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9.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56千字
字数
2011-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一个伟大的宣战,这里所说的探听偶像的底细,指的不是时代的偶像,而是永恒的偶像。
内容简介
本书系“尼采注疏集”之一种。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总功针对的不是充斥着世界的许多偶像,而是人被不公正地和并非为了他们自己的幸福牺牲给他的偶像。
其中“格言与箭”针对的是认识论、道德和心理学之基本准则形式中的偶像,针对的是这些基本准则那长久的效用或者甚至宗教上得到认证的庄严,还有让那些偶像成为不可侵犯的原则,亦即被人不假思索地接受的公利。
尼采通过叩问与倾听的方式进行审视,批判,必要的话还进行纠正。
目录
-
版权信息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出版说明
-
中文版凡例
-
偶像的黄昏
-
前言
-
格言与箭
-
苏格拉底的问题
-
哲学中的“理性”
-
“真实的世界”最终如何变成了寓言
-
违反自然的道德
-
四大谬误
-
人类的“改善者
-
德国人缺少什么
-
一个不合时宜者的漫游
-
我要感谢古人什么
-
锤子之言
-
附 尼采手稿和笔记简写表1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杀死上帝的尼采
德国的哲学家,对东西方两大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尼采是对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那一位。如果不是希特勒的法西斯政府,德国可以对这个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他们不止有世界一流的工业水平,在教育上的成就也远超其他国家。这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百年前的文字,在今天也不曾过时。比如 34 基督徒与无政府主义者,尼采对于此岸彼岸的论述,就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关于生命的价值,发人省醒。
尼采说生命的价值是不能被评估的,一件事物的价值有的时候不在于人们通过它能得到什么,而是在于人们为它付出了什么。我想这点也适用于生命。尼采认为病人是寄生虫,卑鄙的靠医生苟延残喘,医生则是这卑鄙的代理人。这种言论当然是非常政治不正确的,但从人类繁衍的整体来看,不是没有道理。 因此,当不再能以一种骄傲的方式活着的时候,就以一种骄傲的方式死去。自愿选择的死,适时的死,清醒而欣喜地执行于子女和证人面前。这是一种真正的告别,因为辞别者都在,可以对他的成就和愿望做一次真正的估价,对生命做一番总结。以前看《非诚勿扰 2》中身患癌症的李香山给自己开追悼会,总觉搞笑的成分多,现在才真正看懂它的含义,也真正理解了安乐死产自西方、以及选择尊严死去的真正意义。悼词在活着的时候,在当事人面前读出来,是一种尊重,也有利于本人对自己的清醒认识。从我经历的不多的追悼会来看,悼词是可以真实反映此人的一生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现在就应该试着给自己写悼词,真的有利于反观自己、认识自我、找到当下真正重要的事情。
