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印度文明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本书为你全景呈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历史为经线,将印度文明大分为上古篇、中古篇和近现代篇,以宗教、社会、文化、艺术、建筑、科学技术等为纬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印度文明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其中既有兴盛时期,也有过衰微阶段以及历经磨难的踣而复起;对印度文明的特色以及它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互动关系,作了客观的评述。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世界文明大系》编委会
  • 总序
  • 本卷撰稿人
  • 绪论 东方文明古国
  • 一、印度文明所处的自然环境
  • 二、印度文明的创造者
  • 三、印度国名的由来与演变
  • 四、印度文明发展的三个阶段
  • 上编 古代篇
  • 第一章 史前文明
  • 一、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
  • 二、新石器时代
  • 三、新石器时代的典型遗址
  • 四、早期印度河流域文化
  • 五、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
  • 六、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经济生活
  • 七、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
  • 八、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亡
  • 第二章 吠陀时代
  • 一、雅利安和雅利安人的入侵
  • 二、前吠陀时期
  • 三、后吠陀时期
  • 第三章 从分裂走向统一
  • 一、列国时期
  • 二、摩揭陀国建立霸权
  • 三、波斯人和希腊人入侵印度
  • 四、月护王与孔雀王朝的建立
  • 五、孔雀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
  • 六、宾头沙罗与阿育王
  • 第四章 各种宗教和思潮的兴起
  • 一、婆罗门教
  • 二、佛教
  • 三、耆那教
  • 四、顺世论与其他沙门思潮
  • 五、沙门思潮对婆罗门教的冲击
  • 第五章 笈多王朝与6—10世纪的南北印度
  • 一、孔雀王朝以后的北印和南印
  • 二、笈多王朝
  • 三、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
  • 四、北印的分裂和戒日王
  • 五、戒日王以后北印的混战和拉其普特人
  • 六、6世纪以后的南印度
  • 第六章 丰富多彩的古代哲学
  • 一、奥义书——古代哲学的源头
  • 二、婆罗门教六派哲学
  • 三、佛教哲学
  • 四、耆那教哲学
  • 第七章 轮回业报
  • 一、业报和轮回说的早期萌芽
  • 二、佛教的观点
  • 三、耆那教的独特理论
  • 四、印度教的完备体系
  • 第八章 施舍
  • 一、制度化的印度教理论
  • 二、体现慈悲思想的佛教观念
  • 第九章 古代语言和文献
  • 一、印度古代语言和文字
  • 二、吠陀文献
  • 三、往世书
  • 四、史诗
  • 第十章 梵语古典文学
  • 一、寓言故事
  • 二、诗歌
  • 三、戏剧
  • 第十一章 古代艺术
  • 一、绘画
  • 二、雕刻
  • 三、建筑
  • 四、音乐
  • 五、舞蹈
  • 第十二章 古代科学技术
  • 一、天文学
  • 二、数学
  • 三、医学
  • 中编 中世篇
  • 第十三章 伊斯兰文明的侵入
  • 一、伽色尼王国的入侵
  • 二、廓尔王国的入侵
  • 三、德里苏丹国
  • 四、毗□耶那伽罗国
  • 第十四章 莫卧儿帝国
  • 一、巴卑尔入主德里
  • 二、胡马雍和阿富汗人的斗争
  • 三、阿克巴治下的莫卧儿帝国
  • 四、贾汗吉尔
  • 五、沙·贾汗
  • 六、奥朗则布
  • 七、莫卧儿帝国的解体
  • 第十五章 中世纪的宗教运动
  • 一、商羯罗与印度教的复兴
  • 二、伊斯兰教苏非派的传播
  • 三、印度教虔信派改革运动
  • 四、锡克教的产生
  • 第十六章 莫卧儿帝国时期的艺术
  • 一、建筑艺术
  • 二、细密画
  • 下编 近现代篇
  • 第十七章 英国的殖民统治与印度人民的反抗斗争
  • 一、西方人在印度的早期活动
  • 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 三、1857年民族大起义
  • 四、国民大会党的成立及其早期活动
  • 五、穆斯林启蒙运动和穆斯林联盟的建立
  • 第十八章 近代宗教与社会改革
