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开脑洞”的历史著作,和你一起背靠历史,放眼未来。

内容简介

《枢纽》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用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洞穿这3000年:

时间上,从武王伐纣,到近代经济;空间上,从中原文明,到草原政权、海洋变化……融合了历史、经济、地理、博弈论等多个学科,以极其宏大的视野,帮你获得驾驭时代变化的大智慧。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中国历史,更在于重新定义了中国的世界角色——枢纽。

因此,这也解释了为何改革开放仅仅40年,中国经济就取得了如此耀眼的成绩。站在命运的关键节点上,每个人都在思考未来:中国式奇迹能否持续?在时代巨浪中,个人该如何认知环境?未来,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格局?……

当你理解了「枢纽」这一角色之后,上述的问题,你都会从书中找到答案。准确预测未来,先要深刻洞察过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十字路口的大国与历史热
  • 绪论
  • 壹 哲学篇:中国历史哲学纲要
  • 一、作为中华民族之信仰的历史
  • 二、历史的精神现象学过程
  • 三、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 四、中国历史的时间结构
  • 五、从奉天承运的天子到普遍均质的人民
  • 六、中华民族的世界历史使命
  • 七、历史运动的内生方向
  • 贰 社会学篇: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
  • 一、从欲望到信仰
  • 二、制度的演化
  • 上篇 作为“中国”的世界
  • 第一章 地理与历史
  • 第一节 中原
  • 第二节 草原
  • 第三节 过渡地带
  • 第四节 西域
  • 第五节 雪域
  • 第六节 西南
  • 第七节 海洋
  • 第二章 第一轮历史大循环:封建社会
  • 第一节 三轮大循环
  • 第二节 脱于混沌,封建初成
  • 第三节 封建的巅峰与瓦解
  • 第四节 思想的自由奔流
  • 第三章 第二轮历史大循环:豪族社会
  • 第一节 中原帝国与草原帝国
  • 第二节 塞北的精悍气血与江南的衣冠礼乐
  • 第三节 普遍帝国及其瓦解
  • 第四章 第三轮历史大循环:古代平民社会
  • 第一节 精神的自我超越
  • 第二节 特殊帝国及其蜕变
  • 第三节 大陆普遍帝国及其绝唱
  • 下篇 内在于世界的“中国”
  • 第五章 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帝国余晖
  • 第一节 世界市场背景下的诸多新要素
  • 第二节 帝国的中兴与终结
  • 第三节 从普遍帝国到普遍人民
  • 第六章 进行中的第四轮历史大循环:现代平民社会
  • 第一节 革命与战争的正当性
  • 第二节 远东的力量格局
  • 第三节 民族主义的外与内
  • 第四节 共产主义对民族主义的超越
  • 第五节 从宪法制到宪法典
  • 第七章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世界秩序的失衡
  • 第一节 中国经济崛起的奥秘
  • 第二节 世界秩序的变迁与失衡
  • 第三节 全球治理秩序之变迁
  • 第四节 “文明的冲突”与普遍秩序的演化
  • 第八章 世界历史民族的精神自觉
  • 第一节 精神如何自觉?
  • 第二节 大国的自我超越[8]
  • 第三节 “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的合题
  • 参考文献目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29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想的堕落

    作者在文章提到:理想一旦外化为制度,它就被建制化,被制度的物质载体所绑架,丧失了其他的可能性;理想成为现实,却因此遭遇异化,丧失普遍性而沦为特殊存在。但理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对普遍性的绝对追求,一旦开始异化,理想便会寻求自我超越,不惜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摆脱具体制度与载体的束缚,自由地再次启航,继续其追求普遍性的努力。于是道统与法统发生分离。在我看来,历史上每当一种理论取得了绝对优势地位的时候,往往就会失去自我革新的内在动力,当被这个时代抛弃的时候才会想起奋起直追,至于能不能再次被时代所眷顾,那也只有天知道了。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过去已去,现在已来,未来以待。