偶像的黄昏尼采 70 个笔记◆ 格言与箭 >> 游手好闲乃是全部心理学的开端。怎么?心理学会是一种 —— 恶习?2 即使我们之中最勇敢的人,对于他原本知道的事情也只有很少的勇气……3 亚里士多德说:人要独居,必须是野兽或神。忽略了第三种情形:必须同时是二者 —— 哲学家……>> “一切真理都是单纯的。”—— 这不是一个双重谎言吗?>> 我对许多事情永远不想知道。—— 智慧给认识也划出了界限。>> 一个人在他的野性中可以最有效地从他的非本性中和他的精神性中复原。>> 来自生活的战争学校。—— 那未能杀死我的,使我更为坚强。>> 你自助,然后人人助你。邻人爱的原则。>> 让我们面对自己的行为毫不怯懦!让我们不厌弃自己的行为!—— 良心的折磨是不体面的。>> 如果一个人拥有他的生命之 “为何”,就差不多能对付一切 “如何”。>> 男人创造了女人 —— 究竟用什么创造的?用他的上帝的一根肋骨 —— 用他的 “理想” 的一根肋骨……>> 死后方生的人 —— 譬如我 —— 比起合时宜的人来,被理解得较差,但更好地被倾听。严格地说,我们仍将不被理解 —— 而我们的权威即由此而来……>> 不知道把自己的意志置于事物之中的人,他至少在事物中放置了一个意义。也就是说,他相信事物中已经有了一个意志(“信仰” 的原则)。>> 怎么?你们选择了德行和高尚的胸怀,同时又妒忌地盯着无所顾忌者的利益?>> 置身于喧闹的环境中,在那里不需要虚假的德行,毋宁说,在那里就像走绳者在他的绳索上,一个人不是坠落就是站住 —— 或者离开那里……>> 为了追根溯源,一个人变成了螃蟹。历史学家向后看;最后他也向后信仰。>> 我不信任一切体系构造者并且避开他们。构造体系的意愿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 人们认为女人深刻 —— 为什么?因为人们从未深入研究过女人。女人还不曾浅显过。>> 如果女人有男人的德行,她就叫人受不了;如果她没有男人的德行,她自己又受不了。>> 一个人很少只犯一次轻率。在第一次轻率中他总是做得过分。正因为如此,他往往犯第二次 —— 而现在又做得不够……>> 虫子被踩后蜷缩起来,这是明智的,它借此减少了重新被踩的概率。用道德的语言说就叫:谦恭。>> 对说谎和伪装的憎恨,有的是出于一种敏感的荣誉观念;也有的是出于怯懦,因为说谎是神圣的诫命所禁止的。太怯懦而不敢说谎……>> 幸福所需要的东西是多么少!一支风笛的声音。—— 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一个错误。德国人甚至推想,上帝也在唱歌。>> 久坐是反对神圣精神的罪。只有散步得来的思想才有价值。>> 你跑在前头?—— 你这样做是作为牧人?或者是作为例外?第三种可能是逃亡者…… 第一个良心问题。>> 你是真实的人?或者只是一个戏子?你是一个代表?或者是被代表的东西本身?—— 最后,你甚至只是一个仿造出来的戏子…… 第二个良心问题。>> 个人必须知道他想要什么,并且真的想要。>> 这是我的阶梯,我拾级而上 —— 为此我必须越过它们。可是它们以为,我是想安居在它们身上……>> 我的幸福的公式:一个 “是”,一个 “不”,一条直线,一个目标……◆ 苏格拉底问题 >> 1 在一切时代,最智慧的人对生命都做了相同的判断:它毫无用处…… 无论何时何地,从他们嘴里听到的总是同一种声调 —— 一种充满怀疑、充满忧伤、充满对生命的厌倦、充满对生命的抗拒的声调。连苏格拉底在临死时也说:“活着 —— 就意味着长久生病:我欠拯救者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公鸡。”>> 这些历代最富智慧的人,人们应当开始就近观察他们!也许他们全都不再站得稳?都迟暮了?都摇摇欲坠了?都颓废了?也许智慧出现在世界,就像一只闻到了腐尸气息而兴奋的乌鸦?……>> nsus sapientium(智者的一致)—— 我对之愈来愈琢磨透了 —— 完全不能证明,这些智者因为对某个问题看法一致,他们便是正确的;毋宁说是证明,>> 关于生命的判断、价值判断,对生命的肯定或否定,归根到底绝不可能是真理;它们仅仅作为征兆而有价值,它们仅仅作为征兆而被考察 —— 此类判断本身是愚蠢的。