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经典著作新版,试图回答:人类历史上,为什么有的社会存续发展,有的却最终崩溃?

内容简介

本书所说的“崩溃”,是指某一人类社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急剧减少,政治、经济、社会复杂程度骤降,终至瓦解。

这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罕见,许多壮丽的文明遗址引发幽古之思,人们在抚今追昔时,不免产生疑问:为什么有些社会得以繁荣延续,有些社会却走向衰亡,终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本书中,戴蒙德延续其思考框架,聚焦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在比较历史研究的视野下,戴蒙德以自己熟悉的美国蒙大拿州作为引子,纵向比较了复活节岛、玛雅文明、格陵兰岛的维京社会、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等过去社会的兴衰存亡,又横向分析了卢旺达、海地与多米尼加、中国、澳大利亚等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困境。

这些文明社会面临着相似的危机——在污染、瘟疫、战争、饥荒的背后,千疮百孔的生态环境是社会走向败亡的大前奏,而不同社会应对环境问题的选择决定了它们迥异的结局。基于此,生态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命运这一议题,从一个宏大模糊的背景角色走到前台的聚焦点下,一些从前历史研究所忽略的关键信息被提取出来,重塑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知。

今天,现代社会同样面临危机——人口压力、全球性的环境破坏,地区性的崩溃可能会迅速向全世界蔓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否不可兼得?戴蒙德为我们敲响警钟: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抉择将决定当今社会的兴盛或衰落。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我的中国读者
  • 序曲 两个牧场的故事
  • 第一部分 现代蒙大拿
  • 第一章 在蒙大拿的长空下
  • 第二部分 古代社会
  • 第二章 暮色中的复活节岛
  • 第三章 灭绝之岛:皮特凯恩岛和亨德森岛
  • 第四章 史前时代的大厦:阿纳萨齐印第安遗址
  • 第五章 玛雅文明的陨落
  • 第六章 维京:前奏与赋格
  • 第七章 繁华如烟:维京人在格陵兰岛
  • 第八章 格陵兰岛维京社会的挽歌
  • 第九章 另辟蹊径:新几内亚高地、蒂科皮亚岛和日本等社会的成功故事
  • 第三部分 现代社会
  • 第十章 非洲的人口悲剧:卢旺达的种族屠杀
  • 第十一章 一岛两国:多米尼加与海地
  • 第十二章 中国:摇摆的巨人
  • 第十三章 淘空澳大利亚?
  • 第四部分 殷鉴
  • 第十四章 千古恨事:群体决策的失误
  • 第十五章 大企业与生态环境
  • 第十六章 相依为命
  • 后记 吴哥王朝的崛起与衰落
  • 致谢
  • 延伸阅读
  • 插图来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3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类社会兴亡史

    疫情期间在家两个多月,最大收获之一就是读完了雷蒙德的三部曲,起因竟是中信约第三种黑猩猩的导读,然后读完中文版第三种黑猩猩,英文版枪炮细菌钢铁和中文版崩溃。领教了雷蒙德科学家级别的分析能力。这本书中,雷蒙德教授分析了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中若干成功与失败的个例产生影响的过程,社会衰败都原因虽然可能有不少,具体哪个主要哪个次要见仁见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没有一个成功的人类社会是可以忽视保护环境的,无论科技多么先进。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预测

