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寻找日本建筑被世界认可的答案,深度剖析上百处著名建筑。

内容简介

近现代日本建筑中,流淌着“日本的国家意识”。从世博到奥运,从天皇系谱到民众关照,每个日本象征性建筑的背后,都是有关“日本特质”的争论。奥运场馆、国会议事堂、皇居等备受瞩目的国家项目,规划建造时都会回望关照伊势神宫、桂离宫等传统建筑,这体现的恰恰是民族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生相克的纠缠。

建筑中的“日本性”是怎样一步步建构并不断转变的?穿梭于一个个建筑大师与一次次理论浪潮中,在西方现代性与地域传统互动碰撞的图景里,找到日本建筑被世界认可的答案。本书不是简单地按历史顺序梳理具体事件以还原客观的“建筑史”,而是一场对“什么是日本建筑”的深度考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论 为何建筑会与日本关联
  • 第一章 奥林匹克
  • 1 向世界发出信号吧!
  • 把“奥林匹克大会”带到东京
  • 富士山麓的奥运村
  • 外国人的宿泊之所——国策酒店
  • 日本纪元2600年的国家事业
  • 2 战时的日本梦想
  • 从日本到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 陷入困局的会场规划
  • 3 悲愿·重返国际社会
  • 策划人岸田日出刀
  • 从师匠到丹下健三的接力
  • 4 体育场的“传统”部分
  • 屋顶的建筑所表现的主题
  • 日本风格与象征性
  • 第二章 世博
  • 1 大阪世博·奇迹的风景
  • 丹下健三的屋顶
  • 来自外部的目光·来自内部的批判
  • 地域性与屋顶
  • 丹下的现代主义屋顶
  • 土著的反叛
  • 2 异国情调·日本的系谱
  • 前川国男的日本馆
  • 海内外的反响
  • 战前的日本馆
  • 灯笼的起源——外国人容易理解的设计
  • 3 现代主义摸索的另一个日本
  • 轰动世界的出道——坂仓准三
  • 远离日本的杂音——杰作诞生
  • “日本馆设计者”的荣光与职责
  • 日本馆联结世界
  • 4 不落俗套的日本风格
  • 环境性能的表现
  • 设计的重要性的缺失
  • 威尼斯双年展的日本馆
  • 有别于帝冠样式的感性
  • 建筑展的展出历史
  • 媒体的期待与日本的现实
  • 第三章 屋顶
  • 1 样式的嵌合体
  • 蝇与人的合体或融合
  • 下田菊太郎的“帝冠合并式”
  • 异国眼光的介入
  • 2 后现代主义发起的再评价与批判
  • 什么是帝冠样式
  • 与法西斯主义合作的建筑样式?
  • 屋顶与宗教建筑
  • 屋顶的去政治化再评价
  • 石井和纮的后现代主义
  • 第四章 新陈代谢
  • 1 被发现的日式空间
  • 装点日式意匠
  • 黑川纪章与共生思想
  • 受佛教影响的空间理论
  • 层叠的边界与“内宅”的思想
  • 2 “出云大社·伊势神宫”理论
  • 二元论引发的“回归日本”
  • 与出云大社碰撞出的全新形态
  • 新陈代谢派与日本型住宅
  • 幕后推手川添登
  • 接合传统与前卫
  • 第五章 民众
  • 1 传统论争
  • 新建筑与古建筑
  • 海外的日本趣味风潮
  • 对日本特质的疑义
  • 落地的国民设计
  • 2 绳文之物
  • 为何会产生日本风潮
  • 战后“民众”的登场
  • 白井晟一与绳文之物
  • 民众是真正的业主
  • 第六章 冈本太郎
  • 1 给近代的一击
  • 绳文土器的发现
  • 美术与建筑的联系
  • 日本的地方与民众
  • 2 怪诞的建筑
  • 名为真美花艺会馆的怪兽
  • 从内侧打破建筑
  • 不可直视的土俗建筑
  • 刻印在国民记忆里的高塔
  • 第七章 核爆
  • 1 核爆纪念碑与“民众的愿望”
  • 秋田的大屋顶
  • 超越民族表象的“传统扩大”
  • 两座核爆纪念建筑
  • 原爆堂与民众
  • 2 “混在并存”的思想
  • 另辟蹊径的丹下健三的同级生
  • 两次海外旅行改变的世界观
  • 混在并存的建筑
  • 历史意匠论的意义
  • 第八章 战争
  • 1 “国民”的样式
  • 从国民的建筑到人民的建筑
  • 1947年的另一部著作
  • 关于战时的国家与建筑
  • 前川国男的战斗
  • 2 战时的建筑理论
  • 新国立竞技场问题与战时的日本
  • 日本国民建筑样式的问题
  • 空间理论派系的课题讨论
  • 战时日本建筑理论的局限
  • 第九章 皇居·宫殿
  • 1 新的宫殿
  • 京都迎宾馆的高科技派和风
  • 昭和的宫殿重建计划
  • 如何处理新宫殿的建筑
  • 宫殿问题与建筑师的职能
  • 2 明治的国家事业
  • 明治的全新挑战
  • 陷入困局的明治宫殿
  • 外国设计者与国家工程
  • 以洋风建筑为目标的赤坂离宫
  • 第十章 国会议事堂
  • 1 象征国体的建筑
  • 世界上的议会建筑
  • 日本的国会议事堂
  • 怎样的政治空间
  • 围绕日本特质的议论
  • 2 对国会议事堂的评说
  • 肩负建筑界未来的项目
  • 美术界眼中的国会议事堂
  • 以不满收场的设计竞赛
  • 后记
  • 译名对照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文化=技术与生活形态的揉和

    在各个场所中所建造出来的建筑应该是适应当地气候与环境,并有相应配合的的资源支撑其建造。到了近代建筑,在大量使用钢铁、玻璃、混凝土…… 这些材料后,建筑的形态确实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又有適应其习俗的不变。而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1891 年浓尾地震,导致砖造建筑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完全仿效西洋的结构建筑难以在地震多发的日本发挥作用。出于对结构安全的迫切需求,日本的建筑在抗震研究方面,也因此走出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道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什么是日本的传统?

      传统是个沉重的话题,就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