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文化之特殊性与自信力,根源何在?本书是梁漱溟先生探寻中国问题的经典论著。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要义》从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

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
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
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重印《中国文化要义》自序
  • 自序
  • 第一章 绪论
  • 一、此所云中国文化
  • 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
  • 三、试寻求其特征
  • 四、参考佐证的资料
  • 第二章 从中国人的家说起
  • 一、冯友兰氏的解释
  • 二、反证冯说未尽是
  • 三、文化之形成及其个性
  • 四、阶梯观与流派观
  • 五、申述夙见结束上文
  • 第三章 集团生活的西方人
  • 一、中西社会对照来看
  • 二、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 三、基督教与集团生活
  • 四、欧洲中古社会
  • 五、近代社会之萌芽
  • 第四章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 一、西人所长吾人所短
  • 二、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 三、团体与家庭二者不相容
  • 第五章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 一、何谓伦理本位
  • 二、伦理之于经济
  • 三、伦理之于政治
  • 四、伦理有宗教之用
  • 五、此其重点果何在
  • 第六章 以道德代宗教[56]
  • 一、宗教是什么
  • 二、宗教在中国
  • 三、周孔教化非宗教
  • 四、中国以道德代宗教
  • 五、周孔之礼
  • 六、以伦理组织社会
  • 第七章 理性——人类的特征
  • 一、理性是什么
  • 二、两种理和两种错误
  • 三、中国民族精神所在
  • 第八章 阶级对立与职业分途
  • 一、何谓阶级
  • 二、中国有没有阶级
  • 三、何谓职业分途
  • 第九章 中国是否一国家
  • 一、中国之不像国家
  • 二、国家构成于阶级统治
  • 三、中国封建之解体
  • 四、中国政治之特殊
  • 五、西洋政治进步之理
  • 第十章 治道与治世
  • 一、中国社会构造
  • 二、向里用力之人生
  • 三、中国文明一大异彩
  • 四、士人在此之功用
  • 五、治道和治世
  • 第十一章 循环于一治一乱而无革命
  • 一、周期性的乱
  • 二、不见有革命
  • 三、产业革命之不见
  • 第十二章 人类文化之早熟
  • 一、中国何故无民主
  • 二、人权自由之所以不见
  • 三、民治制度之所以不见
  • 四、人类文化之早熟
  • 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后之中国
  • 一、由此遂无科学
  • 二、长于理性短于理智
  • 三、陷于盘旋不进
  • 四、中国文化五大病
  • 第十四章 结论
  • 一、讨究特征之总结
  • 二、民族性之所由成
  • 附录
  • 一、“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如何认识旧中国的三大问题
  • 二、著者对批评者提出的问题的答复
  • 三、著者关于《中国文化要义》的谈话
  • 四、著者札记摘录
  • 五、著者论及《中国文化要义》的书信
  • 编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文化吐槽式解剖

    我可能最近有点膨胀了,连这种书评都敢写。


    主要是因为太经典。可以结合《吕著中国通史》《乡土中国》《中国哲学简史》等同年代同级别著作一起服用,相互比对,角度不同,各圆其说。
    本书的侧重点是从疑问出发,以西方文化的对比参照为标准,试图阐释中国几千年来演化出的 “特殊” 文化:
    为何中国没有宗教
    为何科学不得发展
    为何缺乏团体和国家的概念
    为何陷于王朝更替的轮回,而没有社会革命
    ……
    未阅读本书之前,你可能难以有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直觉,而读过之后你会大拍脑袋恍然大悟。
    阅读社会研究类的书籍通常需要了解作者写作的时机和生活时代背景。
    梁簌溟先生从 1917 年就开始写作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著作(距辛亥革命发生才不到 10 年),确是站在时代前沿思考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议题,1949 年出版了本书。
    我一直提倡的是,阅读某领域书籍最好从该领域泰斗著作开始读起,比如读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再看《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这种书,会发现不过是前者一章的内容。
    就像有站上巨人肩膀俯瞰全景的机会,为什么不上去瞭望一下呢?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文化要义》体会

