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看透中国崛起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追问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

内容简介

为什么人类过去200年的进步比过去几千年大得多?

中国40年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关键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强盗的逻辑,什么是市场的逻辑?

什么是好政策,什么是坏政策?

为什么说企业家精神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中国经济的未来在哪里?

……

张维迎教授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深入透析中国40年经济腾飞的根本驱动力,一针见血地点明“市场”这个关键因素,剖析市场经济的内在、基本运行逻辑,抽取与“市场”相连的人才、体制、政策、监管、企业家精神等诸多关键因素,呈现各个环节的内在关联与盘根错节,指出中国40年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来路和前途。

张维迎教授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也是极富创见和*覆性的经济学界风云人物。他在《市场的逻辑》这本经典代表作中,有诸多振聋发聩的犀利论断和让人醍醐灌顶的深刻洞见。不只是让经济、管理从业者启发颇多,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认识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看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未来,也有非常好的帮助和指引。

第3版在原增订版的基础上再次全新修订,增加了2万字长文(第18章),专题论述“从套利到创新:企业家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录

  • 版权信息
  • 献词
  • 新版序
  • 增订版序
  • 前言
  • 导论:市场的逻辑和中国的改革
  • 第一编 解读市场经济
  • 第1章 理解和捍卫市场经济
  • 第2章 正确解读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
  • 第3章 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吗 ——中国经验的启示
  • 第4章 反垄断法的隐忧
  • 第5章 让商业活动更自由
  • 第6章 好政策与坏政策
  • 第7章 市场与道德伦理
  • 第二编 思考中国改革
  • 第8章 理性思考中国改革
  • 第9章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视角
  • 第10章 产权变革、企业家兴起与中国经济发展
  • 第11章 中国经济改革30年
  • 第12章 中国的价格改革
  • 附录 以价格体制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 第13章 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分配
  • 第三编 理解金融危机
  • 第14章 危机中的选择
  • 第15章 经济不是单一的产品
  • 第16章 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的发展
  • 第四编 把脉未来发展
  • 第17章 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革
  • 第18章 从套利到创新 ——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20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正如作者的论述,计划经济确实有低效的弊端,被时代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价格信号调节生产的市场经济,保护产权和充分竞争的营商环境。强调自由贸易减少冲突,促进繁荣,都是基本常识。但是对于市场改革,政府放开权力的尺度,张维迎的论述还是太激进,太片面了,只注重经济效率,忽略了政府稳定全局的作用。放开石油、电信行业准入没有那么简单,竞争就一定产生高效率的推导过程,是把经济学当成物理学,简单套用模型,但现实往往不满足假定前提。作者排斥国有企业的思想,描绘一幅极度理想的市场经济图景,也实在费解。

