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魏晋史入门必读书目。考究史象、追寻本质,魏晋王朝究竟缘何走向崩溃?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司马炎为基点,上溯其祖、父两代,下延其子、孙两代,以河内司马氏五代人的事迹为主轴,生动描述了曹魏、西晋时代的政治变迁与社会风貌。

前半部分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四人的活动为中心,叙述了汉末群雄割据、三国鼎立、司马氏篡魏、西晋统一、司马攸出镇等主要政治事件及其意义。后半部分,以发生于晋惠帝、怀帝、愍帝时代的贾后专政、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等事件为线索,叙述了西晋王朝逐渐崩溃的过程。最后,本书考察了西晋王朝统一、灭亡过程中的内在动因,揭示了西晋王朝的特征及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位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 中文版序
  • 序——《三国志》的终章
  • 第一章 河内司马氏
  • 河内司马氏
  • 司马儁与司马防
  • “八达”
  • 司马朗
  • 魏晋时代的官制
  • 洛阳
  • 魏晋时代的要冲
  • 第二章 司马懿
  • 司马懿的登场
  • 入幕曹府
  • 曹魏的建立与文帝的信任
  • 文帝的遗嘱
  • 孟达
  • 攻陷上庸
  • 蜀汉
  • 北伐
  • 辽东公孙氏
  • 辽东远征
  • 明帝之死
  • 曹爽专权
  • 发动政变
  • 曹爽一党的肃清
  • 王凌的叛心
  • 司马懿之死
  • 第三章 司马师与司马昭
  • 司马师
  • 诛杀李丰
  • 曹芳退位
  • 曹髦即位
  • 毌丘俭、文钦举兵
  • 司马师之死
  • 司马昭
  • 诸葛诞举兵
  • 曹髦赴死,曹奂即位
  • 篡夺曹魏的最终阶段
  • 嵇康与阮籍
  • 平定蜀汉
  • 钟会叛乱
  • 晋王
  • 五等爵的创设
  • 司马昭之死
  • 关于司马氏的篡权
  • 第四章 武帝司马炎(上)
  • 司马炎
  • 禅让
  • 告别曹魏时代
  • 泰始律令的完成
  • 孙吴
  • 羊祜
  • 杜预
  • 平吴
  • 第五章 武帝司马炎(下)
  • 太康元年
  • 齐王司马攸
  • 齐王攸归藩
  • 朝臣们的反对
  • 齐王攸之死
  • 两位杨皇后
  • 胡贵嫔与左贵嫔
  • 三杨
  • 晋武帝之死
  • 第六章 惠帝(上)
  • 司马衷
  • 杨骏专权
  • 贾后政变
  • 杨太后之死
  • 司马亮、卫瓘辅政
  • “闇主”与“虐后”
  • “元康”的晏宁
  • 《钱神论》
  • 吝啬与奢侈的风潮
  • 《释时论》
  • 权门势家
  • 宗室诸王
  • 宗师的设置与宗室的堕落
  • 贾后与愍怀太子
  • 愍怀太子的废黜与被害
  • 第七章 惠帝(下)
  • 贾后的反对派
  • 司马伦政变
  • 贾后之死、司马伦辅政
  • 司马允政变未遂
  • 诛杀石崇
  • 司马伦篡位
  • 孙秀
  • 寒人、寒门层的权力志向
  • 诛杀张林
  • 三王起义
  • 司马伦之死
  • 司马颖退让、司马冏骄恣
  • 司马冏之死
  • 司马乂之死
  • 司马颖的失败
  • 荡阴之战
  • 邺城陷落
  • 惠帝往长安
  • 司马越举兵
  • 张方之死
  • 司马越辅政
  • 司马颖之死
  • 晋惠帝与司马颙之死
  • 八王之乱的本质
  • 第八章 怀帝与愍帝
  • 晋怀帝即位
  • 内徙的非汉民族
  • 匈奴
  • 乌桓(乌丸)与鲜卑
  • 羌族与氐族
  • 南方的非汉民族
  • 晋武帝、惠帝时代的非汉民族反乱
  • 成汉的建立
  • 张昌之乱
  • 汉(前赵)的建立
  • 石勒与王弥
  • 华北地区的西晋军阀
  • 晋怀帝、司马越内斗
  • 司马越之死
  • 洛阳陷落
  • 晋愍帝即位
  • 长安陷落
  • 晋王朝的重建
  • 结语——魏、西晋王朝的灭亡
  • 人名索引
  • 人名转换索引
  • 后记
  • 译后记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晋武帝司马炎》

