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备搜苏轼词全部作品及后人的评论,另外还加以简单的注释和系年,为读者欣赏苏轼词提供了较多的方便。

内容简介

苏轼是宋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以卓越的天才、广博的学识、开朗的胸襟,写出了大量辉煌的诗、文、词,表达了自己一生的真实经历和和丰富的思想情感。苏轼词内容广阔,气魄雄伟,语言朴素,一反过去绮罗香泽及离情别绪的局限,是宋词空前的划时代的革新,也是宋词进一步的发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读
  • 苏轼词集卷一
  • 浪淘沙(昨日出东城)
  • 南歌子(海上乘槎侣)
  • 行香子(一叶舟轻)
  • 祝英台近(挂轻帆)
  • 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
  • 又(碧山影里小红旗)
  • 临江仙(四大从来都遍满)
  • 南乡子(晚景落琼杯)
  • 行香子(携手江村)
  • 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 醉落魄(轻云微月)
  • 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
  • 少年游(去年相送)
  •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
  • 江城子(玉人家在凤凰山)
  • 又(凤凰山下雨初晴)
  •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
  • 诉衷情(钱塘风景古今奇)
  • 菩萨蛮(玉童西迓浮丘伯)
  • 又(娟娟缺月西南落)
  • 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
  • 菩萨蛮(秋风湖上萧萧雨)
  • 清平乐(清淮浊汴)
  •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
  • 南歌子(苒苒中秋过)
  • 泛金船(无情流水多情客)
  • 南乡子(东武望馀杭)
  • 又(凉簟碧纱厨)
  • 又(寒雀满疏篱)
  • 浣溪沙(缥缈危楼紫翠间)
  • 又(白雪清词出坐间)
  • 南乡子(裙带石榴红)
  • 又(旌旆满江湖)
  • 定风波送元素(今古风流阮步兵)
  • 减字木兰花(惟熊佳梦)
  • 河满子(见说岷峨凄怆)
  • 菩萨蛮(天怜豪俊腰金晚)
  • 鹊桥仙(缑山仙子)
  • 阮郎归(一年三度过苏台)
  • 醉落魄(苍颜华发)
  • 菩萨蛮(玉笙不受珠唇暖)
  • 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
  • 南歌子(欲执河梁手)
  • 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 更漏子(水涵空)
  • 醉落魄(分携如昨)
  • 浣溪沙(长记鸣琴子贱堂)
  • 沁园春(孤馆灯青)
  • 永遇乐(长忆别时)
  • 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 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
  •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 雨中花慢(今岁花时深院)
  •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 水龙吟(楚山修竹如云)
  • 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
  • 蝶恋花(帘外东风交雨霰)
  • 满江红(天岂无情)
  • 殢人娇(别驾来时)
  • 望江南(春未老)
  • 又(春已老)
  • 满江红(东武南城)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画堂春(柳花飞处麦摇波)
  •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 又(相从不觉又初寒)
  • 南乡子(不到谢公台)
  • 阳关曲(济南春好雪初晴)
  • 蝶恋花(簌簌无风花自堕)
  • 殢人娇(满院桃花)
  • 洞仙歌(江南腊尽)
  • 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
  •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 浣溪沙(一别姑苏已四年)
  • 临江仙(自古相从休务日)
  •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 又(旋抹红妆看使君)
  • 又(麻叶层层苘叶光)
  • 又(簌簌衣巾落枣花)
  • 又(软草平莎过雨新)
  • 又(惭愧今年二麦丰)
  • 又(缥缈红妆照浅溪)
