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9千字
字数
2020-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着重探讨清代赋学,以期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化。
内容简介
辞赋研究领域向来重两汉大赋及唐宋律赋,于明清辞赋虽有关注,但未能与前代相提并论。本书着重探讨清代赋学,以期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化。
本书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清初的文化政策与赋学的复兴,尤其是康熙十八年召开的博学鸿词科考试,为吸纳汉族士子入仕,以诗赋命题。此举刺激赋学创作及理论的兴盛。二是清代馆阁翰苑重赋,廷试、馆课、散馆、大考等都考赋,因此赋的学习是时人重要的功课。为此,各种馆阁赋选涌现,翰苑赋风引领文坛风尚。三是由于翰苑考赋,对赋法的探讨成为清代赋学理论的重点,赋选尤其注重赋法的揭示。四是与前代相比,清代赋学不仅盛行于馆阁,也凸显出浓厚的地域色彩。五是清代赋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极为密切,书赋、画赋及以赋写小说的现象比较盛行,赋体向各种艺术门类旁衍。
本书将文献考索与理论阐释相结合,通过个案研究揭示清代赋学发展规律,力图弥补赋学研究之不足。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序
- 绪论
- 第一章 文化政策与赋学复兴
- 第一节 康熙与清初赋学
- 第二节 陆葇《历朝赋格》编纂宗旨与赋学思想
- 一 编选考述
- 二 “格”的意义与三格选赋
- 三 经世致用与讽谏精神
- 四 雄奇奔放的风格
- 五 价值与命运
- 第三节 王修玉《历朝赋楷》与清初文教政策
- 一 作者生平与编纂情况
- 二 各体赅备与古律之争
- 三 尊唐重律与文教政策
- 四 历朝赋选与本朝赋选
- 五 赋选编纂与思想转变
- 第二章 馆阁赋风及其流衍
- 第一节 翰苑制度视域下的清代赋学
- 第二节 法式善《同馆赋钞》与清代翰林院律赋考试
- 一 《同馆赋钞》编纂与翰苑考课
- 二 命题:“从不故求隐僻”
- 三 学问:汉学兴盛与翰苑赋的学术化
- 四 主旨:讽喻的消解与颂圣之风的昌炽
- 五 赋风:清秀,“此近时风尚”
- 附:清代《同馆赋钞》述录
- 第三节 《国朝赋楷》与清代赋学宗尚的变迁
- 一 编者考
- 二 作伪考
- 三 选目考
- 四 编排考
- 第四节 《本朝馆阁赋》与清中期江南文学生态
- 一 馆阁:一个锐意扬扢的文士群体
- 二 江南:一个被收编的人文渊薮
- 三 盛世:一个“与三代同风”的文治王朝
- 四 赋选:一个表忠心的行为征象
- 第三章 赋学的地域特征
- 第一节 廊庙文体的地域倾向
- 第二节 张惠言《七十家赋钞》与常州学风
- 一 《赋钞》与常州“文选学”
- 二 《赋钞》与常州汉学
- 三 《赋钞》与常州今文经学
- 第三节 李元度《赋学正鹄》与晚清湖湘文风
- 一 六朝:“赋家之正则”
- 二 神韵:“其妙不可言传”
- 三 气机:赋之“第一义”
- 第四节 地域·科举·馆阁:姜学渐《资中赋钞》的三个维度
- 一 地域特征
- 二 科举作用
- 三 馆阁印记
- 第四章 清代赋法论
- 第一节 赋学普及与赋法的精细化
- 第二节 朱一飞《律赋拣金录》的理论构架
- 一、成书过程及编纂宗旨
- 二、律赋法则论
- 三、律赋神韵论
- 第三节 林联桂《见星庐赋话》与嘉道之际馆阁赋风
- 一 政声与诗名:林联桂生平
- 二 去唐律与尚时趋:《见星庐赋话》赋学批评的焦点
- 三 因难见巧与避熟趋新:嘉道之际翰苑赋的艺术追求
- 四 渗透与汇通:嘉道之际翰苑赋的新变
- 第五章 清代赋学的艺术形态
- 第一节 辞赋与书画关系之思考
- 第二节 马传庚《选注六朝唐赋》考论
- 一 生平及编纂考述
- 二 选赋:“奉是数篇为圭臬”
- 三 注赋:“探原揣本,的确无疑”
- 四 书赋:“益以诸公之精楷而传始远”
- 第三节 正统观的艺术呈现 ——三十二体篆书乾隆御制《盛京赋》论
- 一 稽古右文的政治理想
- 二 礼制建设的统序意义
- 三 赋风书风的典范追寻
- 四 以篆书赋的深怀隐衷
- 第四节 文体错位的美学意趣 ——沈谦《红楼梦赋》考论
- 一 作者及版本
- 二 赋论小说:接受史中的《红楼梦赋》
- 三 赋写小说:《红楼梦赋》的文化意蕴
- 四 文体错位的美学意趣
- 参考文献
- 致谢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