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收录朱自清的十四篇文艺评论文章,以平实、口语化的方式,讲述文学与艺术,达到真正的雅俗共赏。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朱自清先生抗战胜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结集。共收入“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

在自序中,作者解释题目说,他“企图从现代的立场上来了解传统”,而所谓的“现代立场”,按作者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和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近于人民的立场。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

作者以明白晓畅的口语,辅以大量贴切生动的文艺例证,揭示出艺术与文学的某些基本规律,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前言
  • 论雅俗共赏
  • 论百读不厌
  • 论逼真与如画——关于传统的对于自然和艺术的态度的一个考察
  • 论书生的酸气
  • 论朗诵诗
  • 美国的朗诵诗
  • 常识的诗
  • 诗与话
  • 歌谣里的重叠
  • 中国文的三种型——评郭绍虞编著的《语文通论》与《学文示例》(开明书店版)
  • 禅家的语言
  • 论老实话
  • 鲁迅先生的杂感
  • 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闻一多全集》序
  • 出版说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快写一首情歌雅俗共赏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355 本)#2023 年精读作家(38)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大家好!今天开始阅读朱自清先生的第四本作品《论雅俗共赏》,收录朱自清的十四篇文艺评论文章,以平实、口语化的方式,讲述文学与艺术,达到真正的雅俗共赏。本书是朱自清先生抗战胜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结集。共收入 “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在自序中,作者解释题目说,他 “企图从现代的立场上来了解传统”,而所谓的 “现代立场”,按作者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雅俗共赏” 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和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近于人民的立场。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作者以明白晓畅的口语,辅以大量贴切生动的文艺例证,揭示出艺术与文学的某些基本规律,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2、精彩内容:①雅俗共赏陶渊明有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的诗句,那是一些 “素心人” 的乐事,“素心人” 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 “赏奇析疑” 一个成语,“赏奇析疑” 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 “雅俗共赏” 这一个成语,“共赏” 显然是 “共欣赏” 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 “奇文” 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所谓求真的 “真”,一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禅家认为第一义是不可说的,语言文字都不能表达那无限的可能,所以是虚妄的。然而实际上语言文字究竟是不免要用的一种 “方便”,记录的文字自然越近实际的、直接的说话越好。在另一面这 “真” 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亲切,才让人容易懂,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功效,更能获得广大的群众。“传奇” 据说可以见出作者的 “史才、诗笔、议论”,是唐朝士子在投考进士以前用来送给一些大人先生看,介绍自己,求他们给自己宣传的。其中不外乎灵怪、艳情、剑侠三类故事,显然是以供给 “谈助”,引起趣味为主。无论照传统的意念,或现代的意念,这些 “传奇” 无疑的是小说,一方面也和笔记的写作态度有相类之处。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 “传奇” 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别瞧黄山谷的有些诗不好懂,他的一些小词可够俗的。柳耆卿更是个通俗的词人。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 “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 “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 “说话” 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 “不登大雅” 的 “俗文学”。②曲高和寡雅化程度的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 “雅俗共赏” 的范围的小和大 —— 雅化越深,“共赏” 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所谓多少,主要的是俗人,是小市民和受教育的农家子弟。在传统里没有地位或只有低地位的作品,只算是玩艺儿;然而这些才接近民众,接近民众却还能教 “雅俗共赏”,雅和俗究竟有共通的地方,不是不相理会的两橛了。“雅俗共赏” 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 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 “俗不伤雅” 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 “俗不可耐” 的,是不能 “共赏” 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 “赏” 的,雅人也能来 “共赏” 呢?我们想起了 “有目共赏” 这句话。孟子说过 “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有目” 是反过来说,“共赏” 还是陶诗 “共欣赏” 的意思。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 “共赏” 了。19 世纪 20 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还有种种欧化的新艺术。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 “共赏”,不用说农工大众。于是乎有人指出这是新绅士也就是新雅人的欧化,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③百读不厌苏东坡有《送章惇秀才失解西归》诗,开头两句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百读不厌” 这个成语就出在这里。“旧书” 指的是经典,所以要 “熟读深思”。《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 “必当先读百遍”,言 “读书百遍而意自见”。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 “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这诗句原是安慰和勉励那考试失败的章惇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再去安心读书,说 “旧书” 不嫌多读,越读越玩味越有意思。固然经典值得 “百回读”,但是这里着重的还在那读书的人。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但是后来所谓 “百读不厌”,往往不指经典而指一些诗、一些文,以及一些小说;这些作品读起来津津有味,重读、屡读也不腻味,所以说 “不厌”;“不厌” 不但是 “不讨厌”,并且是 “不厌倦”。诗文和小说都是文艺作品,这里面也有一些语言的和历史的课题,诗文也有些注解和考证;小说方面呢,却直到近代才有人注意这些课题,于是也有了种种考证。新诗或白话诗和白话文,都脱离了那多多少少带着人工的、音乐的声调,而用着接近说话的声调。喜欢古诗、律诗和骈文、古文的失望了,他们尤其反对这不能吟诵的白话新诗;因为诗出于歌,一直不曾跟音乐完全分家,他们是不愿扬弃这个传统的。然而诗终于转到意义中心的阶段了。古代的音乐是一种说话,所谓 “乐语”,后来的音乐独立发展,变成 “好听” 为主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出版集团是新闻出版总署1999年批准组建的全国首批7家试点出版集团之一,拥有北京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文津出版社、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和《十月》《父母必读》《少年科学画报》《北京卡通》《夜北京》杂志社。集团前身北京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 集团公司作为北京市最大的综合性出版机构,牢牢把握正确的出版方向,为广大读者奉献了大量优秀的精神食粮,在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50余年来共出版各类图书2万余种、15亿多册,出版物获得多项国家级出版大奖和文学大奖。每年出版图书、音像、电子、网络等出版物近3000种,其中新书约1600种,在销品种约8000种。出版物在全国零售市场持续稳居前列。在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中,北京出版社曾两次获得“最受读者喜爱的出版社”。2009年,集团公司获得“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