  • 永遇乐(明月如霜)
  • 千秋岁(浅霜侵绿)
  • 阳关曲(受降城下紫髯郎)
  •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 减字木兰花(玉觞无味)
  • 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
  • 南歌子(山雨萧萧过)
  • 又(日出西山雨)
  • 又(雨暗初疑夜)
  • 又(带酒冲山雨)
  • 双荷叶(双溪月)
  • 渔家傲七夕(皎皎牵牛河汉女)
  • 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
  •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 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
  • 又(银塘朱槛曲尘波)
  •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 又(醉梦昏昏晓未苏)
  • 又(雪里餐毡例姓苏)
  • 又(半夜银山上积苏)
  • 又(万顷风涛不记苏)
  • 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
  • 满江红(江汉西来)
  • 苏轼词集卷二
  •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 满江红(忧喜相寻)
  • 哨遍(为米折腰)
  • 渔家傲(些小白须何用染)
  • 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
  • 洞仙歌(冰肌玉骨)
  • 念奴娇(大江东去)
  • 又(凭高眺远)
  • 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
  • 减字木兰花(娇多媚杀)
  • 又(双鬟绿坠)
  • 又(天真雅丽)
  • 又(柔和性气)
  • 又(天然宅院)
  •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
  • 菩萨蛮(碧纱微露纤掺玉)
  • 醉翁操(琅然)
  •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 满庭芳(三十三年)
  •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 蝶恋花(别酒劝君君一醉)
  • 醉蓬莱(笑劳生一梦)
  • 好事近(红粉莫悲啼)
  • 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
  • 定风波(常羨人间琢玉郎)
  •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 十拍子(白酒新开九酝)
  • 南歌子(卫霍元勋后)
  • 瑶池燕(飞花成阵)
  • 满庭芳(归去来兮)
  • 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
  • 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
  • 浣溪沙(学画鸦儿正妙年)
  • 又(一梦江湖费五年)
  •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 行香子(北望平川)
  •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 又(自净方能净彼)
  •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 满庭芳(三十三年)
  • 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
  • 满庭芳(归去来兮)
  • 南乡子(千骑试春游)
  • 又(绣鞅玉鐶游)
  • 又(未倦长卿游)
  • 渔父(渔父饮)
  • 又(渔父醉)
  • 又(渔父醒)
  • 又(渔父笑)
  • 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
  • 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路)
  • 又(自古涟漪佳绝地)
  •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 满庭芳(香馤雕盘)
  • 西江月(莫叹平齐落落)
  • 定风波(月满苕溪照夜堂)
  • 点绛唇(我辈情钟)
  • 临江仙(多病休文都瘦损)
  • 南歌子(山与歌眉敛)
  • 又(古岸开青葑)
  •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 鹊桥仙(乘槎归去)
  • 点绛唇(不用悲秋)
  • 又(莫唱阳关)
  • 好事近(湖上雨晴时)
  • 渔家傲(送客归来灯火尽)
  • 浣溪沙(雪颔霜髯不自惊)
  • 又(料峭东风翠幕惊)
