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14“中国好书”获奖作者、词学宗师叶嘉莹女士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由叶嘉莹教授在天津电视台的六次讲座整理而成,共分十二讲,主要涉及了自晚唐五代一直到南宋末期的九位有代表性的词人。全书以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为主线,结合具体的词人词作,分别讲述了"歌辞之词"、"诗化之词"与"赋化之词"的不同美感特质。三类词之演进为势所必然,虽其感发本质不同,写作笔法各异,但其中佳者莫不具有一种含蕴深远耐人寻绎之特美。读者循此而入,可在叶嘉莹教授富于感发的讲述中获得对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的整体性认识。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第一章 歌辞之词
  • 第一讲
  • 第二讲
  • 第三讲
  • 第四讲
  • 第二章 诗化之词
  • 第一讲
  • 第二讲
  • 第三讲
  • 第四讲
  • 第三章 赋化之词
  • 第一讲
  • 第二讲
  • 第三讲
  • 第四讲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宋词把美感楔进心灵深处

    叶嘉莹先生的著作大部分都是由讲座整理而来,在讲座中形成的著作,与宋词的气质格外搭调。因为不同于唐诗,宋词在形成之初就是用来歌唱的。


    大家每天都唱歌,或大声唱或小声哼,对歌词的记忆肯定比课文印象深。讲座比之正式的著述肯定要更注重口语化,这也就是我通过叶先生的 “讲座” 掌握到的宋词入门知识点 —— 歌词。
    一首歌好不好听,旋律不够,歌词来凑。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从乐府到骈文,从五言到七律,从乐曲到长短句再到宋词,朗朗上口的文字与旋律的关系越来越近,于是,独立的音乐同唱和的词,就开始分岔出两个发展方向 —— 前者继续在国家礼制体系中被皇权垄断,后者则成为越来越大众的趣味,这个过程就是所谓宋词由唐代教坊曲被以士人为主的文学群体创造出来的过程。
    这个过程决定了宋词从一开始就没有唐诗那样的 “修齐治平” 情怀,而是抒发情感、追求语言和旋律的通感,是不入流的 “小词”。
    叶先生把宋词的美感划分为三个层次,也是由简到繁的三个发展阶段 —— 仅仅作为 “小词” 的词、越来越富有诗意的词、容纳更多信息和表现力更多变的赋化的词。
    我对此的理解是,宋词的创作境界是从追求形式美到追求内在美,再到返璞归真后追求技术性的格式美,层层递进。
    就好像我作为一个颜控,面对一群陌生人时候我肯定首先被颜值高的人吸引,其次通过接触,会在颜值高的人中区分出修为、素质和三观与自己吻合的人接近,最终,我会和那些行事准则与自己兼容的人长期深入交往。宋词美感也就是这样层层递进的。
    如果这个例子还不好懂,还可以换种理解方式。就好像…… 用二人转的调子去唱《甜蜜蜜》,估计听起来这份甜蜜里带着点玉米碴子的感觉吧。我不认为二人转就不如流行歌曲,我只是单纯想说,词与旋律需要气质相搭,如果把两个不搭的词与旋律放一起,美感就消失了。
    宋词的美感,就是这么个从旋律诞生、用词的意境优化旋律、再主导旋律创新的能量。是的,叶先生的讲解让我清晰地意识到,美感是一种力量。词对于词人而言,是疗愈其内心的工具,是表达词人在冠冕堂皇理想之外想法的工具,而一首词能否广为传唱,就在于这工具里的美感能否打动听众、形成听众的共鸣。
    所以,宋词虽然从不以 “教化” 为己任,但在我眼中,它比一本正经的教条具有更强的教化力量。我不能想象,一个随口能吟诵出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或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的人,会是个心理阴暗的人。
    当然,不可能指望人人都是词人,正如宋词的写作技巧逐渐由简入繁,唱一首歌的人也不可能时时都被一首歌打动。写词肯定会变成一种技巧性越来越高的行为,不过把词唱出来的能力绝大多数人都有,于是也就有了从赋化的词到故事性更强的曲的流行。
    叶先生在这个讲座里以赋化之词的美感作为结尾,而相对于 “辞话之词” 和 “诗化之词” 而言,“赋化之词” 的词人确实不如前两种的词人声名远播。在我看来这也是必然,美的创造行为发展到一定阶段,技巧就会成为创造力的束缚,这也是艺术史上普遍的规律。
    如同西方艺术从 19 世纪陆续涌现一系列针对现实主义的变革开始至今,对艺术的理解不断地催生出不同的流派和体系,宋词发展到赋化之词的阶段,词人对技术性的追求和社会对故事性的追求,两者的分裂导致了曲从原本皇家礼制体系中走向社会成为流行。
    由此看来,“美是什么” 的答案,只能是与时俱进的。
    时尚的流行总是多少年会来一个轮回,如今中国 “国潮品牌” 兴起、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美学再创作和叶先生诗词著作的重新流行,似乎都在说明这个时代的美正在向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靠拢。既然如此,读这本书,就用宋词把美感重新楔进心灵、向传统美学的回归。
    这是送给当下人生的一份珍贵礼物。

