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易中天中华史第三卷:奠基者》,讲述礼乐周朝,读懂中华基调。

内容简介

殷商铜铸的江山竟不堪一击,高耸的楼台说倒就倒,周人的胜利来得太快。然而新生的政权,是否又保得住?冷静的周人偷天换日,成为"天之子",分封各路诸侯,成功"居天下"。周公以礼维序,以德治国,以四大制度稳住天下,从此开启周朝五百年的礼乐盛世。可,周人的天下又因何而乱?又如何进入中华民族的青春期?

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五年时间写作五部共三十六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先秦),第二部《第一帝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部《隋唐宋元》,第四部《明清》,第五部《近现代》,现已出版前十五卷。

跟随《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生于忧患
  • 胜利者的惊悚
  • 泾渭之间
  • 农村包围城市
  • 新政权面临危机
  • 天命与授权
  • 偷天换日
  • 第二章 定音鼓
  • 西边的太阳升起来
  • 不能重蹈覆辙
  • 以人为本
  • 以德治国
  • 看得见的力量
  • 重新安装系统
  • 第三章 西周大封建
  • 山雨已来
  • 一箭三雕
  • 不仅仅是统战
  • 邦国制度
  • 我们的田野
  • 封建是一种秩序
  • 第四章 天下为家
  • 嫡长子
  • 好大一个家
  • 姬周株式会社
  • 重大失误
  • 君子与小人
  • 算盘未必总如意
  • 第五章 两个基本点
  • 爱国贼
  • 好大一张网
  • 便宜了谁
  • 天字一号乐团
  • 权利与义务
  • 中国情人节
  • 第六章 根本所在
  • 黑名单
  • 斯芬克斯之谜
  • 文化内核
  • 无神的世界
  • 空头支票你要不要
  • 大盘点
  • 后记 时间开始了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6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华文明的奠基

    周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周王室的建立,奠基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礼乐制度。这样的制度延续到清朝结束,中国大部分时间保持统一,中华文化也传承至今。中华文明的内核,在于农业生产,这是我们赖以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基。缺少农业生产,我们什么事情也做不了,经济体系也会倒塌。战国时期鲁国为与齐国贸易得利而大举造绨,放弃农耕,结果是灭亡。农业生产周期长、劳作苦的特性,决定了我们精打细算,未雨绸缪,谨小慎微,不敢像商业民族一样一掷千金,一本万利。并且收获又没有保证,不违农时才能收获足够多的粮食。中华文明政治制度的内核在于宗法制度和纲常伦理,支撑了君主集权统治的政体。没有宗法制度和纲常伦理,人心就会大乱,民族干不了大事,也挡不住风险。有道德标准,人才知道是非对错,形成共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所有人团结一心保卫国家,建设国家。纲常伦理的思想体系,由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的观念构成。殷商之所以不得人心,就是因为不把人当人看,把活人用作祭祀用品和殉葬品,所以纣王的军队阵前倒戈。失去人心就会失去广泛的支持,成为失败者。周王室能够笼络人心,话语权在周这一边,因此白手起家,四两拨千斤。周王室树立起道德标杆,把商汤和文王、武王作为统治者的榜样,孔子作为读书人的榜样。对于治国者来说,榜样是看得见的力量,礼乐则是看不见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推行德治、礼教以及一系列社会道德规范。看不见的力量,最能够折服人心,让社会成员按照规范去进行一系列活动。礼让人遵守秩序,乐让人感受和谐,周公运用两只手的力量安定人心,保持多样统一,被后世尊为圣人。周人也创立了封建制度。分封诸侯,是为了降服人心,瓦解殷商的顽固势力。诸侯也需要归属感,才能忠诚于周天子,这是区别于商的一套政治制度,展现出充分的政治智慧。封建,也就是分封和建国,建国包括了授土、授民、授爵。封地分到的土地和人民需要整合。周人以井田制划分了公田和私有土地,包产到户,做到平均地权,公私两利。从象征意义讲,周天子好像中间的田地,诸侯好像周围八块土地,耕种的模式也象征了政治秩序。农业生产的秩序和效率至关重要,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是要害所在。周人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优秀也最健全的制度 —— 井田、封建、宗法、礼乐。这四块中华文明的基石的内核一直不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根基所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8-4-18 周代

      作者把周代称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理由大致如下:周代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的雏形:北到长城东到大海,西至川陕,南抵长江。而且这是通过政治制度的形式确立的,因此也形成了古代中国的制度雏形。包括封建制和井田制。而最重要的是,周礼最后作为一种社会规范通过儒家的改造,最终影响了整个古代中国。礼乐伦理规范形成的社会,完全不同于古罗马、古希腊以及古埃及。中国文明拥有旺盛生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奠基者

        《奠基者》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是周,易老用观念、启迪、直觉、证据、灵感、细节完美的论证了这一个观点。一个德字成为贯穿整个推理的关键点,也是周人最开始提出以德治国的思路。后面的推理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道德的德,既然是跟 “天”,跟 “中国” 联系在一起的,则 “受天命而居中国,居中国者治天下”,岂非就是周人的政治理念?后来,历代皇帝都自称 “奉天承运”,北京天坛的占地面积远大于紫禁城,岂非正是周人思想的延续?整个中华文明的文化和政治起点。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4条书评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