  • 又(阳羡姑苏已买田)
  • 西江月(公子眼花乱发)
  • 又(小院朱阑几曲)
  • 又(怪此花枝怨泣)
  • 木兰花令(知君仙骨无寒暑)
  • 虞美人(归心正似三春草)
  • 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
  •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 西江月(昨夜扁舟京口)
  • 临江仙(我劝髯张归去好)
  • 木兰花令(霜馀已失长淮阔)
  • 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
  • 满江红(清颍东流)
  • 浣溪沙(芍药樱桃两斗新)
  •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
  • 生查子(三度别君来)
  •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 戚氏(玉龟山)
  • 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
  • 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
  • 浣溪沙(罗袜空飞洛浦尘)
  • 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
  • 殢人娇(白发苍颜)
  •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
  • 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
  • 鹧鸪天(笑捻红梅嚲翠翘)
  • 苏轼词集卷三
  • 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
  • 又(露寒烟冷蒹葭老)
  • 满庭芳(蜗角虚名)
  • 永遇乐(天末山横)
  • 雨中花慢(邃院重帘何处)
  • 又(嫩脸羞蛾因甚)
  • 一丛花(今年春浅腊侵年)
  • 三部乐(美人如月)
  • 无愁可解(光景百年)
  •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 哨遍(睡起画堂)
  • 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
  • 又(经旬未识东君信)
  • 又(高平四面开雄垒)
  • 西江月(闻道双衔凤带)
  • 华清引(平时十月幸莲汤)
  • 苏幕遮(暑笼晴)
  • 乌夜啼(莫怪归心速)
  • 临江仙(诗句端来磨我钝)
  • 又(忘却成都来十载)
  • 又(尊酒何人怀李白)
  • 又(冬夜夜寒冰合井)
  • 又(谁道东阳都瘦损)
  • 又(昨夜渡江何处宿)
  • 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
  • 又(临水纵横回晚鞚)
  • 定风波(与客携壶上翠微)
  • 又(莫怪鸳鸯绣代长)
  • 又(好睡慵开莫厌迟)
  • 南乡子(冰雪透香肌)
  • 又(天与化工知)
  • 又(寒玉细凝肤)
  • 又(怅望送春杯)
  • 又(何处倚阑干)
  • 菩萨蛮(画檐初挂弯弯月)
  • 又(风回仙驭云开扇)
  • 又(城隅静女何人见)
  • 又(绣帘高卷倾城出)
  • 又(落花闲院春衫薄)
  • 又(火云凝汗挥珠颗)
  • 又(峤南江浅红梅小)
  • 又(翠鬟斜幔云垂耳)
  • 又(柳庭风静人眠昼)
  • 又(井桐双照新妆冷)
  • 又(雪花飞暖融香颊)
  • 又(娟娟侵鬓妆痕浅)
  • 又(涂香莫惜莲承步)
  • 又(玉鐶坠耳黄金饰)
  • 浣溪沙(珠桧丝杉冷欲霜)
  • 又(霜鬓真堪插拒霜)
  • 又(傅粉郎君又粉奴)
  • 又(菊暗荷枯一夜霜)
  • 又(道字娇讹语未成)
  • 又(桃李溪边驻画轮)
  • 又(四面垂杨十里荷)
  • 又(怪见眉间一点黄)
  • 又(门外东风雪洒裾)
  • 又(轻汗微微透碧纨)
  • 又(徐邈能中酒圣贤)
  • 又(倾盖相逢胜白头)
  • 又(炙手无人傍屋头)
  • 又(画隼横江喜再游)
  • 又(入袂轻风不破尘)
  • 又(风卷珠帘自上钩)
  • 又(西塞山边白鹭飞)
  • 又(花满银塘水漫流)
  • 又(几共查梨到雪霜)
  • 又(山色横侵蘸晕霞)
  • 又(晚菊花前敛翠蛾)
  • 又(风压轻云贴水飞)
  • 南歌子(日薄花房绽)
  • 又(师唱谁家曲)
  • 又(紫陌寻春去)
  • 又(笑怕蔷薇罥)
  • 又(寸恨谁云短)
  • 又(绀绾双蟠髻)
  • 又(琥珀装腰佩)
  • 又(云鬓裁新绿)
  • 又(见说东园好)
  • 江城子(银涛无际卷蓬瀛)
  • 又(墨云拖雨过西楼)
  • 又(腻红匀脸衬檀唇)
  •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 又(一颗樱桃樊素口)
  • 又(春事阑珊芳草歇)
  • 又(泛泛东风初破五)
  • 又(记得画屏初会遇)
  • 又(昨夜秋风来万里)