    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写的并不只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而是以司马家族为核心,介绍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失败的政权样本,虽然失败但意义重大。本书核心内容:西晋政权是古代中国探索国家组织新模式的一次重要实践。东汉由于 “私权化” 的泛滥而灭亡,所以,东汉之后各个政权都在努力重建 “公权化”,曹魏政权试图依靠法家式的 “威信” 力量,最终失败。司马家族选择了儒家式的 “舆论” 力量建立了西晋,并实现了久违的统一,但统治者并没能持续推进公权化,加上外族入侵等原因,这个政权只维持了半个世纪便开启了更漫长的分裂期。但它的经验和教训,被后来的各个政权借鉴。从东汉后期到西晋这一百年,虽然人们在努力重建秩序,但面对私权化的泛滥,无论是曹魏的法家那套,还是西晋的儒家那套都没有真正达成。西晋虽然探索出一个重建国家统一的新模式,但最终还是没能走出东汉末年的阴影。历史对这个难题的回应是,继续进行反复实践。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接下来这两百多年就像是一个大的试验场,几十个政权先后出现,都是在测试、迭代不同的历史可能性。最终,哪种模式能脱颖而出呢?推荐关注《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个平庸之人,卷入时代深渊

      《晋武帝司马炎》是日本汉学家福原启郎介绍东晋兴衰史的小书。相比专业的学术论文,本书以时间顺序流畅而生动地描绘了司马家自诞生、夺权到亡国的大事记,并佐以若干日本历史学家的点评与分析,是一本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很友好的读物。但对那些不熟悉后三国历史的普通读者而言,书中许许多多的名字的确是需要费力去记,这里推荐 B 站历史 UP 主 “稚嫩的魔法师” 制作的 “八王之乱” 以及 “东晋十六国” 系列的讲史视频,这个系列辅以史书原文以及地图,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有很大的帮助。本书标题的主人公虽是司马炎,有关他的故事却只占全书不到三分之一的部分,足见其作为历史过渡人物的尴尬处境。司马炎虽然谥号晋武帝,但相比汉武与魏武,他所做的似乎只是顺应历史潮流,力排朝中异议,灭蜀吞吴实现天下大一统。三国归晋的故事在《三国演义》最终机会也有呈现,但即使读过那些内容的读者,首先记得的还是王濬、杜预一类的武将,其次也是谋权篡位的司马氏兄弟,至于晋武帝司马炎,倒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背景板。但作为西晋的实际建立者、“太康之治” 的社会重建者,以及司马氏的命运转折人物,晋武帝在 “后三国时代” 的重要性的确是被低估的。在作者福原启郎看来,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个锐意振兴国家、颇有政治见地的君主。譬如司马炎被后世诟病的两大 “罪行”:首先是逼死才德双备的齐王司马攸,致使他死后国家大权被外戚士族控制,更是让一个精神病人司马衷坐上了王位;其次是司马炎宣布取消郡县级别军事武装,致使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华期间国家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力 —— 这两点换一个角度也可见司马炎的用意:让齐王司马攸归藩国,是为了防止司马氏中央权力被分散,重蹈曹魏后期 “宗室无权” 的覆辙;而废除地方武装,可以视为西晋走出战时经济,恢复正常国家状态的象征。从结果上看,晋武帝司马炎的国家改革几乎是彻底的失败,除了他本人高涨的权力欲和相对不高明政治手腕的缘故外,司马炎更多的是被历史的惯性所束缚:自曹丕时期以来,“九品中正制” 的建立意味着士族重新掌握国家的舆论权和政治协商权力,司马氏一经夺权,就不得不面临与其他士族共享权力的现状,而一旦司马氏本家的继承者稍有不慎,外戚就会把控国家权力。因此司马炎只能对宗族和亲信大肆封官,并给予亲王封国和军队以维持国家稳定,这种安排却酿就了 “八王之乱” 期间宗族亲王勾结寒族势力相互攻伐的惨剧。至于北方边疆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早在曹魏巅峰期已经是中原王朝的心头之患,八王尚未内斗,而少数民族已经内迁,就在司马炎鞭长莫及之外,王朝的丧钟已经在他的耳边敲响。伴随政治失败到来的是西晋时代精神的崩坏腐烂。司马氏本就得位不正:先是司马懿背洛水之盟,后有司马昭弑君,这些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手段无疑让那些把持着儒家解释权的士族对司马家抱有恐惧和鄙视的态度。为了建立自己的统治正当性,司马炎不得不以 “反曹魏” 的姿态自居向士族妥协,许以意识形态上的 “仁政” 与权力结构上的 “共治” 以换取名义上的国家统治权。于是我们看到西晋治下的两个极端:对于寒族与失势贵族而言,司马家是残暴的,所谓 “魏晋之风” 的政治性冷淡就是这种高压下的最终产物;而对于与司马家联合的世家大族而言,司马家是空虚的,西晋史书上不乏大臣指着皇帝大骂,而皇帝却只能一笑了之的 “宽容之风”。而正如作者在结语中所提到的:西晋的败亡实际源于社会评价体系的私欲化和统治集团内部的阶级矛盾。寒族一经上位,就只想着大肆滥权;而原本作为王朝主体的贵族们,却只想着用空洞的道德说辞逃避自己对于政治的职责。西晋末年重臣王衍空谈玄学,对于天下乱局却毫无解决之法,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在杀他前怒斥:“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 这未尝不是西晋死局的缩影。