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纪录片式呈现日本最后一代手工艺者的生活和作品,不仅是他们的手艺,还有他们的故事和人生。

内容简介

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留住手艺(增订版)》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留住手艺(增订版)》纪录片式地呈现了:最后的宫殿大木匠、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全日本最贵的源次锄、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柳条饭盒、豆腐篮子……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新中文版序
  • 中文版序
  • 日文版序
  • 壹 要做能吃饱饭的木匠
  • 贰 一棵大树能砍出四五个木盆
  • 叁 高濑舟的最后传人
  • 肆 合着使用者的身体制造农具
  • 伍 百年作坊的最后传人
  • 陆 坚守古代的纺织工艺
  • 柒 芭蕉树的丝织出美丽的衣裳
  • 捌 靠竹编能吃饱饭
  • 玖 槭树条手编工艺后继有人
  • 拾 漆树的汁液能治消化不良
  • 拾壹 用椴树皮织出最美的衣裳
  • 拾贰 四十岁开始的编筐生涯
  • 拾叁 柳编是姑娘出嫁前的必修课
  • 拾肆 用野生的植物皮编簸箕
  • 拾伍 木造的鲨舟每小时能行十八海里
  • 拾陆 平田舟就像一片竹叶
  • 附录 英珂
  • 盐野米松印象以及翻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传承匠心,情系手艺

    穿丝成布,拼木成船。手艺人保有的不仅是制作一件器物的技术,而是一份最为质朴和纯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书中介绍的手艺人都是极普通平凡的人,他们醉心于一个行业几十年,不断总结与提升其技艺的规则,在敲敲打打、缝缝补补中坚守一方匠心。让我想起凭着一腔热爱,带动家乡致富、建起一座占地 2000 亩的竹编非遗产文化体验中心,集培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竹编工艺传承基地的 “赤水竹编” 传承人杨昌芹。还有为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组提供复原铠甲,被称为 “中国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的温陈华。他们为生计故,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这种精神,实在让人敬佩不已。很羡慕那些在如今还能热爱手艺的人,当尘世的一切开始退去,自我的身心得以舒展,那一份满足,又岂是忙忙碌碌追求高效的人们所能体会到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比起手艺失传,更可怕的是失去人的初心,只剩浮躁、焦虑、功利和自私。日本经济在二战后曾有过高速的发展,也一度被称为 “世界奇迹”。但高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让人们在追求便利的同时,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了人与周遭世界的关系。从前的那种,“珍惜每个人、每件事、每样物品” 的态度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 “用完就扔” 的一次性消费观念,任何事情都被用金钱来衡量。科学技术、工业大发展、现代化,这些我们不停追求的东西,真的是在改善我们的生活吗?这成了值得反思的问题。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要做的东西还有人在用,传统手艺就不会消失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日剧《校阅女孩河野悦子》,剧里的青年作家折原辛人,在写作瓶颈期采访了好多手艺人,最后集结成书,重新回到了创作的道路上。盐野米松用了三十年时间采访手艺人,讲他们的故事。宁可穷的吃不上饭也不接民宅活计的宫殿大木匠,现在已经没有了。木盆师说一棵大树能坎出四五个木盆,用这个木盆做出的荞麦面会不会更好吃呢?藤编旅行箱也很好看呢,不知道哪里能买到。每小时能行十八海里的木造鲨舟,如果只是偶尔用来海钓会不会有点浪费?这些手艺人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我是做不到的吧。书里说 “手工制作的东西是受用一辈子的”,我家里就有好几样比我年龄还大的物件,东西坏了先想着修,修不好再琢磨换。我的荣耀 10,用了四年,屏幕换了两次,只要修理费不过千,只要它还能用,就不换新手机。物件儿用久了是会有感情的,这感情还挺深。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