一个人必须全力以赴地尝试领悟这个惊人的奥秘:生命的价值不可能被估定。不能被一个活人估定,因为这样一位当事人诚然是争论的对象,而不是裁判;也不能被一个死人估定,当然出自另一种理由。>> 心中隐藏着一切恶习和情欲。而苏格拉底只是答道:“您了解我,先生!”>> 我想弄明白,那个苏格拉底的等式 “理性 = 美德 = 幸福” 究竟出自何种特异体质,这个世上最古怪的等式是同古希腊人的全部本能背道而驰的。>> 凡必须先加证明的东西都没有多少价值。>> 一个人只有在别无办法之时,才选择辩证法。>> 辩证法家手持一件无情的工具;他可以靠它成为暴君;他用自己的胜利出别人的丑。辩证法家听任他的对手证明自己不是白痴,他使对手激怒,又使对手绝望。辩证法家扣留他的对手的理智。>> 不再有人是自己的主人,本能与本能互相对抗。他作为这样的极端例子而拥有魅惑力 —— 他的令人害怕的丑陋使这极端例子有目共睹;当然,他作为答案、解决方法、这一病例已获治疗的假象,拥有更强的魅惑力。>> “理性 = 美德 = 幸福” 仅仅意味着:人们必须仿效苏格拉底,制造一个永恒的白昼 —— 理性的白昼 —— 以对抗黑暗的欲望。无论如何必须理智、清醒、明白,向本能和无意识让步会导致崩溃……>> 哲学家和道德家以为,他们与颓废作战,便是摆脱了颓废,这乃是一种自欺 >> 苏格拉底是一个误会:整个劝善的道德,包括基督教道德,都是一个误会…… 耀眼的白昼,绝对理性,清醒、冷静、审慎、自觉、排斥本能、反对本能的生活,本身仅是一种疾病,另一种疾病 —— 全然不是通往 “德行”、“健康”、幸福的复归之路…… 必须克服本能 —— 这是颓废的公式。只要生命在上升,幸福便与本能相等。>> :“苏格拉底不是医生,在这里死亡才是医生…… 苏格拉底自己只是一个久病者……”◆ 哲学中的 “理性”>> 哲学家处理的一切都变成了概念木乃伊;没有一件有生命的真实的东西出自他们之手。这些概念偶像的侍从先生,当他们崇拜之时,他们是在宰杀,是在剥制标本。—— 当他们崇拜之时,他们使一切事物有了生命危险。死亡、变化 >> 存在者不变化;变化者不存在…… 他们全体都信仰存在者,甚至怀着绝望之心。可是,他们得不到它,于是探寻它被扣压的缘由。“必定有一种假象、一种欺骗,使我们不能感知存在者,骗子躲在何处呢?”—— 他们欣喜地大叫:“我们找到它了,它就是感性!这些感官,它们一向也是如此不道德,正是它们向我们隐瞒了真正的世界。道德便是:摆脱感官的欺骗,摆脱生成,摆脱历史,摆脱谎言 —— 历史无非是对感官的信仰,对谎言的信仰。道德便是:否定对感官的一切信仰,否定人性的全部残余,所有这些全是‘民众’。做哲学家吧,做木乃伊吧,用掘墓人的表情体现单调的一神论吧!>> “假象” 的世界是唯一的世界;“真正的世界” 只是编造出来的……>> 哲学家们的另一种特性也同样危险,这种特性就是混淆始末。他们把最后到来的东西 —— 可惜!因为它根本不会到来 —— 设置为 “最高的概念”,也就是说,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实在(die Realitaet)所蒸发的最后水汽一开始就作为开端。>> 高级的东西不允许从低级的东西中生长出来,根本不允许生长而成…… 道德:一切第一等级的事物必须是 causasui(自因)。>> 恰好让理性的偏见驱使我们设置统一、同一、持续、实体、始因、物性、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卷入错误,强制我们发生错误;我们可以根据严格的核算确定这里有错误。>> 语言就其起源来说,属于心理最退化的形式的时期:当我们意识到语言形而上学的基本假设 —— 直截了当地说便是理性 —— 之时,我们便进入一种野蛮的拜物生灵之中了。>> 语言中的 “理性”:一个多么欺诈的老妪啊!我担心我们尚未摆脱上帝,因为我们还信仰语法……◆ “真正的世界” 如何终于变成了寓言 —— 一个错误的历史 >> 真正的世界不可达到、不可证明、不可许诺,但被看作一个安慰、一个义务、一个命令。