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雨果奖获奖小说,刘慈欣推荐。从中国的《易经》开始,科幻鬼才带你翻转历史。

内容简介

小说以《易经》牵引情节,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人物的穿插描述,讲述了一种反转过来的“历史”。同盟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国被德国和日本分割霸占,探讨了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卑和身份认同,以及法西斯独裁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迪克的世界
  • 注释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迪克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一九五二年开始写作,到一九八二年去世,创作了整整三十年,写了四十四部长篇小说,以及一百二十多篇中短篇小说。他常常为挣稿费养活自己而拼命写。他没有其他工作。他的个人经济状况很窘迫,在五十年代,一度连图书馆借书的过期罚款都交不起。他还交不起美国政府的税金。于是另一位伟大的科幻作家海因莱因借他钱。海因莱因还说要为迪克买台电动打字机。除了科幻,他也写主流小说或者我们所说的纯文学,但生前极难出版,还总是遭到人们的白眼和嘲笑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假如二战的结果反过来……

      《高堡奇人》是一部架空历史小说,虽说有 “历史” 两个字,但其实它要归到科幻当中。菲利普・迪克的这本书获得了雨果奖,刘慈欣大力推荐过,同时也被翻拍成了美剧,一共有四季。菲利普・迪克的其他作品也很有名,大多数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像《银翼杀手 2049》《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等等。这本书的背景设定,是一个德国和日本赢得了二战的世界。德国占领了沿大西洋的东部地区,日本则是占领了沿太平洋的西部地区、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群岛。内陆的广大地区既是中立区,也军事缓冲地带,同时是主张推翻德日统治的美国人的聚集地。整个故事就在这个背景下展开,希特勒已经病入膏肓,纳粹马上面临着权力更迭。🌟核心:另一种历史的虚拟感说到最虚拟的,我们可以去看看美剧《高堡奇人》的开头。纳粹的标志占据着时代广场那个大屏幕;旧金山街道上全是日文和汉字的招牌;日本舰队气势昂昂的通过金门大桥;德国把自由女神像炸倒,自己又立了个新的…… 这不仅是视觉效果上的震撼,更能引导人们去大胆设想:一个历史节点,对人类文明来说到底有多大影响?书中有个叫韦格纳的纳粹高官,有一段心理独白:“即便戈培尔(纳粹领导人)被推翻了,蒲公英计划(对日作战计划)被取消了,那又如何?他们仍然存在,那些黑制服警察,那些纳粹党徒,他们还会在其他地方作恶,这就是人类生活的可怕困境。无论事态如何发展,全都是深重的苦难。那么,为什么还要抗争呢?为什么还要选择呢?如果所有的选择都是同样的结果…… 在另一个世界里,可能会不一样,可能会更好一些,那里善恶分明。不像我们这里,善恶混淆在一起,辨别不清。” 通过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就连纳粹内部的高官,也对如今的行径很反感。他们疲惫不堪,他们想过和平安稳的日子,他们不想再给民众带来深重苦难了,他们渴望赎清自己的罪过…… 但是纳粹领导人不同意,德国的军国主义更不同意。在这样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体制下,纳粹内部的人都被牢牢的控制,更何况底层民众呢?通过韦格纳的这段内心独白,也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虚构的历史是不是更接近真实?这听着有点儿玄虚,但我们都是具有现实感的人,读现实主义的小说也不会有障碍。可虚拟感也是一种真实的感受,我们总忍不住会想:事情有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嘛。对于某些人来说,虚拟感是很神圣的,它包含着一种建设的意愿,一种乌托邦激情。可以说,《高堡奇人》就是一本描述虚拟感的书。菲利普・迪克是个伟大的科幻作家,他得过幽闭恐惧症、抑郁症、妄想症,他试过自杀,药物伴随了他的一生。他吃很多药,也许是为了保持身体的现实感,但他也吃迷幻药,大概是他想保留头脑中的虚拟感,去营造一个更不接近现实的虚拟社会吧。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在虚拟和现实中交织生活的作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量子迷宫

        “每当我们走到岔路口,我们都会选择更难走但看起来也更有意思的那一条路。”——《费曼手札》中理查德・费曼的女儿米歇尔・费曼回忆她父亲说过的话 “二战” 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伤亡,冲淡了公众对战争结束的喜悦之情。欧洲、日本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伤亡人数时时提醒着幸存者,历史走上了何等糟糕的一条道路。有很多人都在想,如果没有阿道夫・希特勒,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在这个平行宇宙中,世界会更加和平吗?又或者说,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没有希特勒,也会有其他残忍的刽子手?也有很多人在想,如果希特勒获胜了,会怎么样。关于这个话题的虚构历史作品有很多,菲利普・迪克(Philip Dick)的小说《高堡奇人》就是其中一部经典著作,它最早出版于 1962 年。在这本小说中,出于种种原因,同盟国败给了轴心国,纳粹德国和日本瓜分了整个世界,只留下少数几个中立地区。迪克的创作有几个灵感来源,其中包括沃德・穆尔 1953 年出版的小说《迎禧年》(Bring the Jubilee),它设想了如果南方美利坚联盟国赢得了美国内战,会怎么样。中国古老的《易经》也给了他启发,书中包含一系列可随机选择的卦象,每个卦象都是由一系列线段组成的图案,它们各不相同,预示着多种未来中的一种。在迪克撰写的故事中,有几个人物完全依赖《易经》来做决定。其中一位名叫霍索恩・阿本德森的作家用《易经》的占卜结果写了一本书,书名为《负重的蚂蚱》。这本书在纳粹统治的地区被列为禁书,但在其他地区却很受欢迎,它讲述了与故事中的历史截然不同的另一段历史 —— 纳粹被打败了,但他们被打败的方式和时间跟真实的历史也不一样。另一个笃信《易经》的人朱莉安娜是《负重的蚂蚱》的狂热书迷,她一直想找到阿本德森,跟他当面探讨这本小说的意义。见到阿本德森后,朱莉安娜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书中虚构的纳粹战败的情节,比她本人所在的时间线更真实。换句话说,纳粹注定失败,而非获胜。朱莉安娜意识到,她所知道的历史其实只是一种幻觉,是时空中的一条错误路径。迪克创作的这个复杂难懂却发人深思的故事,再次引出了一个被很多哲学家提到过的问题: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各种各样版本的历史都真实存在,只是它们被写在我们看不见的书页上?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能不能像小说里的有些人物一样,对其他版本的历史有所感知?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莱布尼茨曾经猜想,上帝也许可以感知到每一个历史分支,在权衡了所有分支的利弊后,他选择了那条最佳路径。在 “二战” 的例子中,最佳路径也许就是实际发生的那条路径:纳粹在 1945 年被打败。莱布尼茨可能会说,如果希特勒可以更早地被打败,让上千万人免于丧生,上帝就会选择那条路径了。……—— 本文节选自《量子迷宫》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9条书评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