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内容从德川幕府在伏见城受天皇委任统治,到2000年日本的新年庆典,横跨四百年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传统的日本”“革命年代的日本”“新世纪的日本”“战争中的日本”“当代日本”五个部分。

从政治局势的变革到商人阶层的崛起、从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到性别观念和家庭婚姻习俗的转变、从殖民与战争到被占领和民主化……

全书以“大事件”与“小故事”相结合的叙事,以翔实的史料、数据和图表为基础,用客观中立的治史态度,全景式白描的写作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以多维度、群像式的历史叙述,展现了日本社会现代化转型期的挫折与奋进、失败与崛起。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者序 历史的镜面,倒转的回声
  • 序(一) 预测未来:如何阅读日本的历史?
  • 序(二) 日本历史有它自己残酷的迂回曲折
  • 译者序(一) 历史意识与理性精神
  • 译者序(二) 2014年版序言
  • 前言
  • 第一篇 传统的日本
  • 年表
  • 第一章 德川政权
  • 日本国家的起源和武士的出现
  • 德川家康和将军职位
  • 巩固统治
  • 权力的纵向延伸
  • 权力的正统化
  • 权力的象征及其实质
  • 日本和世界
  • 第二章 城市、商业和生活方式
  • 城市革命
  • 城市和商业
  • 农业商品化和原初工业化
  • 对外贸易
  • 阶级、身份和生活水平
  • 第三章 自我与社会
  • 武士道和武士伦理
  • 商人对新儒学的思考
  • 平行之“道”:商家家训和农民圣人
  • 性别与现实
  • 自我和群体
  • “身为日本人”的共性
  • 第二篇 革命时代的日本
  • 年表
  • 第四章 明治维新
  • 经济灾难和社会叛乱
  • 新论说和新宗教
  • 失败的改革和落空的期望
  • 外患
  • 美国引发危机
  • 1854 ~ 1860:对外国人的让步和国内的强硬路线
  • 1860 ~ 1864:公武合体
  • 1864 ~ 1868:最后的较量
  • 明治“维新”概念的形成
  • 第五章 “新开端”
  • 革命清算
  • 击退反对党
  • 了解西方
  • 岩仓使节团
  • 知识分子和教育家
  • 促进文明开化
  • 第六章 缔造立宪政体
  • 执政者对宪法和代议制政府的思考
  • 反对的事例和纷纭的论争
  • 伊藤博文起草宪法
  • 公民道德和国家意识形态
  • 《大日本帝国宪法》
  • 第七章 走向工业高度发展的未来
  • 国家干预以及经济的基础设施
  • 松方通货紧缩和经济新方向
  • 私人企业家和轻工业的成长
  • 农村地区的贡献
  • 行业之首“棉纺业”和日本工业先驱
  • 大商业、重工业和财阀
  • “牺牲在工业进步的祭坛上”
  • 近代经济的确立
  • 第八章 经历明治梦想
  • 工厂工人
  • 丈夫和妻子
  • 儿童和学校
  • 神职人员与皈依者
  • 前瞻
  • 第三篇 新世纪的日本
  • 年表
  • 第九章 帝国的建立
  • 边界和关系的重新确定
  • 新兴的帝国主义思想
  • 中日战争
  • 对俄国的胜利
  • 对朝鲜的殖民统治
  • 日本帝国主义
  • 第十章 新觉醒和新现代性
  • 政党政治家挑战寡头执政者
  • 主流政党、群众政治运动和政党内阁
  • 大正民主与自由主义
  • 合作的帝国主义
  • 帝国的管理
  • 城市中等阶级
  • 叛逆的年轻人
  • 第十一章 动荡的20世纪20年代
  • 现代经济及其对照面
  • 焦躁不安的佃农
  • 愤怒的工人
  • 政治分歧的扩大
  • “移山的时刻已经到来”
  • 少数民族的声音
  • “国民的羊倌”
  • 日本何去何从
  • 第四篇 战争中的日本
  • 年表
  • 第十二章 “国家危急时期”
  • “九一八”事变
  • 国内激进的右翼势力和恐怖主义
  • 一意孤行
  • 保卫伪满洲国,扩大敌对行动
  • 政党政府的倒台
  • 压制政治多元化
  • 经济复苏与企业集团
  • “二二六”事件
  • 第十三章 追求新秩序
  • 滑入战争
  • 在中国的僵局
  • 新政治体制
  • 新经济体制
  • 帝国的重构
  • 20世纪30年代的生活
  • 日本南进,面对美国
  • 1941年秋
  • 第十四章 “大东亚战争”
  • 战争、政治及经济动员
  • 整顿后方
  • 统治“大东亚共荣圈”
  • 战争局势峰回路转
  • 围攻下的生活
  • 投降
  • 第五篇 当代日本
  • 年表
  • 第十五章 被占领的岁月
  • 美国人和日本人,麦克阿瑟和吉田茂
  • 旧梦想,新希望,普通的日本人
  • 非军事化
  • 民主化
  • 分权化
  • 转向
  • 独立
  • 第十六章 复兴与丰裕
  • 自由民主党的统治
  • 高速增长与政府主导
  • 企业社团与战后复兴
  • 丰裕与新中产阶级
  • 农民家庭与幸福生活
  • 昭和晚期经验评说
  • 怀旧的流行
  • 第十七章 又一个新世纪
  • 破碎的泡沫
  • 批评与寻找千年末感伤的疗法
  • 国际社会中的日本
  • 社会义务,自我实现
  • 麻烦的年轻人和受攻击的学校
