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本书探讨了不平等如何影响你的人生,指出“感觉贫困”像“真的贫困”一样伤人。

内容简介

全球贫富差距的加大推动了不平等心理方面的科学调查。心理学家基思·佩恩走在了这些研究的前列,他的研究表明,不平等不仅在经济上使我们分化,还对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应对压力,我们的免疫系统如何运作,甚至我们如何看待正义和公平等道德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断裂的阶梯》探讨了为什么贫困的女性往往更早生育且拥有更多的孩子,为什么工人阶级在审慎投资未来方面缺乏信任,为什么人们对社会地位的认知会影响他们的政治信仰并导致更大的政治分歧,贫困如何像实际的人身威胁一样有效地提高压力水平,工作场所的不平等如何影响绩效,为什么不平等的社会更趋于宗教化。理解不平等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下问题:是什么驱动了意识形态的分歧,为什么高度不平等会令中产阶级感到迷茫,以及如何脱离永无休止的社会比较。

目录

  • 版权信息
  • “比较译丛”序
  • 引言
  • 第一章 食堂阿姨经济学——为什么“感觉贫困”像“真的贫困”一样伤人
  • 第二章 相对容易——为什么我们无法停止与他人的比较
  • 第三章 贫穷的逻辑——不平等有自己的逻辑
  • 第四章 右派、左派与梯子——不平等如何分裂我们的政治观点
  • 第五章 长寿者的墓碑高——不平等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 第六章 上帝、阴谋和天使的语言——为什么人们会相信他们需要相信的
  • 第七章 黑人和白人之间的不平等——种族和经济不平等的危险舞蹈
  • 第八章 合作的阶梯——为什么公平薪酬是公平竞争的标志
  • 第九章 垂直生活的艺术——平缓的阶梯,与照顾相比,以及那些最重要的事情
  • 致谢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不平等的系统影响

    一句话总结,不平等不是贫穷,更仅仅是种现象,还是会产生系统影响的反馈机制的一环。


    这本书真是让我在三星还是四星来回了好久,是实话全书的内容其实并没有多少新意 (对我而言),更应该称之为对人类比较认知和其影响的综述,不过就是这样对各种研究跨领域连接的过程总能让思想产生新的火花,不过最终考虑到作者列举的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其提出的解决方案有些不切实际,定在了三星。
    本书一开始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平均收入和收入不平等分别与社会问题间的关系,前者呈现云状,而后者却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应证全书的核心观点,不平等不是贫穷,但会让人有贫穷的感觉,进一步通过不同收入群体对富裕看法的区别,引到了不平等的根源,我们的对比思维,又由此回到不同环境下的影响对不平等的反作用。

    一、不平等的由来
    本书通过各种研究例证了人类天生具有认识自身位置的比较天性,我们甚至只需要简单的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大概的知道他所属的阶层,由此我们天生就是为了不平等而存在的生物,哪怕没有收益,只要能显得自己比别人强一等我们也会愿意付出很多努力,最经典的例子或许就是跑步时遇到一个人从身边慢慢跑过吧。
    同时,又提出了人类同为生物存在的 “生存 + 繁衍” 策略影响下,我们在贫困环境中更容易做出短视冒险行为,而在富裕环境下更容易做出长期和收益的决策,举个简单的例子,贫穷的社会往往用繁衍作为种群生存的策略,而富裕社会则更多的会选择个体的生存优先。
    两者相叠加,就会形成一个不平等在社会网络的正反馈机制,越是与有钱人比较,越会觉得自己贫困,因此学会陷入贫困思维,继而做出冒险行为,很多人炒股喜欢梭哈,在工作生活中只盯着眼前的收益正是在此。
    二、本书存在的问题
    本书总的逻辑我是赞同的,但是书中还是存在一些存疑的例证,比如穿插在视频中只能被潜意识感受到的人名会对人的决策造成的影响,在最新的研究中类似的实验已经被证明不可复制,以此证明环境影响就会让人陷入不同思维模式还是太牵强。
    同时本书故事太多,不免让我这种读得快的有点痛苦,抽出核心观点的认知消耗太多,如果你只是随便读读也很容易陷入单一段落的论述中而忘记全书的整体架构。
    三、对我的一些启发
    说实话,这本书本身的内容给我的感觉还好,但是在作者连绵的叙述中不时的闪光点让我更深刻的思考了两个点。
    客观衡量人类就是社会学的永动机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或许本身就是个混沌,没有客观的过程。因为我们认识事物都要依赖比较,而对于自身的认识所依赖的坐标又是我们自身,这种互相作用让比较成了一个你来我往的动态博弈,想要客观的认识经济、认识社会、认识人性,或许就是一个社会学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必须不断有新的信息纳入,对人性的测量才能维持不变,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公式,更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办法。
    平等才是不稳定的状态
    书中提出了一个研究,90% 的人在面对收入平等还是不平等的社会选择时都选择了平等,哪怕是收入排前的人也是如此。我当时突然就意识到,平等才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因为平等需要所有人的合作,而合作人越多越难维持,相反不平等只需要少数人不断的努力就可以做到,当然这种 “努力” 可能有很多形式。
    同时我也意识到,不平等的这种幂率分布会不会与地震规律有某些相似呢?越长时间没发生震动我们可以预期越不会发生震动,但是震动一旦发生,连续发生的概率就回到一个高值,随着时间又慢慢下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能否克服“地心引力”,跳脱出这固化的阶层?