>> 随同真正的世界一起,我们也废除了假象的世界!◆ 作为反自然的道德 >> 一切激情有一个阶段,当时它们只是致命的力量,当时它们以愚昧的重负把其牺牲者压倒 —— 后来,过了很久,它们才与精神联姻,使自己 “升华”。>> 灭绝激情和欲望,仅仅为了预防它们的愚蠢以及这种愚蠢的不快后果,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本身就只是一种极端的愚蠢。>> 他们的意志过于软弱,过于衰退,因而无能自立尺度;被那样的天性选用,他们需要 la Trappe>> 反对感官的最恶毒的话并非出自阳痿者之口,亦非出自禁欲者之口,而是出自那些必须做禁欲者的人之口……>> 只有灵魂不疲沓,不贪图安逸,才能永葆青春…… 没有什么比从前那种但求 “灵魂的宁静” 的愿望,那种基督徒式的愿望与我们更加格格不入的了;没有什么比道德的母牛和那种良心安宁的油腻的幸福更不叫我们眼红的了。谁放弃战斗,他就是放弃了伟大的生活……>> 道德中的每一种自然主义,也就是每一种健康的道德,都是受生命本能支配的 >> m(命运)的一个片断,承前启后,对于一切既来和将来的事物是一个法则、一个必然性。对他说 “改变你 >> 彻底的道德家,他们要人变成另一种样子,即变得有道德,他们要人仿效他们的榜样,即成为伪君子,为此他们否定这个世界!不要渺小的疯狂!不要适度的无礼!…… 道德,只要它从自身出发,而不是从生命的角度、利益、意图出发进行谴责,它便是一种特别的谬误,对之不必同情,便是一种蜕化的特性,已酿成无穷的祸害!……◆ 四种大谬误 >> 混淆因果的谬误。—— 再也没有比倒果为因更危险的谬误了,我称之为理性的真正堕落。>> 每种宗教和道德引为基础的最一般公式是:“做这个这个,不做这个这个 —— 你就将幸福!否则……” 每种道德、每种宗教都是这样的命令 —— 我称之为理性的巨大原罪,不朽的非理性。>> 当一个民族衰微,在生理上退化,接踵而至的便是罪恶和奢侈(这意味着需要愈来愈强烈和频繁的刺激,犹如每个耗竭的天性所熟悉的)。这个年轻人过早地苍白萎靡了。他的朋友们说:某某疾病应负其咎。我说:他生病,他不能抵抗疾病,这本身已是一个衰败的生命、一种因袭的枯竭的结果。>> 任何意义上的任何一种错误都是本能衰退和意志解体的结果:差不多可以用这来给恶下定义了。一切善都是本能 —— 因而都是容易的、必然的、自由的。艰难是一种抗议 >> 作为因果关系的保障的 “内心事实” 中,第一个且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意志即原因;意识(“精神”)即原因的观念以及更后面的自我(“主体”)即原因的观念纯粹是派生的,是在意志把因果关系确定为既定事实、为经验之后产生的……>> 幻想原因的谬误。—— 从梦谈起:>> 我们处于某某状态的事实,这从来不能使我们感到满足。只有当我们给这一事实提供一种动机说明之时,我们才容忍它 —— 即意识到它。>> 记忆在这种场合无须我们知道就自动工作,唤来相似的既往状态以及与它们连合并生的因果解释 —— 不是它们的因果联系。当然,认为观念、>> 整个道德和宗教领域都属于幻想原因的范畴 —— 对通常令人不快的感觉的 “解释”。>> 道德显出真相,显现为生命的毒害者和诽谤者:“每种巨大的痛苦,不论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证明我们罪有应得了;因为如果我们并非应得,它就不会降临我们。”>> 一个人希望,是因为生理上的基本感觉变得强大充实;一个人相信上帝,是因为充实感和强壮感使他宁静。—— 道德和宗教完全属于错误的心理学:在每一场合都混淆了因果;或者把真理同信以为真的东西的效果相混淆;或者把一种意识状态同该状态的原因相混淆。7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