  • 少数民族的挑战
  • 时间和自我
  • 附录
  • 词语注释
  • 延伸读物
  • 中日历史大事年表对照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习历史,是理解自己一个比较方便的途经,我们人不仅仅是在个体角度中存在,也是存在于每一个社会的横向广度和时间长度中,社会将把从古到今的一切浓缩出来,然后映射到我们这一个个的个体中,就形成了我们的时代烙印。就比如我国、日本、韩国以及整个东亚圈,都流行用考试来选拔人才,就是历史中科举制在这个亚洲广泛传播造成的影响,这些影响设置依旧在深刻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具体生活,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穿越时光的眼睛。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历史学习提供了对抗认知扁平化的解毒剂:​​1、规律认知的觉醒​​《日本史》以五阶段论(德川传统、明治革命、帝国崛起、战争年代、战后重建)揭示社会发展的​​非线性和矛盾性​​:明治维新带来了工业进步,却催生了殖民扩张;战后民主化缔造了经济奇迹,却埋下泡沫经济的种子。这种洞察打破了对 “进步” 的简单崇拜,培养对历史复杂性的敬畏。2、​​人性认知的深化​​从武士道精神到战后主妇运动,麦克莱恩通过个体故事展示人性如何被历史塑造。书中描述明治时期女性教育的发展时,引用了一位女学生日记:“当老师讲解《女大学》中的三从之道时,我看到窗外火车喷出的白烟 —— 那才是新时代的征兆”。这种​​个体生命与时代洪流的碰撞​​,使我们理解制度变迁背后的人性张力。3、​​身份认知的重构​​日本通过《教育敕语》构建国民认同:“孝于父母,友于兄弟…… 一旦危急,则忠勇奉公”。这种刻意塑造的​​身份政治​​引发深刻反思:当我们在历史叙事中寻找认同时,究竟是在继承传统,还是在重构传统?历史学习成为身份自觉的启蒙仪式。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他国的历史?我想是把他国的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来对照时光对于两个同源但独立发展社会的异与同。1、历史规律的对照实验​​19 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同样面临西方列强的冲击,却选择了不同道路。洋务运动坚持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明治维新则推行 “文明开化,脱亚入欧”。这种差异不仅源于统治者的决策智慧,更深植于日本独特的文化基因 —— 麦克莱恩指出,日本存在一种 “​​自我革新与身份焦虑并存​​” 的民族心理:当黑船来航,日本迅速转向全盘西化;而在战后美国占领期,又立即表现出 “对强者无保留的尊崇”。这种实用主义背后,是岛国根深蒂固的危机意识与自卑情结的辩证统一。2、​​现代化路径的多维启示​​明治政府优先发展纺织等轻工业,利用劳动力优势积累资本,再逐步转向重工业;而清廷则集中资源发展军工、造船,忽视民生经济。这种路径差异揭示了​​现代化转型的核心规律​​:成功的改革必须基于比较优势的理性判断,并让民众共享发展红利。日本财阀经济与平民生活的互动史,恰是理解东亚发展型国家模式的活标本。3、​​人性在极端环境中的显现​​书中对二战时期的描写尤为震撼:当军国主义机器裹挟整个民族时,普通人的道德抉择被压缩在 “忠君爱国” 与人性良知之间。神风特攻队员的遗书与东京大轰炸幸存者的日记,共同构成了理解​​集体狂热与个体挣扎​​的珍贵档案。这种记录超越了国族界限,成为全人类反思战争暴力的共同遗产。而当看完这本书,它的终极启示在于:当我们凝视异族的历史长河,看到的既是他人命运的倒影,也是人类共有的生存寓言。在历史这面巨大的镜像前,学习本国史是确认 “我们是谁” 的锚点,而学习他国史则是理解 “人类何以至此” 的望远镜 —— 两者共同构成我们对世界的完整认知坐标。正如每一朵樱花都诉说整个春天的秘密,每一段被真诚记录的历史,都是人类在时间长河中为自己建造的航标。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海南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的前身海南人民出版社(专业性出版社)成立于1984年。1990年3月,以“海南出版社”名称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同年9 月取得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综合性出版社资质”。公司是海南省规模最大最大的综合性出版企业,被誉为国内极具创意和活力的出版社。 公司出版了《故宫珍本丛刊》《世界百科全书》等一批在积累文化方面有重要意义的高品位图书;出版了《海南地方志丛刊》《黎族藏书》《黎族传统织锦》等一批介绍海南历史、文化的图书。引进版图书以“时效快、品种新、成系列”为三大特色,并产生品牌效应。如《数字化生存》给尚处于数字化边缘的中国带来了世界数字化发展的前沿信息,中央政治局要求所有委员人手一本学习。《次第花开》《大外交》《魔鬼出没的世界》《日本史》《证券分析》《网络为王》等也都受到全国各行各业各层次读者的欢迎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