      这是一本系统分析不公平所引起的阶层固化的书籍。作者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案例、报告等客观因素,从等级秩序、攀比、政治观点、寿命与繁衍、宗教信仰、种族歧视、薪酬待遇等多个角度详细的分析了,不公平对贫富阶层固化有着怎样的影响。虽然只是一本美国人写的书,但是对于现今的中国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给大家举个例子,现在的美国就好比是我们业内那些三十多岁,在老家拼搏,做着低价竞争的效果图,又要养家,又要养娃,还看不到出路的成年人。他们觉得迷茫,不知道未来应该怎样走。如果在他们二十出头的年级有人和他们说,三十多岁的时候,他面对的是这样的一种生活,我相信他一定会咬牙去大城市闯荡,不会过早的结婚生子,买车买房。而现在即使对现状了解的再清楚,也有一些回天乏术的意思。而现在的中国就相当于我们行业里刚刚入行的这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有了那些中年人的经历借鉴,如果听话,最起码不会走上他们的老路。而这本书就是用给你提醒的。无论你是否相信 “原生家庭论” 还是 “阶层固化论”,很多证据都表明,相对处于弱势境况的人们理性程度更低,他们更容易相信阴谋论。一种 “总有朕想害刁民” 的理念充斥着他的思想。凡是把人都往坏了想。“不是我不努力,是这个社会太黑暗”“无商不奸,无奸不商”“那些企业捐款就是为了打广告”“那些慈善基金就是明星敛财的手段,我才不信呢。”“那些有钱人有一个好人吗,那钱不定时怎么来的呢。”“哪有不贪污受贿的官” 在社会不平等程度较高的地区,宗教信仰的程度也较高。“我这辈子就这命了。”“这人啊,这辈子不能太有钱,降不住,不信你就看,一有钱不是遭灾就是惹祸,要不就是身体不好,非得把这个钱花了,人才能好” 在艰苦的、充满压力或没有秩序的环境中长大的女性,会更早的要孩子 —— 相对低位较低,更加贫困的人们更倾向于选择 “快生早死” 的生活方式。这个在国内现在也比较普遍。二十八九岁在一线城市还正年轻,单身都很正常,甚至三十四五岁现在大家也都觉得还好。而放在一些欠发达区域,女性二十一二岁就结婚生子了。如果到了二十八九岁还没结婚,身边的人斗都会用着异样的眼光审视她。相对贫困一些的人,更加短视,更容易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长远的利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饿肚子的时候,很难有空余的想法思考更长远的事情,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这本书看的我挺绝望的。因为从书中看起来,贫穷的恶性循环很难克服,有些甚至不是主管思考的,而是被动接受,甚至是潜意识中的,这就很难改变观念,逃离这种循环。阶层固化的根本其实是观念的固化。记得阅读《我在底层的生活》那本书时,一个日薪 40-45 美元的女招待,其实她每天的房费就是 40 美元,剩下那不足五美元的收入要够她吃喝,那她又怎样摆脱这样的生活呢?处于中产阶级的我们肯定会想,一定要省吃俭用攒出一千美元,作为在远处租房的押金,从此改变生活的窘境。可这就是观念的固化。不单是底层人们不接受这样的观念,不愿意为攒一千美元而忍饥挨饿,更愿意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我们观念就是正确的吗?身处精英阶层的那些人他们又会怎么想呢?我们也不知道。所以不公平锁死的不单单是底层民众,同样也锁死了中产阶级。这本书只是详尽的分析了不公平对阶层固化造成的影响,但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或者说他提出的那个解决方案并不现实。作为平民的我们,既没有能力改变这个社会,也无法帮助更多的人,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独善其身。虽然我们的观念也许被固化在了中产阶级这一档,但总好过陷在底层贫苦生活的 “地心引力” 中强吧。而且,中产阶级也分很多层的,趁着中国的阶层社会还没有成型,能向上努一努,就努一努吧。等双减成了定局,学校既不考试,也不排名,大学老师随机轮岗后,还有没有机会刮越阶层的限制都难说了。不学习的越来越不学习,精英们越来越精英。大家就公平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