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海外中国研究经典再现,清代地方财政制度研究的代表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写的是“西方到来”之前的中国。18世纪的中国不是“不变”,而是存在着生机勃勃的“变革”,是对于潜在发展成为强大的、近代的中国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时期。

“耗羡归公”是财政制度这一改革主要领域的顶点,它不仅解决了前朝遗存的种种问题,而且是对当时各种财政危机的有效的合理化解决方案。各省实施改革,因地制宜,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成效显著,有益于国计吏治民生。

然而“耗羡归公”并不能一劳改永逸地解决清朝财政存在的所有问题,改革从一开始就受到抵制,加上集权国家的财政要求,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制约,后来的“耗羡归公”政策辉煌不再。

这是一部“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作品,是利用档案细致探讨中国历史的代表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前言
  • 前言
  • 致谢
  • 第一章 不稳定财政的根源
  • 一、 晚明财政改革的遗产
  • 二、 制度问题的官僚政治解决之道
  • 第二章 非正式经费体系
  • 一、 清初的收入分配
  • 二、 地方政府的财政需求
  • 三、 清初财政的非正式经费体系
  • 第三章 火耗归公
  • 一、 打击政府亏空
  • 二、 地方财政改革:火耗归公
  • 第四章 财政合理化改革与各地的实施
  • 一、 找出一个模式
  • 二、 因地制宜
  • 第五章 地方改革的多样性与基本原则
  • 一、 公费
  • 二、 公费的分配
  • 三、 养廉
  • 四、 改革后的陋规
  • 第六章 改革的障碍:基层腐败与江南清查案
  • 一、 消除欠赋的措施
  • 二、 江南清查的起源
  • 三、 清查开始
  • 四、 官员内部出现问题
  • 五、 基层官僚的破坏活动
  • 六、 剖析税收腐败
  • 七、 清算
  • 第七章 前瞻:火耗归公改革的失败
  • 一、 乾隆初年关于火耗归公的争论
  • 二、 乾隆时期的火耗归公
  • 三、 嘉庆时期的火耗归公
  • 结语
  • 原始资料的使用说明
  • 征引文献
  • 索引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州县官的银两》知道「耗羡归公」还不够,个性决定了雍正的成败