      2018 年 1 月 1 日当天上午我就收到《枢纽:3000 年的中国》实体书了,一本观点有限,综合性较强,跨时间维度广的历史类书籍。可它时常被我忽冷忽热,我偶尔拿起来翻一两页,浪费不少时间,几乎没有阅读激情。我感觉我买这本书心中的熊熊烈火,顿时被冰水浇灭了。直到去年 2020 年 10 月份才阅读完,今年 9-12 月期间电子版又被我看了一遍。记得以前在学校,我们学习历史、地理、政治…… 为了考试而大部分人只不过是死记硬背一些历史常识,没有深入探讨理解,掌握的是那么肤浅。我们步入社会大环境后,越走越远,多数时间是不会接触并运用史、地、政等相关文史和社科知识,逐渐就遗忘了,就别谈这些专业性了。如果你想再次拾起来,时间都不晚,你真正想要就得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到。接下来你必须接受文史、地理、政治…… 自然社科以及哲学方面的枯燥乏味且抽象,让大脑燃烧起来吧,此刻启程。《枢纽:3000 年的中国》确实不一样,因为我们每个人本来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偏见也是不一样的。有什么区别吗?那自己就用脑、眼、口、手、脚去发现特别和残缺,表达出来,收到反馈,进行调整,再获取结果。无论你在何时何处,身边总会有一面镜子,保持谦逊态度,你千万别玩小花招,你的每一个实际行动都裸露的一清二楚,风险背后是要承担责任的,我们还得不断提高竞争力,升级自己,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路无限延长。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学就是未来学。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是基于对过去的理解。

        施展老师在《枢纽》这本书里想要谈论的是,究竟什么是中国,究竟如何理解中国,如何理解我们的过去,如何理解我们的未来。对于我们过去的理解跟对于我们未来的理解是一体两面的,它们是穿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学就是未来学。一、中国为什么能长期维持大一统一个帝国是否能够维持大一统,并不是由文明是否渴望大一统决定的,而是由财政跟军事逻辑决定的。中央政权要拥有足够大规模的军事能力,能够压制住任何地方性的离心倾向,而中央政权的庞大力量,来自于庞大的财政能力。想拥有庞大的财政能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有足够庞大的财富可供汲取,也就是财富池子得足够大;另一个是需要能够低成本地进行财政征收。中原地区土地辽阔平坦,人口稠密,中央政权征税的难度小,统治的成本低。只要社会结构变得足够扁平化,没有那种特别有实力的世家大族,都是小家庭的结构,那中央政权就能突破一个门槛,使得它相对于任何地方政权都有压倒性的实力,大一统就会成为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过程。二、中国在近代为什么在世界上落后了超大规模性虽然能让古代中国维持大一统,但却不能带来更多红利,因为它会让古代中国陷入一种困境 —— 内卷化。社会和经济会自我锁死在一种低技术水平线上,没有任何办法向前进步。内卷化就是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后的重要原因。19 世纪,中国人口史无前例地达到了四亿。这些大量过剩的人口本来就没钱赚,给他一点钱他就肯干活,所以任何以节省劳动力为目的的技术变迁是不可能出现的。这进一步带来一个结果就是,工业革命没法内生性地在中国出现,而过剩人口问题又只有工业经济才能消化掉,中国就这样自我锁死了。想要突破这个现状,要靠新的技术和新的经济要素,中国没有,就只能靠西方。西方国家通过鸦片战争,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在无意识间帮助清政府获得了新的自我保全能力。三、中国向近现代转型时,超大规模又起着怎样的作用中国的超大规模人口,只有在它作为封闭经济体的时候,才会导向内卷化。但是一旦中国加入到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去,超大规模人口反倒会成为中国的竞争优势。从对内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多元复合体系;而从对外的角度来看,中国又是一个世界当中海洋秩序跟陆地秩序之间的一个枢纽。使得中国可以同时嵌入海洋世界和大陆世界,内部同时具有多元属性,才能构成连接两个世界的枢纽性的存在。

          10
          14
        • 查看全部89条书评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新民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后,于2012年底开始打造的另一全新文化品牌。“新民说”的理念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它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它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更寻求“建设性”之道。更进一步,在这里,我们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引进公共讨论的规范和要求,为建构理性的公民社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