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最年轻的诺奖得主加缪,书写“存在主义”下的“荒谬”。

内容简介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代表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局外人》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开始,以“我希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结束。小说以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荒谬的人”:对一切都漠然置之的默尔索。“局外人”也由此成为整个西方文学—哲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即使放到近七十年后的今天,《局外人》仍然是一部很酷的小说。主人公那冷冷的语调,那不动声色的表情,那懒洋洋的姿态,那优雅的无聊,至今依然让我们着迷不已。《局外人》就像一个经典文学版的硬汉侦探,不过,他追捕的不是罪犯,而是人生的荒诞与虚无。

目录

  • 版权信息
  • 《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
  • ·第一部·
  • ·第二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2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不是我的问题、我要该向谁证明——我读《局外人》

    “这不是我的问题、我要该向谁证明,我终于感到来自世界的恶意。"这几句歌词是来自说唱女歌手陈近南的原创歌曲《来自世界的恶意》,我想作为" 局外人 "默尔索的心里独白也是非常适合的。他感觉世界对他满满的恶意。一个儿子在母亲的葬礼上没哭,就有可能是杀人狂要被判处死刑吗?默尔索不是不爱妈妈,他只是厌恶撒谎和表白;他谈不上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性格内向、乐于助人,不喜欢说废话,不愿做违心的解释。一个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在人海里溅不起一点浪花的小人物,就因为比别人活得更为真实,拒绝向社会的潜规则妥协,羞辱了这个伪善的社会,便被社会情理和荒谬的司法、道德审判体系排出了" 局外 "。 为了制造" 局外人 "的感觉,在小说中,加缪始终以一种单调到枯燥的、毫无内在逻辑的叙述语言,甚至陌生的遣词造句法将读者拒之故事之外,不断重复地提醒且迫使读者产生阅读上的距离感和隔膜感,让你总感觉哪里有点不对劲、不太顺。但是" 局外人 "默尔索不是白痴,不是混蛋,更非冷血动物,充其量,他是一个过得太过理性自我的人。为什么他要让母亲去老人院?他是理性分析过的。一是因为赚的薪水不够找人来照顾她。二是因为长久以来跟母亲无话可说,反而在养老院里她能找到伴儿。而对于母亲的死,他也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觉得人都要死的,这是早晚要发生的事,正常人或多或少都设想过自己所爱的亲人死亡。所以他觉得母亲死了,他也能接受,他没哭,而且他认为日子也还要继续。但这些都成为证明他" 十恶不赦 "的依据。临刑前的关押时间里,他依旧理性。他屡次拒绝接见神父,拒绝临时归皈上帝。他觉得自己犯了罪自然要付出代价,但别人无权要求他更多的东西。他说" 对于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我也许没有绝对把握,但对于我不感兴趣的事情我是有绝对把握的。"神父找他谈的,正好是他不感兴趣的事情。最后他坦然地走上了断头台。上一段引用的那句话,来自默尔索最后喷薄而出的对白。而这段时间,我也在看《披荆斩棘的哥哥》第二季,我突然看到马頔表演时有一段独白,我为之震撼,感觉这简直是为默尔索而写的那样。当我坐在井底呼唤山海的时候,日落会慢些吗?当满天繁星同时闪耀的时候,噩梦会醒来吗?当世界无处不在恶语相加的时候,温柔会继续吗?当最后的结局即将揭晓的时候,那些秘密还重要吗?一切只是虚华燃烬后的一声叹息,所有人鸦雀无声,却在彼止的灵魂里轰轰作响。有人想起我吗?有人听到我吗?有人在乎我吗?放弃眼睛嘴巴,我们会成为不同的人吗?好像只有耳朵听到我说,我是我吗?最后说回这本书。我看到很多人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为它披上了批判现实主义、荒诞写实主义、存在虚无主义各种外衣。而我却习惯以代入主义来阅读。我不想掩饰自己对" 默尔索 " 这个人物的喜爱,哪怕他会暴露我的暗黑内在,因为我不够他那么真实。而且我觉得他是幸福的。就像默尔索说的,既然人早晚都会死,三十岁死和七十岁死也没什么大的区别。既然所有的人都会死,那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在哪个时间死,也不是那么重要。对于默尔索来说,他觉得自己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临死依然觉得幸福。这个社会虽然背弃了他,但他从来没有背离过自己的内心。这就够了。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局外人》