      1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 读书笔记与收获摘要

      一、词的源起及类别 1. 词是伴随宴乐而兴起的。中国古代的音乐,上古为雅乐;汉魏为清乐;隋唐结合传入的胡乐、宗教的法曲,新创了宴乐,类似于现在的流行音乐。所以很多人就配合这流行的乐曲来给它写作歌辞。2. 按照发展的阶段及特点分为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歌辞之词的代表温飞卿、韦庄、冯延巳等;诗化之词的代表苏东坡、辛稼轩等;赋化之词的代表周美成、吴文英等。3. 三者的区别:歌辞之词是写给歌女的歌词。中国第一本歌辞之词的文集是《花间集》。诗化之词虽然形式上是词,但内容实现了大的转折,开始 “感物言志”,写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遭遇、意念。赋化之词是 “体物写志”,通过体察、观察事物,借鉴赋这种文体的 “铺陈” 的写法,来传情达意。赋化之词,多用于长调。而小令、中调等一般少采用这种写法。4. 李后主是歌辞之词向诗化之词转化的第一人。但李后主不是有意的开创新路,而是因为自身经历了亡国之痛,又由于对歌辞音乐的熟悉,就自然而然把破国亡家的悲哀等情感写到词中去了。二、部分书中词家的故事(一)温飞卿温飞卿,多情公子,因多情不羁,仕途不顺,最后不知所终。其与鱼玄机交游,相互酬唱。玄机有诗曰《寄飞卿》:阶砌乱蛩鸣,庭柯烟露清。月中邻乐响,楼上远山明。珍簟凉风著,瑶琴寄恨生。嵇君懒书札,底物慰秋情。一叹。(二)王建王建也是妙人。其麾下韦庄、贯休、杜光庭等皆具时名。妃徐氏号花蕊夫人,与后蜀主孟昶之妃花蕊夫子并称双璧。后者传世《花蕊夫人宫词》,为人所称道,青城有其故居。王建墓称永陵,曾被误传为相如之琴台,二十四伎乐像再现宫廷乐队,十分精美。与王建同名者,有唐诗人王建。其《望夫词》曰: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诗句流畅,情意真挚。(三)苏东坡东坡一生,其诗,其词,其书,皆为超一流。东坡的爱情也同其人生,值得品味。东坡发妻,王弗,嫁东坡 10 年后早逝,葬于苏母茔侧。东坡为纪念发妻,写下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第二任,王闰之,为王弗堂妹。王弗逝后三年嫁与东坡,与东坡携手 20 多年。东坡深爱之,有祭文曰,“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苏轼去世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第三任,王朝云,嫁东坡后 10 年而逝。东坡有诗云,“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此后,无续娶。三、部分感悟 1. 虞美人虞美人的花是纤细柔弱的,每次看着这个词牌就想着同名的花。尤其水岸的虞美人,临岸而舞,倒影相映,怎一个美字了得!虞美人的节奏又是长短相间的,尤这长句,仿佛长裙袅娜的样子,用以表达特定的情绪,也是怎一个美字了得!2. 韦庄的一首《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此处,“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句,可谓:芙蓉城里忆洛阳,怎奈流光已逝,人儿已老!3. 冯延巳的一首词《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读罢,感觉冯正中之词气味绵长,典雅雍容,为人称道。同时,其字亦好,如雪中之梅,错落摇动,暗香幽长。4. 辛弃疾的一首小令《南歌子》:“散发披襟处,浮瓜沉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太有意趣了!辛弃疾,用生命去实践自己的作品。一生存词 600 多首,不管长调、小令,嬉笑之词还是沉痛之词,都是好词。这首南歌子,虽是小令,却展示了辛弃疾不为我们熟悉的另一面。5. 中国哲学是生活的哲学,虽高可至宇宙自然,但低下来,落脚之处必是生活日常。所以,中国古典哲学很多时候是与具体生活场景结合的。6. 宋代的太学三舍:外舍、内舍、上舍。外舍生每月一小考,每年一大考,考中一等或二等,可提升为内舍生。内舍生,两年一考,中优等或一等,也可提升为上舍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词的美感特质

        第一类是 “歌辞之词”,大半都是唐五代、北宋初年的一些个小令。第二类是 “诗化之词”,李后主、苏东坡,还有辛弃疾。第三类是 “赋化之词”,就是用勾勒描绘铺陈来写词的,而不是用直接的感发来写的,就是 “赋化之词”。写作的笔法不同了,它美感的特质也不同。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