回到晋武帝司马炎本人,作者评价他 “有意识地试图阻挡时代的潮流,但最终为潮流所摆布,” 而在我看来,司马炎只是一个碰巧出生在皇族的普通人,他是一个才华即使不论平庸,也远称不上高明的普通人,他所犯下的一些错误,有一些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私欲所致,而另一些却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 “心有余而力不足” 的表现。即使是被史书记以 “何不吃肉糜” 的晋惠帝司马衷,也有 “此为嵇侍中血,勿去” 的高光时刻,作为一个理性正常人的司马炎,何尝不想又做一个好族人,又当一个好皇帝呢?然而历史的转折将他和他的野心全部甩出了正轨,换之以全华夏的生灵涂炭和战火纷飞。作者福原启郎在中文版序提到,就在原书发行的一九九五年,日本先是发生了阪神淡路大地震的天灾,又是遭受了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人祸。能够想象的是,作者在叙述与阐释晋武帝司马炎和西晋命运的故事中,一定夹杂着他对于现代日本政治的批评与影射。但站在中华大历史的维度看,西晋的灭亡确实摧毁了一个旧的世界,却也在宗教、民族、文化意义上催生了一个范围更广、内涵更复杂的全新华夏文化圈。时代的一粒沙子,固然落在个人身上是一座山;但个人的一粒沙,未尝也不是构成时代这座山的因子,像魏晋名士那样脱离时代,故作逍遥固然是不可取的消极,像士家豪族那样试图拿一时的道德偏见肯定 / 否定时代与文明却也是一种不可学的狂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外国人写的边荒传说

        《晋武帝司马炎》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魏晋政治史专家、京都学派代表人物福原启郎。作者写的并不只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而是以司马家族为核心,介绍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失败的政权样本,虽然失败但意义重大。这个样本就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政权。本书提出,西晋政权是古代中国探索国家组织新模式的一次重要实践。东汉由于 “私权化” 的泛滥而灭亡,所以,东汉之后各个政权都在努力重建 “公权化”,曹魏政权试图依靠法家式的 “威信” 力量,最终失败。司马家族选择了儒家式的 “舆论” 力量建立了西晋,并实现了久违的统一,但统治者并没能持续推进公权化,加上外族入侵等原因,这个政权只维持了半个世纪便开启了更漫长的分裂期。但它的经验和教训,被后来的各个政权借鉴。福原启郎以司马炎为基点,上溯其祖、父两代,下延其子、孙两代,以河内司马氏五代人的事迹为主轴,生动描述了曹魏、西晋时代的政治变迁与社会风貌。前半部分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四人的活动为中心,叙述了汉末群雄割据、三国鼎立、司马氏篡魏、西晋统一、司马攸出镇等主要政治事件及其意义。后半部分,以发生于晋惠帝、怀帝、愍帝时代的贾后专政、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等事件为线索,叙述了西晋王朝逐渐崩溃的过程。最后,本书考察了西晋王朝统一、灭亡过程中的内在动因,揭示了西晋王朝的特征及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位置。西晋坚持儒家的思路治国,儒家在继承人问题上有一个基本要求是 “立长不立贤”,所以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当上了皇帝,其后的杨贾之争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司马氏互相厮杀,八王之乱,匈奴、鲜卑、羯、氐、羌各部如蚁附蜜的渗透中原,怀愍蒙尘,很快北方就是政权林立,人口锐减,民不聊生。司马家族好不容易得来的统一局面,不到半个世纪就土崩瓦解了。从东汉后期到西晋这一百年,虽然人们在努力重建秩序,但面对私权化的泛滥,无论是曹魏的法家,还是西晋的儒家都没有真正达成。西晋虽然探索出一个重建国家统一的新模式,但最终还是没能走出东汉末年的阴影。历史对这个难题的回应是,继续进行反复实践。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更加混乱和分裂的时期,接下来这两百多年就像是一个大的试验场,几十个政权先后出现,都是在测试、迭代不同的历史可能性。最终,哪种模式能脱颖而出呢?在京都学派的《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中进行了讲述,得到电子书还没有上架。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