      每日一书:《崩溃》。本书所说 “崩溃”,是指某一人类社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急剧减少,政治、经济、社会复杂程度骤降,终至瓦解。人类是万物之灵,理性与感情并存,人类为何总是会重复犯下导致自己毁灭的决策失误?面对生存资源日益恶化的局面,集团决策者完全有能力提前采取措施,避免灭顶之灾涂炭生灵。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气候变化这两者如何交叉作用,对社会产生影响?环境和人口问题会如何演变成战乱?一个复杂的社会如果与其他社会相互依存,不能自给自足,将有何优势,又面临何种风险?一个社会在人口数量和权势达到鼎盛之后,为何会迅速衰颓?我们可用以下 5 个特征来描述维京人在格陵兰岛建立的社会:过着群体生活、有暴力倾向、阶级分明、保守和欧洲本位。这 5 项互相之间有点矛盾的特征都源于古代冰岛和挪威社会,只是到了格陵兰岛之后表现得更加极端。由此可知,中国的大一统有其利弊得失,直到现代也是如此。至今,就那些影响环境与人民的重大政策而言,中国仍摇摆不定。一方面,中国领导人解决问题的魄力远超过欧洲和美洲国家的领导人,例如为了减缓人口增长,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从 1998 年起禁止境内森林砍伐。另一方面,欧美也鲜少像中国那样,因决策错误造成更大规模的混乱,如 “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我个人以为,如果中国政府能了解环境问题甚至比人口增长问题更加急迫,以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魄力与效率来实施环境保护策略,那么中国应该能走向光明灿烂的未来。不少澳大利亚人民愿意为改善澳大利亚环境问题贡献一己之力。我曾去墨累河附近一个名为卡柏伦站的地方参观,这个地方以前是牧场,面积将近 1 000 平方英里,早在 1851 年就开始出租给农民放牧,后来各种环境问题陆续显现:森林砍伐、兔子和狐狸泛滥成灾、土地清理、过度灌溉、过度放牧、土壤盐碱化、杂草丛生、风蚀等。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农民便面临类似的困境。在军阀混战的时期,虽然军阀有如土匪,还是能分成两种。一种是所谓的 “坐寇”,固定在一地进行掠夺。由于 “坐寇” 考虑到自己未来的利益,所以不会竭泽而渔,至少还会留下一些资源给当地农民。另一种则是到处流窜、随机掠夺的 “流寇”。“流寇” 要比 “坐寇” 糟得多,就像前述和一个国家签订短期租约的伐木公司,这些 “流寇” 不懂得手下留情,将一个村打劫一空,再转往下一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顾过去人类社会崩溃的原因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767 本(40)#《崩溃》️我在同一年夏天参观了乌尔斯和加登这两个相距千里的牧场,追昔抚今,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是今天最富有、科技最先进的社会,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和经济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不可小觑。当初加登牧场和移居格陵兰岛的维京人所面临的问题也大致相似。️我所说的 “崩溃”,指的是某一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口骤减,以及/或者政治、经济、社会复杂度急剧下降。这种崩溃现象在几种衰退形式中算是最极端的。一个社会的衰退程度得多么剧烈才能称得上崩溃,这个问题见仁见智。️过去人类社会对环境的破坏主要可分成 8 种 —— 森林滥伐和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土壤问题(包括侵蚀、盐碱化和肥力流失)、水管理问题、过度放牧、过度捕捞、新物种引进并影响本地物种、人口膨胀,以及平均每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冲击渐增,这 8 种问题的相对重要性因情况而异。这种种行径犹如自掘坟墓,导致人类社会不知不觉走上毁灭之路。️若生态环境不保,我们很可能即将面临这样的未来:生活水平显著降低、风险长期升高,目前某些重要价值观沦丧。这样的崩溃可能会以不同形式呈现,比如因缺乏环境资源而引发疾病在全世界扩散或战争四起。如果这种推理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将决定我们下一代的处境。️至今已有数百万名现代游客造访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和邻近的中美洲地区,为的就是一睹 1 000 多年前成为绝响的古玛雅文明。人们往往对神秘且传奇之地充满向往,玛雅便是这样一个地方,而且对美国人来说,它近在咫尺,就在家门口,几乎和阿纳萨齐遗址一样近。️玛雅人的确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主要问题是森林砍伐和土壤侵蚀;气候变化(干旱)也是一个因素,玛雅很可能经常遭逢大旱;玛雅各个城邦之间的冲突和战争也是个大难题;最后还牵涉政治/文化层面,特别是国王和贵族间的竞争,导致连年征战,竞相竖立石碑,却没解决社会的根本困境。️中国的人口,有两个举世皆知的事实:其一,中国人口数量高居世界第一;其二,全世界仅中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这种生育政策之下,2001 年,中国每年的人口增长率终于下降至 1.3%。基于这种成效,其他国家是否可能效仿中国的人口政策?️在 1980 年以前,中国的对外贸易还微不足道(现在则不可同日而语,每年贸易金额已达 6 210 亿美元),外国投资则是从 1991 年才开始兴盛。近 20 年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紧密相连、互动频繁,贸易、投资和外援几乎都有指数级的增长。然而,中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也是环境污染的一个成因。️从地理层面来看,中国就像铁板一块,海岸线大抵平直,没有如意大利或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大型半岛,也没有像不列颠或爱尔兰那样的大岛屿,主要河流平行由西往东流,因此早在公元前 221 年中国的核心疆域就已完成统一,自此以后大都维持统一局面,不像地理支离破碎的欧洲,未曾达成政治统一。这样的统一使得中国统治者得以王天下,进而改弦易辙,这不是欧洲的统治者做得到的。️中国幅员广阔,加上 “自上而下” 的决策形式,中国领导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中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影响力远远超过多米尼加总统巴拉格尔。我个人以为,如果中国政府能了解环境问题甚至比人口增长问题更加急迫,以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魄力与效率来实施环境保护策略,那么中国应该能走向光明灿烂的未来。

          1
          1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