  • 又(玉枕冰寒消暑气)
  • 又(雨霰疏疏经泼火)
  • 又(蝶懒莺慵春过半)
  • 减字木兰花(云鬟倾倒)
  • 又(闽溪珍献)
  • 又(春光亭下)
  • 又(晓来风细)
  • 又(天台旧路)
  • 又(琵琶绝艺)
  • 又(云容皓白)
  • 又(玉房金蕊)
  • 又(海南奇宝)
  • 又(神闲意定)
  • 又(银筝旋品)
  • 又(莺初解语)
  • 又(江南游女)
  • 行香子(绮席才终)
  • 又(三入承明)
  • 又(清夜无尘)
  • 又(昨夜霜风)
  • 点绛唇(闲倚胡床)
  • 又(红杏飘香)
  • 又(醉漾轻舟)
  • 又(月转乌啼)
  • 皂罗特髻(采菱拾翠)
  • 虞美人(定场贺老今何在)
  • 又(落花已作风前舞)
  • 又(冰肌自是生来瘦)
  • 又(深深庭院清明过)
  • 又(持杯遥劝天边月)
  • 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 又(手种堂前桃李)
  • 又(城上层楼叠巘)
  • 阮郎归(绿槐高柳咽新蝉)
  • 又(暗香浮动月黄昏)
  • 诉衷情(海棠珠缀一重重)
  • 又(小莲初上琵琶弦)
  • 谒金门(秋帷里)
  • 又(秋池阁)
  • 又(今夜雨)
  • 好事近(烟外倚危楼)
  • 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未)
  • 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
  • 桃源忆故人(华胥梦断人何处)
  • 调笑令(渔父)
  • 又(归雁)
  • 荷花媚(霞苞电荷碧)
  • 占春芳(红杏了)
  • 一斛珠(洛城春晚)
  • 意难忘(花拥鸳房)
  • 总评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从苏东坡开始,词境,一笔辽阔,而达观豪迈背后,个人的却可以传达的东西,被忽略了

    宋词,北是苏东坡,南有辛稼轩;苏轼的词,北宋的时代精神,辛弃疾的词,南宋的时代精神。他们都是那种因应时代问题而产生的词风,只不过,苏轼的词风比较靠北宋的时代风貌;辛弃疾的词,则是南宋本该有却从来没有的时代精神。


    ●宋,除了宋词,给人印象比较深的,恐怕就是变法。变法,也算一种创新,但凡是创新,多半风险超过机会,成了的,无不是人算、天意,再加运气。没有成的,尤其是那些我们认为是” 功败垂成 “的,十个有十个是没有得到主事人的完全支持,要么是以变法为由头做其他的谋私之事,变法者仅仅是工具,事了即弃之;要么是主事人开头支持后来不支持、支持不了的,比如,子产死,而郑国陷入单纯的内耗;管仲死,齐政日渐衰竭;楚悼王死,而吴起变法败;唐文宗被宦官软禁,而宋申锡流放,死于贬地。败的原因,有一点很关键,没有塑造出新钱新势力,让新的利益集团维持和保护新法成果。
    苏东坡看到了,问题所在,现在讲,是个系统问题,变法属于复杂动作,单凭三三两两的投机分子,事情必定成不了。但,与直接参与变法的以身犯险者不同,东坡不执着,从不认为自己的想法必定正确,更不会抱着一定把自家正确想法付之实施的执念。新办法往往解决不了老问题的时候,最好维持老办法,不然,新办法会刺激老问题衍生出一堆的新问题。因为,只要有机会,新钱必想取老钱而代之,老钱也定会以命相搏,新老之间的博弈,损伤酷烈的,唯有普通庶民;庶民伤,则伤筋动骨,伤筋动骨,结果一定是动摇根基。
    ●当一国、一代之政治,唯有以极端的方式,才能获得快速的结果,治理就是去了弹性,不管谁上来,只有更加极端,这样,那些不愿意执于一端,讲求中和的,定会反复被打压。苏轼就是这样的” 中和论者 “。而苏轼之所以成为不拘执于一端,与他对一般庶民的民情人性的深刻省察,大有关系,也对我们这些后来者中的激进变革者、潜在的激进变革者,算得一剂醒脑针。
    ●我们能够看见的,是留给我们的达观的苏东坡,疏朗通透的苏东坡,至于,写诗的,写词的,慷慨激陈时政民风的苏东坡,在大学士的名头下,他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波澜,心理活动,活动之中的负面情绪,委屈、愤懑、困惑、无奈……,被有意的忽视了,无意的忽略了,在狭窄 “空间” 内的委曲腾挪,腾挪之中的心情起伏变化,起伏变化前前后后的,忽而昂扬,忽而颓败,我们却是无法感同身受的。那些被苏学士在孤寂寒夜,偏僻蛮荒中消化掉的东西,我们是不可能知道了。
    ●什么叫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大半夜,失眠,一个人,独自,扶杖而行,在水边吹风。假如只是拿着固定的标签,达观也好,豪迈也罢,你是理解不了夜半听江的,是过了大半生的一个中年男人,那种心境,说不出来的。
    “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豪迈么,这里头仅仅是达观么,想一想,有没有某个时候,夜半惊醒,发现一事无成,或者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而大半生就这么过去了,回想起来,也记不清是怎么过来的,这个 “危机”,那个 “焦虑”,说的就是这样每个人都遇到的低谷,以及低谷时期的挣扎,不甘,颓败,自省;自省之后的自剖,自识,负面的消极的但属于人的某个阶段必须亲自体味的东西,一点一点,在东坡的词里,消解掉了,若无类似经历,也只能看得见字面的气象,看不到气象形成之前,个人独自的咀嚼。
