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张世英先生所著的入门经典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认为,哲学应以建立在万物一体基础上的诗意境界和民胞物与的精神为目标,这种境界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本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本体论与认识论”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讲述超越主客关系的万物一体观和民胞物与的精神。第二部分“审美观”讲述万物一体不仅是真理而且是美之所在。第三部分“伦理观”讲述万物一体是善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同时也是道德的境界。第四部分“历史观”来论述万物一体表现在具体的人类社会历史上就是传统与现在融合为一的历史统一体。第五部分简单介绍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以说明本书所讲的哲学基本思想在中西哲学发展史上的具体体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什么是哲学
  • 小引
  • 1.思考普遍性问题是哲学的开始
  • 2.哲学思考源于惊异
  • 一、哲学史上对哲学的界定
  • 1.“哲学”一词的渊源
  • 2.哲学的传统界定
  • 3.“后哲学”
  • 4.西方哲学史上对哲学的三种界定
  • 5.哲学与宗教的区别
  • 6.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含义
  • 二、哲学是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
  • 1.哲学是追求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
  • 2.哲学超越知识和科学
  • 3.当今中国需要提倡的人生境界和哲学
  • 三、哲学的分类
  • 1.西方主要哲学家的分类法
  • 2.一般流行的分类法
  • 3.本书内容安排
  • 第一篇 本体论与认识论
  • 第一章 “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人—世界”和“主体—客体”
  • 一、“人—世界”和“主体—客体”两种
  • 二、两种在世结构在中西哲学史上的表现
  • 三、对于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具体回答
  • 第二章 精神发展的阶段
  • 一、划分精神发展阶段的原则
  • 二、个人精神发展的阶段
  • 第三章 两种超越: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两种目标:相同与相通
  • 一、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
  • 二、相同与相通
  • 第四章 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与想象
  • 一、想象不同于思维的特点
  • 二、从重思维转向重想象
  • 三、想象的重要意义
  • 第五章 两种无限观:“思维的无限”与“想象的无限”
  • 一、两种无限的含义
  • 二、对黑格尔“真无限”的批评
  • 三、“真无限”的整体与“坏无限”的整体
  • 四、“人生在世”的全过程
  • 第六章 两种真理观:符合说与去蔽说
  • 一、从符合说到去蔽说的转向
  • 二、真理的本质在于超越和自由
  • 第七章 论境界
  • 一、境界的含义及其在中西哲学史上的意义
  • 二、境界的形成
  • 三、不同境界之间的沟通问题
  • 四、用“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思想精神提高和沟通不同的精神境界
  • 第八章 超越自我
  • 一、禅宗关于超越自我的思想
  • 二、超越自我在于超越主—客二分式
  • 第九章 超越之路
  • 一、哲学的“奥秘性”与“公开性”
  • 二、哲学的彻底的“公开性”在于永不脱离时间性和有限性
  • 三、超越有限的历程
  • 四、超越有限是一种长期磨炼的过程
  • 第二篇 审美观
  • 第十章 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
  • 一、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
  • 二、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
  • 三、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
  • 第十一章 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
  • 一、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
  • 二、审美意识的惊异起于超越主—客二分
  • 三、缺乏审美意识或诗意的传统哲学的终结
  • 四、惊异是哲学和审美意识(诗意)的灵魂
  • 第十二章 典型说与显隐说
  • 一、典型说及其哲学基础
  • 二、显隐说及其哲学基础
  • 三、真理的场所——艺术品
  • 四、中国古典诗论的“隐秀”说
  • 五、超越在场与功利追求
  • 第十三章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再论典型说与显隐说
  • 一、理论
  • 二、历史
  • 第十四章 审美价值的区分
  • 一、黑格尔论艺术价值的区分
  • 二、超越有限性的程度决定审美价值的高低
  • 第十五章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 一、西方古典哲学到现当代哲学的转向
  • 二、语言学转向
  • 三、语言意义的转换
  • 四、“大言”与“小言”
  • 第十六章 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 一、语言的诗性
  • 二、诗的语言与非诗的语言的区别
  • 三、中国古典诗的语言的特征和要求
  • 第十七章 美与真善
  • 一、古希腊时期
  • 二、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
  • 三、近代
  • 四、现当代
  • 五、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
  • 第三篇 伦理观
  • 第十八章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 一、哲学史上的道德观
  • 二、审美意识超越道德意识
  • 三、西方一些思想家关于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的关系的论述
  • 四、审美意识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 第十九章 人与世界的两重性
  • 一、“被使用的世界”与“相遇的世界”
  • 二、人生并非只是使用对象的活动
  • 三、人生的最高意义:万物一体的领悟或“我—你”之间的相互回应
  • 四、有“民胞物与”精神的人,能唤醒万物与之作语言交流
  • 五、 “我—你”关系的优先地位
  • 六、让科技事业充满“民胞物与”和“仁爱”精神之火与光
  • 第二十章 人类中心主义和“民胞物与”说
  • 一、中国哲学史上“民胞物与”和人类中心思想的统一
  • 二、西方极端神秘主义者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 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 第二十一章 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自然——顺应与理解
  • 一、和谐论的本体论根据——万物一体
  •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三、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 第二十二章 建立道德律的方式:对话与独白
  • 一、从独白到对话
  • 二、儒家的“万马齐喑”的伦理学与哈贝马斯的“交谈伦理学”
  • 三、理与情
  • 第二十三章 知行问题的道德含义与认识论含义
  • 一、知行合一的道德意义
  • 二、从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从道德意义的知行合一到认识论意义的认识与实践
  • 三、 “知”哲学与“行”哲学
  • 四、道家既“知”“道”亦“行”“道”
  • 五、哲学与人生
  • 第四篇 历史观
  • 第二十四章 古与今
  • 一、伽达默尔的古今融合论
  • 二、王船山的“通古今而计之”的历史观
  • 三、古与今之间的“紧张关系”
  • 第二十五章 传统与现在
  • 一、传统的性质与形成过程
  • 二、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
  • 第二十六章 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 一、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含义
  • 二、时间距离的意义
  • 三、人生的意义在于按照历史,不断超出自身而不执着
  • 四、历史性问题就是人生意义问题
  • 第二十七章 中心与周边
  • 一、中心与周边关系的哲学基础
  • 二、 “万变不离其宗”剖析
  • 三、民族性与时代性
  • 四、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 第五篇 哲学发展的历程
  • 第二十八章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 一、西方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点
  • 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 第二十九章 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
  • 一、中国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征
  • 二、主要发展阶段
  • 余论 希望的哲学
  • 一、以希望哲学代替猫头鹰哲学
  • 二、希望就是虚拟
  • 三、希望就是战斗
  • 四、希望与命运
  • 五、希望与失望
  • 六、希望与无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4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