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饮食作家庄祖宜初心之作,穿越餐厅用餐区,窥探厨房异文化,带你吃出一个新世界。

内容简介

著名作家梁文道、叶怡兰、蔡珠儿鼎力推荐。

“吃饭十分钟,做饭一小时。”

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自己下厨实在费时费力。即便外出吃饭,也鲜有人在意盘子里的食物从何而来,出自何人之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与细密的社会分工,使人们失去了对“吃”的好奇与探索欲。

而“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庄祖宜却在攻读博士期间领悟到做菜的乐趣,毅然从殿堂奔向厨房。她将厨艺专业看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将厨师当做“跨国的民族”,在厨房里找到了人类学的一片田野。厨艺学校里有血腥又迷人的“屠宰课”,还有后厨的“粗话训练班”;有地震也要抢救面种的“面包疯子”,也有配方秘籍从不离身的“点心师傅”……

“做菜的乐趣就在于它看得到摸得到,闻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馈。看着葱蒜辣椒噼噼啪啪的在油锅里弹跳释放香气,酒水注入沸腾弥漫于空气中,那种满足感真切而踏实。

厨房里的故事,烟火缭绕,千姿百态!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一名台湾人类学家的香港厨房课
  • 再版序 那颗蠢蠢欲动,想摆脱制式人生的初心
  • 初版序 从学院到厨房
  • 1 厨艺学校
  • 01. 第一堂课
  • 02. 派皮大有学问
  • 03. 干洗店里学烹饪
  • 04. 刀工训练
  • 05. 食鸡的文明
  • 06. 烈酒一定要喝完
  • 07. 屠宰课
  • 08. 饼干的意义
  • 09. 面包疯子
  • 10. 三星初体验
  • 11. 厨房里的派对
  • 12. 地道意大利
  • 13. 高贵的椭圆形
  • 14. 一碗清汤
  • 15. 厨房里流行什么?
  • 16. 名厨的教诲
  • 17. 中菜速成班
  • 18. 鸭子与小老鼠
  • 19. 毕业考
  • 20. 小厨师戴高帽
  • 2 餐厅实习
  • 01. 新手找工作
  • 02. 从基层做起
  • 03. 遇见Nobu
  • 04. 开工了!
  • 05. 完美的代价
  • 06. 我的五星级零嘴
  • 07. 白松露飨宴
  • 08. 前往马来西亚
  • 09. 豪气女大厨
  • 10. 进入热厨
  • 11. 粗话训练班
  • 12. 神鬼交锋
  • 13. 大厨的养成
  • 14. 心血换来的晚餐
  • 15. Beo有机厨房
  • 16. “哈台帮”厨师
  • 17. 开餐厅不容易!
  • 18. 员工餐
  • 19. 点心师傅
  • 20. 好景不长
  • 3 饮食杂文
  • 01. 凭感觉做菜
  • 02. 细火慢炖
  • 03. 酱料见真章
  • 04. Zest
  • 05. Confit
  • 06. 川味
  • 07. Chili烹饪大赛
  • 08. 铸铁锅
  • 09. 层次鲜明的越南小吃
  • 10. 海上厨房游
  • 11. 婆婆的营养主义
  • 12. 艾丽丝的美味革命
  • 13. 厨房里的贝多芬
  • 14. Fusion何去何从?
  • 15. 米其林标准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君子何须远庖厨

    自从孟子说了 “君子远庖厨” 之后,中国的读书人,好吃的人多,写吃的人不少,但像苏东坡跟王世襄先生那样真下厨的,其实凤毛麟角。似乎,劳心者不屑于劳力,觉得有伤大雅。


    其实,坚持动手做事,跟坚持用头脑思考,对我来说都同样重要。
    当初被这本书吸引,实在是因为书名《厨房里的人类学家》。除了 “的” 之外,其他两个词对我都是 “勾魂手”。
    这个撂下博士论文跑去上厨艺学校的女人,给我最深的感触是,特别 “能打”。最近看了一个报道,庄祖宜说搬到成都之后,领馆经费有限,为了省钱,都是由她亲自下厨,准备中西合璧的自助餐会。后厨忙完,要迅速换上小礼服裙,做谈笑风生的外交官夫人。
    人类学家可以呆在非洲的小泥屋,贵州的村寨,也可以呆在香港的后厨。庄祖宜既习庖丁解牛,也做参与式观察。
    对了,庄祖宜最新的头衔,不是总领事夫人,而是成都持证上岗的街头歌手。这种不设限的人生态度,也是我特别赞赏的。

      5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工作有些疲累,读一下别人的美好人生,一样可以放松。

      原本是想读《朱莉和茱莉亚》的,奈何各大平台都没有该书的电子版。搜索时又看到了庄祖宜女士的这本书,遂萌生了重读的念头。之所以一遍又一遍的阅读这本《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还是对那种说走就走、率性而为的生活的向往。谁不想过那种不记经济回报,只管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的生活呢?这还是一本诞生于博客时代的书呢,作者的故事还是基于博客的传播,才为大众所知。其实细品起来,这并不是一个诗和远方的惬意故事,做厨师从学习到工作的那些痛苦的训练,其实一样都不少。只不过作者乐在其中,不觉得罢了。我觉得这才是我喜欢读这本书的原因。就好比我现在每天无论多忙都会抽出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练习画画一样,睡觉的时间都没有的时候,还要去完成练习,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有如何能做到呢?差别仅仅是我还要考虑赚钱,维系家庭的生存罢了。上次读的时候,关于作者回到老公家,和婆婆完全只关注营养搭配,而丝毫不在意口味这段时,还没有什么感觉。最近在健身减脂,为了抑制血糖,也开始关注营养成分表了。但我还是更认同作者关于口味的理念。只是为了健康,寻求一种平衡才好。而书里最后一章提到的米其林标准那,我其实更喜欢那个选择在巴黎开小酒馆的米其林大厨。试问又有谁不喜欢像深夜食堂里的大叔那样开一间充满烟火气的、人情味的小食店呢?即可以一窥人间百态,又可以静静的品味人生。“菜单里只有这些,你如果还想吃点别的,我也可以给你做。” 这是多好的生活态度啊。这几日,公司工作繁忙,不想读太现实的书籍,总想找一些乌托邦的、美好的不像真的的书来读。不能真的休息,靠阅读来放松一下,也蛮好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当不错的一本书

        笔者身为一名厨师,写做吃的这件事写的相当有趣。对食物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都让人相当共鸣。吃很重要的,尊重食物也是很重要。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与《吃是一种公民行为》一样好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