    ●可以讲,处在低谷阶段,下行期,大环境的一片向好,解决不了个人的精神问题,思想意识里的弯弯绕绕,大道理触达不到,促膝谈心也同样无济于事,假如还是个人独处,无人交流,必是心结难解,没有自我疏解、自我疏导的能力,不能自己亲手排遣消解负面的情绪,一个人,怕是要出问题的,想不开、寻短见,十之八九,就是在这样过分封闭狭窄的环境里呆太久了。
    有些人,一定需要旁边有个人提醒,必要时,伸手拉上来;有些人,不说精神气质不同,也一定属于那种越开解越是拧巴、越被劝导越是心烦意乱甚至狂躁、满含攻击性。翻一翻苏词,比较容易排解掉空耗人的意志,损伤精神的混杂情绪。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对自己情绪如此驾轻就熟、轻松化解的,能有几人?你我庸常之人,能做到即时疏解,一点一点消化掉,已然不易。如果不是 “自带” 一些不同于常人的禀赋,怎么可能在面对困顿停滞、处处碰壁的环境里,不改初衷,自发调节情绪,自动清理负面的精神垃圾。
    苏轼的人生境遇,不是特例,与他有共同经历的人,很多,但同时,也会注意到,同样的经历下,能做到苏轼那样的应对,就是非常少的了,宋之前没有,宋之后也没有,直到近现代,那个人,那个改天换地的人出现。因此,这样看来,在我们心心念念的士大夫群体里,苏东坡连带着乃父苏老泉,以及弟弟苏辙,都是比较另类,不那么符合士大夫印象的智识型文人、学者、思想者和实干家。
    ●舍还是得;什么时候舍和得;哪些东西舍,哪些东西得;没有谁比苏轼行得清楚,行得清楚之后,还能轻松解释得圆满,自己心情舒畅,同时,也让别人心情大好。这是能力,也是天赋。这样的能力,稀缺;这样的天赋,更是稀缺。有些人,个人能力,极为突出,而情绪掌控弱,就这么一点点的弱,足以让身边他接触到的人,情绪也会随着这个人的情绪而变化。他焦虑,周围的人也焦虑;他激进,周围的人也激进极端;他的情绪容易失控,周围的人更是容易染上这样的毛病。如此看来,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人,遇到苏轼着的人,概率得多低。
    ●苏轼的词,都在中上,论境界气象,也是多半在上乘,而苏词更为我们熟悉喜爱,与更能表达个人的和私人的经历体验情绪,大有关系。宏大的叙事,空洞的道德训诫,枯燥的议论说理,普通人,一般人,或者说,几乎所有人,都不会有什么兴趣。能吸引绝大多数人的,还是非常个人而又非常普遍的时代情绪和人间境遇。情绪生于境遇,境遇生于经历,经历则在根底上来自某个人的特殊禀赋。由禀赋,而至于场景,从个人到一般再到个人,体味到别人的,陌生人的体验,在这一点上,关注自身精神世界的人,诉求是共同的。
    ●初读时,喜欢 “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在某个特定境遇下,你可能更在意 “也无风雨也无晴”。曾经感叹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 的那个人,感慨 “往事千端” 的那个人,终有一天,会对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 更认同。原来觉得 “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认为君臣一梦今古空名,现在可能就认为 “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才是真的挺好的。有当下的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无限情景在眼前。足矣。足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苏东坡一生历经坎坷,辛苦备尝,有《自题金山画像》自嘲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但不论出处穷达,始终有四不变: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抱负不变,怜恤生灵、为民造福的思想不变,襟怀坦荡、独立不阿的品节不变,乐观豁达、幽默风趣的心性不变。正是这四 “不变”,使他的人格熠熠生辉。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足以表达后世学人对东坡人格的景仰之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21 岁时进士及第,并为主考官欧阳修所激赏。后又应直言极谏策问,入第三等,名噪京城。先后在凤翔(今属陕西)、杭州、徐州、湖州(今属浙江)、登州(今山东蓬莱)、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今属河北)等地任职,又数膺京官。因党争之故,先后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惠州、儋州(今属海南),卒于常州。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