      一句话: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一个小故事:有个人早年离开自己的村子,外出谋生。过了二十五年,他发了财,带着妻儿回家乡。他母亲与他妹妹在村里开了家旅店。为了要让她们得到意外的惊喜,他把自己的妻子与儿子留在另一个地方,自己则住进他母亲的旅馆。进去时,母亲没有认出他。他想开个大玩笑,就特意租了一个房间,并亮出自己的钱财。夜里,他的母亲与妹妹为了谋财,用大锤砸死了他,把尸体扔进了河里。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来了,懵然不知真情,通报了这位店客的姓名。母亲上吊自尽,妹妹投井而死。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局外人与围城:我们和这个世界有关系吗

        读完加缪的「局外人」,为年轻的他能写出思想这么深邃的小说感到诧异。反回来思考,让我想到的另外一本书是钱钟书的「围城」。遂查了一下写作背景和时间,才发现两本书的写作背景和时间很接近:1942 年,29 岁的加缪写下了的「局外人」;1944 年,36 岁的钱钟书写下的「围城」。二战期间的 1940 年,纳粹的铁蹄踏入了法国,而中国的抗战从 1931 年开始一直到 1945 年才结束。而钱钟书早年在法国留过学,深受相关思想影响。不消多说,他们都是通过作品表达了在乱世中对世界的看法。围城里西学回国正血气方刚的方鸿渐在传统的世俗围城 —— 婚姻、工作、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等 —— 之外,好不容易在围城里走了一遭,但最终落败在现实世界里的世俗围城,成为「局外人」。默尔索自认为可以随性、无拘束、不受世俗约束「在别人看来是怪诞」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世界并不按照他的意愿运行着,最终被世界里的人「按部就班」地夺走了生命,始终没有走进围城。两部作品穿越了东西方,以不同的方式讲述了主人翁的故事。围城以第三人称描述,局外人以第一人称展开,两部作品中有部分「共轭式」的词句。局外人的主人翁默尔索由于误杀了一位阿拉伯人,在锒铛入狱后的审判即将来临时,他期待自己的案件会有新情况出现 —— 乐观、转机,想到:我可以说,夏天很快被第二年夏天所替代。然而,现实中检察官和法官完全按照「世俗」的另一套逻辑,复盘了他的杀人动机,被判死刑,导致了他放弃了挣扎:对我来说,只有 “昨天” 或 “明天” 这两个词才有意义。但我感到自己的心已关闭,因此连对她的微笑也无法回答。... 围城的开篇第一句:... 红海早就过了,穿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在我看来,这些句子不仅是「应景」而写,而且包含其他意味:世界和时间不会放过任何人。这也正是围城和局外人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 存在主义。两部作品都以悲情结局,在主人翁的歇斯底里的发泄后,回到了寂静和终点。围城:方鸿渐这镊子松了、钝了,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局外人:他走了之后,我安静下来。我疲惫不堪,扑倒在床上。我觉得我当时睡着了,因为我醒来时星光满面。乡村的噪音一直传到我的耳边。夜晚的气味、泥土的清香和盐的咸味使我鬓角清凉。这沉睡的夏夜美妙的平静,如潮水般涌入我的心中。这时,黑夜将尽,汽笛鸣响。这声音预告,有些人将前往另一世界,即我现在已感到无关紧要的世界。就如同人们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两部作品,透射出两位作者对世界的感知,以及所传承的共同思想,包括他们的生平、接受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受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等,是我从这两部作品中看到的。最后,我们和这个世界有关系吗,为什么?

          转发
          3
        • 查看全部93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