      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是关于中国文化研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经典著作,始作于 1941 年,完稿于 1949 年,历时近 9 年,自 1949 年初版于成都路明书店以来,几经再版重印,备受关注追捧。拜读完毕,感触颇深,受益良多。本文且只对该书的成书机理作粗浅的阐述。文化观念与成书根基通读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所能了解到的不仅仅是梁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精要理解,还有梁先生对文化的深刻洞察。对文化本身的体察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观念,为梁先生思考、把握中国文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拓宽了审查视野。就成书而言,梁先生的文化观念为《中国文化要义》奠定了认识框架,是其成书的基础。梁漱溟先生在书中明确指出:“我今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意在指示人们,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就此而言,梁先生对文化的理解至少有以下两层意思。第一,梁先生所论的文化不是与政治、经济相对而言的 “文化”,亦不是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相对而言的精神文化,而是包含 “政治、经济、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的整体文化,是广义的文化。第二,梁先生所论的文化并不是虚无缥缈、抽象含糊的东西,而是实在具体、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极具实用性的东西,就中国文化而言,它是 “为中国人所享用,亦出于中国人之创造,复转而陶铸了中国人” 的东西。在 “无所不包” 的基础上取实在性的文化观念对《中国文化要义》的论述取向有关键的引导作用。要深入理解梁先生所言的 “实在”,从其做人为学的取向出发应是明智的。梁先生曾多次明言,他不是 “为学问而学问” 的人,也不是 “为著书立说而著书立说” 的人;其 “见解思想,一切产生于问题刺激”。梁漱溟先生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思想家、学问家,其学问思想均是就具体现实的问题而起。梁漱溟先生说:“我少年时,在感受中国问题刺激稍后,又曾于人生问题深有感触,反复穷究,不能自已。人生问题较之当前中国问题远为广泛、根本、深彻。这样便不为现实问题之所囿。自己回顾过去四十余年,总在这两问题中沉思,时而趋重于此,时而趋重于彼,辗转起伏虽无一定,而此牵彼引,恰好相资为用。” 梁先生究其一生,所用心用力的不过两个问题,即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而中国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社会问题;其一切思想见解亦是就此两个问题而起。所谓实在的文化,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在梁先生的内心深处,实就是从社会人生的角度而言,意指文化对社会发展、人生安顿有莫大关系。可以说,《中国文化要义》是梁先生长期关注思考中国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的产物。梁先生在书中明言:“我们的研究大体以社会人生为主,于外照顾未能周遍。” 在梁先生看来,指向社会人生的文化,才是真正实在的文化,也是《中国文化要义》所要真切花功夫去探讨的。应当指出的是,梁先生将《中国文化要义》所探讨的文化集中在 “社会人生”,亦出于对中国文化所固有的特点的考虑,是所谓 “中国既一向详于人事而忽于物理,这里亦特就其社会人生来讨论,如是而已”。但是 “详于人事而忽于物理” 的中国文化又真切地 “陶铸了” 梁漱溟先生热切关注思考中国问题、人生问题的取向。以上所言,尽是要明晰梁漱溟先生的 “实在” 文化观念导致了该书 “社会人生” 化;下面要说,“社会结构骨干” 说的文化观念决定了该书以社会结构为关注重心。梁漱溟先生在书中明确指出:“一时一地之社会构造,实即其时其地全部文化之骨干;此外都不过是附丽于骨干的。若在社会构造上,彼此两方差不多,则其文化必定大致相近;反之,若社会结构彼此不同,则其他便也不能不两样了。” 在梁先生看来,社会结构是文化的骨干。要把握中国文化的要义,自当从社会结构着手;这成为该书成书的重要原则。就章节顺序安排言,第一章是 “绪论”,是针对文化、中国文化作概括性阐述;第二章是 “从中国人的家说起”,家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梁先生说:“我们选择‘中国人的家’这一问题为研究入手处,正为此。” 这里的 “此” 指的就是 “社会结构是文化的骨干”。就章节篇幅设计言,十四章中有四章(这四章分别是第二章:从中国人的家说起、第四章: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第五章: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第八章:阶级对立与职业分途。)是直接阐述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 —— 伦理本位、职业分途,有三章(这三章分别是第九章:中国是否一国家、第十章:治道与治世、第十一章:循环于一治一乱而无革命。)是阐述中国社会结构所带来的结果,有四章(这四章是第六章:以道德代替宗教、第七章:理性 —— 人类的特征、第十二章:人类文化之早熟、第十三章:文化早熟后之中国。)则言中国社会结构中内在的价值取向及由此而奠定的文化道路。总而言之,梁先生 “社会结构是文化的骨干” 观念在此书的彰显决定了该书以社会学视野探讨中国文化的要义。需要注意的是,梁漱溟先生提出 “社会结构是文化的骨干”,有抵触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念的意味。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决定文化。在梁先生看来,“经济为人生基本之事,谁

        转发
        1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