    曾小萍的作品《州县官的银两 ——18 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涉及的一个主要人物就是「雍正」帝,从书中重点分析的 "耗羡归公" 政策的施行,可以看出雍正是一个理性、严苛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君王。曾小萍提到 "探究现实的人如何解决现实问题,什么样的文化引导人们进行选择,其他地方的人们面临相同的问题又会如何进行不同的选择?"—— 清朝盛世时每一位帝王的个性差异和各自统治期间政治气候的不同,对他们处理财政事务的方法有着深刻的影响 —— 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来剖析一下:285 年过去了,雍正在财政改革中展现了怎样的个性,他究竟干了什么,以至于我们还在念叨他老人家。01「三代帝王个性 PK。关键词:创业、守成、败家」关于雍正帝,民间故事非常多,尤其是他的继位方式,催生了后世无数的小说与影视作品。提到雍正就不能不聊一聊他爹康熙和他儿子乾隆,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他们自己在这些民间故事中展现出来的个性。『康熙』—— 创业之君(宽仁)。刚 "开张" 的康熙帝,自己还不太能说了算,所以要稳固江山,顺带搞搞经济。『雍正』—— 守成之君(严猛)。韬光养晦、务实又能干的雍正成功即位,发现家里的正资产只有 800 万两,于是雍正开始琢磨理财。当家作主后的雍正换了一种人格 —— 我行我素。精力充沛的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抓主要矛盾,大刀阔斧严惩腐败,可谓该出手时就出手。很可惜的是,据说最后雍正因为久坐不运动,批奏折过劳而亡 ——"以勤先天下" 还需要注意养生啊!『乾隆』—— 败家子(捣糨糊)。这位醉心于 "儒家皇权神话" 的乾隆爷,瞻前顾后过于追求 peace and love,最后…… 结论:雍正,整个清王朝最靓的仔,优秀!02「雍正理财的文化背景」为啥雍正要理财?因为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看看历代王朝,如汉武帝改革、唐代杨炎主两税法改革、宋代王安石变法与蔡京 "新法"、明代张居正改革…… 不过,在《州县官的银两》一书中,作者仅交代了远景(明代财政改革)和近因(非正式经费体系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与问题)。03「整治腐败,火耗归公。关键词:理性 + 狠 + 创新」清朝前中期历经康乾盛世,却不知盛世背后留下了积弊已久的病根 —— 官场腐败,税收匮乏以及国库亏空。泱泱大清朝只是徒有其表,外表辉煌华丽,实则腐败不堪。书中涉及的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 等制度改革,都是在雍正时期展开或完成的,雍正在位短短 5 年就使国库储备增长数倍,而且大大改变了社会风气,为后来的乾隆盛世提供基础。历朝多为独裁皇帝,但雍正却非常理性,他利用专制体制对非正式收入体系进行改革 ——"以公完公",这是他财政改革颇具『理性』的部分。04「作者简介」《州县官的银两 ——18 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一书,英文书名为 The Magistrates Tael: Rationalizing Fiscal Reform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g China,作者为 Madeleine Zelin,中文名字叫 "曾小萍",现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70 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获学士学位,1979 年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曾小萍任哥伦比亚大学丁龙讲座教授(Dean Lung Professor),专门研究中国文化与汉学。这是一本研究雍正帝财政改革的书,我们会从中学习和体会到处于成熟时期帝国财政的状况,以及雍正帝财政改革在帝国财政制度完成方面的最后努力。所以,今天不谈 "州县官",也不讲 "摊丁入亩" 和 "火耗归公",因为这些名词在书中都很容易能找得到答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州县官的银两》。盛清的和平与繁荣,部分要归功于火耗归公改革。不幸的是,尽管火耗归公对中国早期近代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最终它还是失败了。上个世纪 20 年代的改革引发了较大的争论 —— 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分配,应当赋予地方政府多大的自治权利,税收的合理水平是多少,哪些属于政府职责,哪些又应当留给社会去解决。为了增加税收,清朝简化了赋税编审,田赋和人丁税合二为一。同时,清政府清楚地划分了属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赋税,建立了一整套奏销制度,监控收入的征收、使用,保证中央政府对国家所有收入的监督。17、18 世纪中国的统治者与同时代的欧洲君主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薄弱的农业财政基础;个人与国家收入界限模糊不清;官僚体制内和体制外,激烈争夺有限的剩余产品。中国有着成熟的官僚体制,加之满族王朝创立者的革新,要求地方财政管理者恪尽职守,但却没有向他们提供足够的经费,使解决上述问题变得更加困难。清初财政改革事业的顶点是 “耗羡归公”,这是在第三位皇帝即雍正皇帝统治时期实施的。允准各省官员对所有向中央政府解送的地丁钱粮征收一定比例的额外费用(即火耗),而火耗存留在当地省份作为官员的 “养廉” 和 “公费”。养廉银使得官员薪俸有了根本性的增加,同时可以使用公费承担一定的管理责任,实施有益于当地的工程项目。火耗归公的概念很简单,但它对中国财政管理结构的冲击是巨大的。在官僚体制内部,它为地方官员提供了足够的费用,消除了制度化的政府腐败。有了可靠的公共支出经费来源,官员能够对地方开支进行预算并致力于地方建设工程的长期规划。此外,有了收入的保障,地方政府能够把许多服务及公共事务作为自己的职责,而这些在帝国统治前数十年,或被忽视,或委托私人。有人估算,在顺治(1644—1661)元年 1 570 万两的支出中,超过 1 300 万两用于军需供给和士兵的饷银。而且,全部支出比朝廷的全年收入多近 100 万两。此种情形之下,政府极少顾及公共工程与社会福利事业。在清朝,来自富户对政府工程的捐助是政府合法财政制度的正式组成部分。然而,为了一项特定的工程,官员过分地募捐并将剩余经费用于不相关的开销。甚至有州县官逼迫富户捐献,依据编审册中他们名下的土地数量分配应供给的数额。为购买监生资格而捐纳粮食的普通人,在他们得到新官职的委任书前,常常被责令缴纳额外的费用。关注这一点的不只是常赉一人。闽海关监督准泰认为,税关雇用的人员数量远远超出编制,这些人员费用的增加是巨大的,只有通过允许征收沿袭已久的陋规来资助他们,才能保证阻止更为严重的贪赃和亏空。江西巡抚布兰泰对于他所在省份的税关费用描述得更为细致,声称,将递解中央政府的收入留用一部分势在必行。为了弥补部费和公文、赋税的递解费用,数千两的白银是必需的。这些开支可以出自正额的耗羡,也可出自每处口岸征收盈余中扣除的解费。为支付衙役的生活费,一种名为 “单银” 的费用向商人所提交的每一种应纳税物品征收,而且,每月有 400 两至 700 两的积累,因为官平和市平的差异以及所收银两的成色不一。乾隆皇帝自己对于火耗的看法模棱两可。一开始,他努力向臣民表明要效仿乃祖康熙皇帝,做仁慈君主。许多人认为他豁免积欠是对于雍正朝后半期实施的严猛清查的批判。乾隆皇帝也取消了对于火耗收入的清查,这清查是雍正皇帝去世前不久制定的。同时,他听取了大学士的意见,发布了一道禁止以后增加火耗的上谕。数省遵循了新的统治精神,降低了火耗征收率。四川火耗率为 25%,是帝国中最高的,降到了 15%,与贵州、甘肃持平。然而,两年以后,皇帝同意所有的省份以平余的形式增加它们的公费,平余是最初向部解送钱粮时的一小笔加派。这一做法的采纳,是承认地方政府正承受着公费预算的短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几十年前的作品,考据真的很扎实。火耗归公最终失败的原因,作者提到了儒家意识形态、皇上管不住自己的手、马尔萨斯式的人口压力、白银输入导致的通货膨胀等,不过对这些因素的论证仍不够清晰,还需要借助当代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继续探索。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