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著作,呈现了大众媒介议程设置及其效果的详细图谱。

内容简介

议程设置理论描述了大众传播如何影响公众对社会与政治议题的关注。近年来,这个理论逐渐扩展,又融入了许多新的命题,如关于产生这些效果的偶发条件、塑造媒介议程的力量、媒介信息中具体因素的影响以及议程设置过程的各种结果。本书既有对议程设置理论各个研究侧面的归纳概括,又涵盖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成果,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的价值。这一理论是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中重要的基础性理论,适合作为这些学科的入门参考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经典作者小传
  • 名师点评
  • 序言
  • 第一章 影响舆论
  • 我们关于世界的图像
  • 当代的经验证据
  • 积累的证据
  • 原因和结果
  • 一种新的传播景观
  • 小结
  • 第二章 现实与新闻
  • 怪异的图像
  • 议程设置效果的角度
  • 内容与接触
  • 过去年代的议程设置
  • 小结
  • 第三章 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 政治候选人的画像
  • 全国选举中的候选人形象
  • 地方选举中的候选人形象
  • 媒介对候选人形象的影响
  • 议题属性
  • 环境议题的属性
  • 媒介对议题属性的影响
  • 雄辩论据
  • 第三层面的议程设置
  • 属性议程设置与框架建构
  • 小结
  • 第四章 议程设置为何发生
  • 关联性与不确定性
  • 议程设置效果的发生
  • 关联性
  • 个人经验与公众议题
  • 个体差异、媒介使用与议程设置
  • 小结
  • 第五章 议程设置如何起作用
  • 议题议程的演化
  • 解释显著性的转移
  • 效果的时间表
  • 显著性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 小结
  • 第六章 议程设置的结果
  • 铺垫舆论
  • 属性议程与意见
  • 形成意见
  • 态度、意见与行为
  • 财经新闻的议程设置作用
  • 小结
  • 第七章 塑造媒介议程
  • 总统与全国议程
  • 补贴媒介议程
  • 俘获媒介议程
  • 三种选举议程
  • 地方选举中的媒介议程
  • 地方议题的属性
  • 选举的三个部分
  • 更广阔的图景
  • 媒介间议程设置
  • 小结
  • 第八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
  • 传承文化
  • 议程设置的新领域
  • 其他文化议程
  • 概念、领域和场景
  • 议程设置理论的不断演化
  • 结语 媒介议程设置和受众议程融合
  • 参考文献
  • 索引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记者眼中的世界如此不同

    议程设置,这是一个陌生的传播学词汇。从王志纲老师的口中听说李普曼,然后遇到这个词。李普曼认为,大众媒介关于世界的图像是建构的;而不论这种建构离真实的世界多远,它还是被视为 “现实”。这个思想后被议程设置的研究者通过量化的途径加以证实,并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呈现于世。议程设置的研究对象从显著性 “议题” 转向特色 “属性”,第一层面深入到第二层面(议题属性)的议程设置效果。研究取向从显著性转移的外在过程进入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导向需求),从传媒 “引导” 关系的确认扩展到转移的过程(如时滞现象)。再后来,议程设置从 “媒介公众” 关系,扩大到 “政府媒介” 关系、媒介之间的关系以及大众传媒与几乎所有社会集团和个人的关系;研究的问题也涉及安全、环境、金融、毒品等系列社会问题。最新的研究领域已扩展到与互联网等新媒介相关的议程设置现象。议程设置框架的建构和议程显著性的转移可能发生在不同的阶段 ——(内在的)心理过程和(外显的)舆论过程。框架建构(框选)与 “导向需求” 一样,也是解释议程设置心理机制中的一种。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