  • 一、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
  • 二、罗姆·摩罕·罗易与梵社
  • 三、萨拉斯瓦蒂与雅利安社
  • 四、罗摩克里希那传教会的改革
  • 五、宗教改革促进社会进步
  • 第十九章 印度的觉醒与民族独立运动
  • 一、印度民族独立运动
  • 二、提拉克的“司瓦拉吉”论与印度教
  • 三、奥罗宾多的“精神民族主义”
  • 四、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和“坚持真理”斗争
  • 五、“两个民族”理论与印巴分治
  • 第二十章 独立后的社会政治学说
  • 一、尼赫鲁三大建国方略——世俗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
  • 二、印度教民族主义
  • 第二十一章 新吠檀多主义哲学
  • 一、新吠檀多主义哲学的兴起
  • 二、主要学说与代表人物
  • 三、新吠檀多主义哲学的特点
  • 第二十二章 文学巨人泰戈尔的思想与创作
  • 一、生平
  • 二、宗教思想
  • 三、诗歌创作与成就
  • 四、短篇小说的创作与成就
  • 第二十三章 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 一、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 第二十四章 印度文明与世界
  • 一、印度文明与南亚
  • 二、印度文明与东南亚
  • 三、印度文明与欧美
  • 四、印度文明与中国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印度资料汇编

    汇合不少专家学者攒起来的一本印度介绍,分开看面面俱到,总体看完全不对,因为印度和中国是完全不同(相反)的国家,用介绍中国概况的模式介绍印度就有点走歪了,结构完全不对。中国的特点就是大一统,从文化,文字,行政组织管理到思想不断追求一致统一,从黄河到长江,从长城内到长城外是不断融合的共同体。而印度一直是个村落之国,具有极端强固的、基于血统主义的身份制,这点恰与中国形成强烈对比。然而,与此同时,它又是个贸易之国,不管是国际贸易(特别是与西方)还是国内贸易都极为发达,从古巴比伦时代起,印度即已有贸易与高利贷。印度的西北地区一直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而南部也早有犹太人定居。祆教徒从波斯移民至西北地区,专心从事批发贸易。这也和中国的重农抑商根本不同。接下来则为伊斯兰教的影响以及莫卧儿大汗阿克巴的理性启蒙运动。在莫卧儿帝国统治时期,以及在其先前也有过几次,整个(或几乎整个)印度曾经形成政治上的统一达数个世代之久。然而,统一的时期也经常为长期的分崩离析所中断,国家分裂成无数个政治势力,彼此相互争战。地方君侯遂行战争、政治与财政的手段皆已理性化,并且依据文字记载,在政治的范畴内甚至已有马基雅维利式的理论化,国家金融制度、包税制、国家配给制度、贸易与交通的独占等等,都以类似西方家产制样板的方式发展起来。印度几个世纪来的城市发展,在一些重要方面也类似西方中古的发展。西方目前所用的作为一切 “计算” 之技术性基础的理性的数目制度,乃源自印度。与中国人有异的是,印度人强调理性的科学(包括数学与文法)。他们发展出几乎所有社会学类型里可能有过的哲学的学派与宗教的教派。大部分的学派与教派都是基于彻底主智主义的因而也是有系统的、理性的基本要求而发展出来的,所呈现出来的生活层面也极为广泛。宗教思想与哲学思想长久以来都享有几近绝对的自由,至少一直到近代为止,比起西方的任何国家都要来得更多些。印度的法律制度亦发展出许多有助于资本主义之成长的形式,其适合的程度并不会比中古欧洲的法律要来得逊色。商人阶层在制定相关法律时所拥有的自主权,至少也相当于我们中古时期的商人。印度的手工业与职业的专业化亦有高度的发展。从资本主义发展之可能性的观点而言,印度各个阶层的营利欲是如此之强烈,似乎已没有多少可供改进的空间;另外,世界上似乎再也找不到一个像印度那样几乎没有反货殖的观念又如此重视财富的地方。然而,近代的资本主义却没能自发性地从印度茁长起来,不管是在英国人统治之前还是期间。极端的阶层固化和 “厌世” 宗教哲学,也让印度次大陆只有外来的殖民侵略战争,没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 “阶级” 斗争,从自由思想和重商主义来看,印度应该是最适资本主义发展的,但极端的自由化,带来的是极端的分裂,无论是宗教还是语言文化,极致的多元共生。一百多个种族(500 多个列表部落),上千(1652)种语言,国家法定语言 22 种(使用超过百万人口的有 33 种),极度的分裂,如何运作现代化大工业需要的整齐的基础设施和分工协作?这应该是印度现代化最大的障碍。自由化的环境,和知识精英有人供养,不断产生伟大的思想家,各种宗教,教派,哲学,天文,数学,语言学,都产生无数的伟大天才,影响了世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文化。而本书以中国传统 “进步”“落后”“斗争”“革命” 进行讲述,就完全错位了。

      2
      3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