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美国心理学家超过500次试验,为你展现人类行为的原始驱动力,揭开你一切忧愁、不安和欲望的根源。

内容简介

死亡是人类内心最深的恐惧,也是我们这个高智商物种独有的恐惧。关于死亡的恐惧,对我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刻且普遍的影响——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3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世界各地开展了长达30年、超过500次的实验研究,得到了很多有趣的结果。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序言
  • 第一部分 应对恐惧
  • 第1章 如何应对对死亡的恐惧
  • 如何应对恐惧
  • 审判妓女
  • 第2章 事物的格式
  • 对于心理安全的需求
  • 信任与磨难
  • 感受事物的格式
  • 孩子是如何发现死亡的
  • 避开死亡
  • 欲哭无泪
  • 团结在国旗周围
  • 唤起与生俱来的恐惧
  • 可怕的距离
  • 第3章 自尊:坚毅的基础
  • 自尊是什么
  • 自尊是如何缓解焦虑的
  • 死亡和自尊寻求
  • 自尊心不足的折磨
  • 缺乏自尊的代价
  • 真自尊和假自尊
  • “食物很美味”
  • 第二部分 不同时代的死亡
  • 第4章 猿人:从灵长动物到人类
  • 人类认知的黎明
  • 死亡终至的恐惧和超自然的创造
  • 仪式:用行动表现的美好梦想
  • 祭品和死亡仪式
  • 艺术与超自然
  • 哥贝克力石阵的神秘之处
  • 神话和宗教
  • 跨越“令人瞠目结舌的鸿沟”
  • 第5章 真实的永生
  • 视死如视生
  • 灵魂简史
  • 祈求长生的炼丹术
  • 现代的永生主义者
  • 第6章 象征性永生
  • 家族才是永恒
  • 声名远扬
  • 富裕生活:财富的诱惑
  • 英雄民族主义和魅力型领导者
  • “只要我们无法确保获得永生,我们便将无法获得安宁”
  • 第三部分 现代的死亡
  • 第7章 人类毁灭本性的解析
  • 贬低与非人化
  • 文化的同化与吸收
  • 妖魔化与毁灭
  • 2001年9月11日:攻击与反击
  • 实验室里的“奇爱博士”(核武器科学怪人)
  • 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
  • 人类处于危险境地?
  • 第8章 身体与心灵:艰难的结合
  • 人类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并且蔑视动物
  • 肉体的死亡
  • 为了美,我们必须承受痛苦
  • “性与死亡是孪生子”
  • “放荡的女人”
  • 第9章 死亡早晚将至
  • 死亡:眼不见,心不乱?
  • 无意识的力量
  • 死亡对你的健康是有危险的
  • 近端防御和健康
  • 远端防御和健康
  • 第10章 盾牌上的裂痕
  • 精神分裂症:对死亡的挑战
  • 恐惧症与强迫症:死亡的转移
  • 创伤后应激障碍:粉碎的盾牌
  • 抑郁症:可以看见的死亡
  • 自杀:死亡的实现
  • 酒精、毒品和麻醉药:死亡的扩散
  • 修理“盾牌”上的裂痕
  • 第11章 生与死
  • 但愿我能在死亡之前醒来
  • 伊壁鸠鲁学派的办法
  • 死亡恐惧的持续
  • 与死亡达成妥协,接受不可避免的死亡现实
  • 生命的延续:短暂与超越
  • 文化世界观:岩石与硬地
  • 关于死亡的最后一些想法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终将到来的节日

    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
    未知生,焉知死?

    死亡作为文学的永恒主题,和爱情并列,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甚至会让人们唯恐避之不及,以至于相关的都不被提及。当然我们可以假装看不见房间里的这只大象,但随着它的长大,最终会成为瓷器店里横冲直撞的公牛,避无可避。

    除了刻意的回避,有些思想会认为死亡和我们的关系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足够严肃认真的思考。通过本书了解历史上关于死亡的不同思想,既可以帮助你在历史中寻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又可以感受到自己并不孤独,更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生命一旦开始就注定了死亡的到来不可避免。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投入太多的感情,附着太多没有价值的东西,应该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来去认识和思考。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不仅不会加深对生命的无力感,还可以获得更多的主动和自由,增强自身的掌控感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死得其所,可以重如泰山,让平凡的生命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

    怕死,是每一个人都难以逃避的底层情绪。不怕死的除了无知者无畏,可能就只剩下死人。但一味担惊受怕,活的像个爬虫一样,并不是真的活着,也不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也辜负了上天的眷顾。怕死,才说明我们活着,更会活得更好,更加多姿多彩。

    对于死亡的敬畏,可以让我们不至于走向极端,对生命有足够的重视,也为生活赋予更多的价值。庄子面对死亡鼓乐而歌让人欣赏,史铁生把死当做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让人钦佩。向死而生,把人生当做是一场游戏,享受这场冒险带来的乐趣,也对得起在人世间走一遭。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怕死》…我们都是"怕死"的人的后代

      《怕死》… 多子多福、扬名立万、著书立说… 原来都是因为"怕死",害怕死了以后就真的不留痕迹的消失了…… 人类进化出自我意识,和时间观念,可以从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维度自省。这两种能力让我们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也知道有一天我们终将死去,即便我们能够躲避种种意外或者疾病,最终也会因为自然衰老而死去。这就让人类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我们也有本能的求生欲,另一方面,我们又聪明地意识到,这种求生的努力最后总会失败。死亡焦虑是我们这种高等生物的独家专享…… 正因为明白死亡不可避免,我们不得不发明出文化世界观和自尊这两种心理防御机制,来管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死亡将至” 的法官重罚了妓女,"怕死"驱使法官维护价值观与自尊。这看起来有点儿"人之将死其言更恶"?其实无所谓人之将死其言更善或恶,只是其言更符合其价值观。中国人信生死轮回,当然临终会"其言亦善"…… 再回来看中囯人的智慧:"多子多福"是基因上不死,"扬名立万"与"著书立说"都是模因上不死。"生死轮回"则更为精妙,远去的今生不知经年还要尘世再生,再生的果便是今世的因,因在则意义在。我们都是"怕死"的人的后代,怕死是一切行为的原因,怕死才是赋予人生意义的动力……(石木翻书每天翻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用文化和自尊来规避对死亡的恐惧。对于古代的中国人来说,多子多福的宗族思想,可能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应对死亡恐惧的文化安慰剂。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逐渐淡化,更多的年轻人将生活焦点重新聚焦在个体生命的发展之上,多子多福可能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家庭中难以实现了。如果不再有一个强有力的文化体系像原来一样帮助我们克服恐惧,当下的中国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呢?

          1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