已写在了卵里)
  • 第11章 跃入模因池(它其实就是寄生在了我的大脑里)
  • 第12章 认识随机性(僭越之罪)
  • 第13章 信息是物理的(万物源自比特)
  • 第14章 洪流过后(一本宏大的巴别相册)
  • 第15章 每天都有新消息(或者诸如此类)
  • 尾声 (意义的回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片版权
  • 译后记 (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去向何方)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3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信息从何而来,又从何而去?

    “对于任何知道如何从一个视角理解宇宙的人来说,纵然浩瀚,宇宙不过是一个事实,一个伟大的真相。”
    —— 达朗贝尔


    而这一视角,正是格雷克在此书中呈现的。
    【时代】
    以信息为脉络梳理人类的历史,你将看到 Babbage 和差分机,Morse 和电报,Boole 和逻辑,Bush 和差分分析仪,KurtGödel 和可计算性,Shannon 和信息论,Turing 以及可计算性和密码学,Wiener 和控制论, WatsonCrick 以及遗传密码,Dawkins 和模因,ChaitinKolmogoroff 和随机性,Bennett 和量子信息理论…
    信息的世界是一个疯狂的,日益抽象化的升维世界。这种动量,由远古崩腾而来,由巴贝奇跨越时代的狂想激荡而起。最终,大川大流于图灵,香农,冯诺伊曼处汇聚,飞流直下,以其滔天之力开辟崭新时代的篇章。
    如同格雷克所说,信息,早已成为世界的血液和燃料。它是人类意识,社会,生命,宇宙的基本原则。
    或许,宇宙不过是巨型计算机,而万物皆为虚妄的模拟。或许,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思想,动作,不过是不确定态的一种;以负熵为食,与熵增大势蚍蜉憾天,而后于注定的热寂中归去。
    【契机】
    要建立关于 “信息 “的理论体系,必须脱离信息本身的意义。需要重新建立基础概念。而要跨越时代,必先脱离时代本身的思维方式,重新定义新的角度。
    在不同人的失败,尝试和突破里,我们可以逆推一个可能的逻辑:要触摸到如 “信息论” 这样的划时代边界,需要的或许是一个可以联动不同领域工具,并通过关键领域的掌握深度,再结合看见这个可能并执行的勇气和视野。
    同时,我们也应警惕。曾经信息论的崛起忽视了信息本身的意义,以其强调的数理,技术为基。或许也是如此,当下的时代,人性于数据的磅礴中架空,基业长青不过白驹过隙。惟有永恒的颠覆,是真实的命题。
    如何生存?如何看到智能时代的新机遇?
    信息,正是我们 "看见" 的契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以为是一部科普书,不愿意投入时间阅读它。在阅读其它书时,总能遇见对这本书的推荐,于是也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读一读。没想到,这本书的难度和思想的深度超出了我的预期。虽然自己是信息学科出身,围绕着信息工作了二十余年,但是我对信息的认识还未达到本书的皮毛。本书作者对世界的认知,对信息的认知,其高度和深度确实是普通人难以企及,即便他用科普的方式写出来,对我来讲也挺烧脑。本书从击鼓传递开始,讲人类传递信息所创造的各种方法手段,探讨这些方法背后的本质,香农的工作带来了整个信息史的革命,让信息,让人类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并引发人类对宇宙全新的认知。信息(information)不是讯息(message)也不是信号(single),更不是文字、语言或图片。某个事件(宏观态)存在多个状态(微观态)时,这个事件(宏观态)对于某人(观察者)属于某个状态(微观态)的不确定性称为熵。信息与熵数值相等,意义相反。信息量化后,促进了通信、计算机、生物学、考古学、心理学、经济学、传播学、量子力学等一系列学科的发展。也引发了科学家对许多问题的再思考,甚至包括一些看似众所周知的事情,例如,什么是随机?什么是生命?等等。作者旁征博引,思路广而深,展现了他对信息深刻的认知,但同时该书也对读者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想要对信息理解得更深刻,读一遍也许是不够得!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信息只是人類生活的代理參數

        現代社會中,信息爆炸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不斷湧現的信息使得我們很難跟上,讓人感到焦慮不安。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信息的前世今生都是碎片化的,不完整的,因此不應該對片面的信息感到過度擔心。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信息的目的,它的目的是補完紀錄人類文化,讓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人類的文化缺失。信息補完的能力在於用更少的能量承載更多的信息,而這些信息跟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那麼,如何實現信息的補完呢?現代科技的進步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能性。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的使用,讓我們能夠更快速、更準確地收集、分析和利用大量的信息。透過這些技術的應用,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文化和社會,從而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應對信息爆炸所帶來的挑戰。總之,信息爆炸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我們需要正確看待它,而不是過度擔心。了解信息的目的和補完能力,以及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是我們應對信息爆炸所帶來挑戰的關鍵。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9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图灵出品

        图灵社区成立于2005年6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投资控股,以策划出版高质量的科技书籍为核心业务,主要出版领域包括计算机、电子电气、数学统计、科普等,通过引进国际高水平的教材、专著,以及发掘国内优秀原创作品等途径,为目标读者提供一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