      3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市场经济是一种好的经济形式

      张维迎先生是一位坚定的市场经济体制推崇者,他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是迄今为止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人类社会 250 年来的辉煌成就是最好的佐证。他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颠覆性创新,它是市场有效、有序运行的核心驱动力,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没有了企业家,也就没有了市场经济;任何阻碍企业家精神发挥的制度和政策,都是对市场经济的背离。张维迎先生对凯恩斯主义深恶痛绝,其本质是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他认为,无论是宏观经济政策、政府管制、反垄断法,还是产业政策、国有企业,它们都是阻碍我们国家创新的政策和体制,都应该摒弃。他推崇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市场按照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周期性运转,市场会自行调节修复,政府干预违背市场规律会受到市场惩罚。本书给人印象深刻的基本结论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有待于创新型企业家的出现;创新型企业家能否出现,依赖于自由、法治和私有产权的有效保护。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等多方面深化改革,清除创新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舍此,中国的后发优势将被杨小凯先生所讲的后发劣势所取代,中国将不可避免地跌入 “中等收入陷阱”。他上述结论的基本逻辑在于:过去 40 年的高增长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的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给企业家提供了巨大的套利空间,一旦有了一定程度的从事商业活动的自由,企业家的套利活动就使得资源配置效率逐步提高,从而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经过这么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随着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缩小,后发优势的潜力正在耗尽,套利空间越来越小,仅靠套利活动驱动的配置效率的改进,已无法维持经济的高增长。未来的增长主要依靠企业家的创新。但创新比套利难得多,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历史看,创新驱动的年增长率能达到 3% 就非常了不起。创新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要求也更高。总体上讲,我们目前的体制虽然能刺激企业家套利,但严重不利于企业家创新。未来即使要维持 4%~5% 的增长,也需要我们在体制改革和政策方面有大的突破。如果私有产权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如果建设法治国家的愿景不能落到实处,企业家就不可能有足够大的动力从事创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就不可能成功。在中美激烈碰撞,博弈,竞争的环境中,在中国经济转频换段的今天,张维迎先生分析还是蛮值得回味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司法独立和社会制度改革的见解这里不方便引用。市场经济中,不光有一只 “看不见的手”,还有一只 “隐形的眼睛”。也就是说,陌生人之间能够合作,是因为有一只隐形的眼睛在监视我们,每个人必须好好表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企业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分配责任,即一部分人承担过失责任,另一部分人承担严格责任。承担过失责任的人拿合同收入,即,如果他没有迟到早退,没有旷工,没有违反工作规定,干了一个月,到月底一定要领到工资,这就是员工。另一部分人,即老板,要承担严格责任,或者叫剩余责任。用一个通俗的说法,老板没有权利在消费者面前由于自己没有犯错误而要求收入,而工人可以在老板面前因为自己没有犯错误而要求收入,这就是老板和雇员的区别。第一,应对不确定性。这是 1921 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Frank H.Knight)提出来的,他在其名著《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中证明,没有不确定性,就没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利润是对不确定性的补偿。第二,推动社会的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的责任,不是技术专家的责任,技术专家只是在发明,创新是把发明变成一个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东西。强调企业责任的多重性,包括企业对股东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供应商的责任,以及对社区的责任等。这是国际上很有影响的概念,英文叫 stakeholder,中文叫 “利益相关者”。传统上,人们强调企业是股东所有的,企业的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 stakeholder 这个概念认为,企业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当政府官僚的利益与企业声誉无关时,他们为什么要在乎它呢?又鉴于官僚没有适当动机去依据才干任命经理人,国有企业经理人觉得他们的职位非常没保障,他们没有未来可在乎。因此,他们完全具有进行一次性博弈赚快钱的动机。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声誉机制的失效。打个比方,声誉就像一棵树,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可能有动机去种草,但绝无动机去栽树。国有制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市场中的竞争行为不能独立于企业的所有权结构。我特别证明:(1)在国有经济中,随着竞争加剧,国有企业更可能将价格定得低于边际成本,在这个意义上争可能是过度的(或破坏性的)。(2)国有制下的竞争可能导致极端的过度准入。即,较之任何私有经济,产业中的企业都过多。(3)在国有制占主导的经济里,市场无序是不可避免的。建立信任更加困难,因为声誉机制不能起作用。(4)国有企业在竞争下不能长期生存,竞争最终导致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或崩溃。在委内瑞拉,雇员害怕被提拔,原因是该国最近通过的一个法律禁止企业解雇工资低于最低工资 1.5 倍的员工。聪明的雇主找到的一个应对办法是,如果想解雇一个人,首先提拔他,将工资提高到最低工资的 1.5 倍以上,然后合法地将他解雇。基于财产的权利与基于职位的权利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前者比后者界定得更明确。基于职位的权利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这些权利受任期限制,无法在市场上出售。职位的数量在一定意义上较财产更为有限。针对基于财产的权利的竞争是创造价值的,而职位之争时常导致价值的再分配。在公有经济中,权利是基于职位的;而在私有经济中,权利是基于财产的,至少一开始是如此。基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GDP 由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部分组成,只要增加净出口就可以增加 GDP。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征关税,限制进口。奥地利学派的观点,越是危机就越要自由化。萨伊定理(Says Law)认为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创造供给。要让别人买你的东西,只有你买别人的东西。因此自由贸易是最好的政策。套利时间比较短,甚至三天五天就完成,在金融市场套利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创新则需要数年,三年五年都不够,甚至十年、八年、二十年。一开始就赚钱的事容易吸引人,一开始就亏损的事比较难以吸引人。套利是短期生意,创新是长期生意。因此,适合套利的制度不一定适合创新。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2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