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汉学家麦大维先生积25年之力撰成的唐代儒学研究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将唐代儒学的演变与学者群体及学术机构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对学校与祭孔、经学、国家礼制、史学、文章观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每一领域独立成章,按照高祖及太宗朝、650-755年、安史乱后三个时段,依序梳理学术环境、学术活动和学术观点发生的变化,总结各领域及其子领域的学术发展轨迹,分析中央政府学术地位的渐趋弱化,以及学术与文学独立性的日益增长,彰显中央非常不错的衰落和稳定环境的消逝这一共同趋势,证实唐代的学术分期符合唐代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历史。

通过系统而全面、详实而缜密的研究,有力地扭转了传统思想史忽视唐代及其儒学遗产的倾向,特别赋予汉、宋之间的唐代儒学以重要历史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剑桥中华文史丛刊》主编
  • 原著致谢
  • 中译本序
  • 第一章 前言
  • 一 中古晚期帝国的儒学
  • 二 制度背景
  • 三 学术著作分类
  • 第二章 学校与祭孔
  • 一 高祖及太宗朝
  • (一)祭孔的复兴
  • (二)官学的重建
  • 二 650年至755年
  • (一)国庠与乡校
  • (二)国家祭孔的扩张
  • (三)私授的发展
  • 三 安史乱后
  • (一)官学的衰退
  • (二)祭孔子与祭太公
  • (三)私学观念的发展
  • 第三章 经学
  • 一 高祖及太宗朝
  • (一)考证与训诂传统
  • (二)政策的包容
  • (三)唐初《春秋》学
  • (四)唐初对孟子的态度
  • 二 653年至755年
  • (一)对官方定本的批评
  • (二)对科举经学标准的控诉
  • (三)刘知幾的《春秋》观
  • (四)经学的幻灭
  • 三 安史乱后
  • (一)科举经学改革的努力
  • (二)经学定本的难题
  • (三)安史乱后的《春秋》学
  • (四)“性命”学者
  • 第四章 国家礼制
  • 一 高祖及太宗朝
  • (一)《贞观礼》
  • 二 650年至755年
  • (一)明堂与封禅
  • (二)《开元礼》
  • (三)礼制传统与科举
  • 三 安史乱后
  • (一)祖宗祭祀
  • (二)国家礼制规划的衰落
  • (三)安史乱后的王朝礼典
  • (四)科举中的国家礼制
  • (五)国家礼制传统的批判审视
  • 第五章 史学
  • 一 高祖及太宗朝
  • (一)两汉史研究
  • (二)唐前五代史
  • (三)贞观后期修史
  • (四)前两朝实录
  • (五)典志编修
  • 二 650年至755年
  • (一)经典史注
  • (二)国史
  • (三)刘知幾对官史的批评
  • (四)玄宗朝国史
  • (五)官制史
  • (六)私修史书
  • 三 安史乱后
  • (一)实录相继与唐初理想
  • (二)对传记的批评
  • (三)私人修史
  • (四)短篇史论
  • (五)科举中的史学
  • (六)志书论
  • (七)典章制度
  • 第六章 文章观
  • 一 高祖及太宗朝
  • (一)唐初文集
  • (二)秘书阁
  • (三)文之廷议
  • (四)文与唐初选官
  • 二 650年至755年
  • (一)官修文集
  • (二)四部书录
  • (三)《文选》研究
  • (四)宫廷文学宴集
  • (五)知制诰与待制院
  • (六)文与科举
  • (七)开天时期独立文学
  • 三 安史乱后
  • (一)秘书省地位的下降
  • (二)草诏与政治权力
  • (三)对科举中写作技巧的批评
  • (四)文学为学者之“己任”
  • 第七章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词汇表和索引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